我国的粮食产量是怎样统计出来的?

如题所述

方法:

对于农户的粮食播种面积,国家统计局按与耕地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抽选对省主要粮食作物有代表性的村民小组,对样本村民小组内的全部耕地进行登记,在全部农户里建立台帐(耕地面积大于80亩或户数大于50户则需进行再抽样)。

全年按季节由地(市、州、盟)、县(市)调查员和村辅助调查员通过对登记耕地地块观测,或收集农户台帐的方法取得调查样本的各粮食作物种植情况,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按抽样时确定的权数推算出全省的分作物粮食播种面积。

对于农户的单位面积产量,以播种面积村民小组为基础,以主要粮食农作物的预计产量为依据,以村民小组经加权扩展后的播种面积为自加权,采用系统平衡抽样的方法抽选单位面积产量村民小组样本,并在样本村民小组内抽选等量的地块样本、等面积的实割实测小样本。

在调查粮食作物的收获季节,选择恰当时间,由调查员和辅助调查员对样本地块的实割实测小样本进行收割、晾晒、脱粒、测水、测杂、估计损失等环节,测算出每个样本地块的单位面积产量,通过简单平均方法计算出主要粮食作物全省平均单位面积产量。

扩展资料

我国的粮食及农作物的生产者分为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两类。粮食生产的主体是农业生产经营户,其生产的粮食占全国粮食产量的95%以上;剩余的不到5%,是由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的。对这两类农业生产者,统计部门分别采取不同的统计方法。

农户的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数据,由国家统计局直属的各调查总队通过开展以省为总体的抽样调查推算取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国家统计局详解粮食产量统计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14
国家粮食产量是怎样统计出来的? 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任何国家都不敢掉以轻心。我们经常看到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粮食产量,那么,这些数字是怎样来的呢?在计划经济年代,粮食种多少亩、种什么品种,都是按照国家计划执行。粮食收获后,由农村生产队逐一检斤过秤,将总产量经过大队、公社、县、省等逐级上报,国家的统计数据自然十分准确。再加上那个年代,人的作风扎实的多,人品老实的多,没有人去弄虚作假,也不敢弄虚作假。改革开放了,农村土地都分给了农民。种多少、种什么,都是农民自己说了算。每年产多少粮食,农民没有义务上报。即使上报也不准确,因为,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很难搞清楚。再加上各级官员的作风大不如从前了,虚夸之风盛行。所以,依靠层层上报要搞清楚粮食产量相当困难。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这样的情况,一说粮食多了大家都嚷“卖粮难”,其实没有那么严重;一说粮食紧张了都叫缺粮食,其实也没有那样严重。如何使粮食统计接近真实,还是要依靠科学的手段。据国家统计局一位领导最近在讲座中透露,中国的粮食产量是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抽样调查获得数据。国家统计局在全国800个县设立了调查队,占全国总县数大约三分之一。对粮食的种植,采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扫描,得出比较准确的种植面积数据。然后,由分布在800个县的调查队现场采样。以小麦为例:在小麦成熟季节,每个县随机抽出一个乡一个村一块地的一平方米面积。组织人进行收割,晾晒或烘干达到标准后,进行称重。包括千粒重、总重量等指标。然后,将数据输入数学模型中,即可计算出全国小麦的产量。也可以说,用800平方米的面积实际产量作样本,计算出全国的总产量。这种方法准不准?应该准,因为全球都在采用,肯定有科学道理。何况,准是个相对概念,小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我们现在很多抽样统计,包括全国人口统计,不都是这样来的吗?由此,我想到工业品的统计结果,也许还不如农产品。农产品可以使用卫星遥感技术,因为它们裸露在大地上。可以现场抽样计算,因为容易选点。但是,工业品没有这样容易。如:国家公布2008年共生产电脑1.37亿台。数字怎么来的,不外乎:一是制造业企业上报,体制内企业可以,非体制内企业数据拿的到吗、准确吗?二是推算,按照关键部件,如CPU、显示屏等推算。这些关键部件,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旧电脑更新、维修使用了,还有不少DIY装机,这部分几乎没有办法统计。所以,我主观的认为,工业产品的统计数字准确率,会低于农产品,这就是现实。这里,有一个明显的体制问题,发达国家的行业统计是由各类行业协会承担,他们为了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统计,他们有对行业深刻的了解和理解,他们有自己的渠道和办法,这种统计结果会准确的多。同时,大量的社会调查机构,也为社会统计提供了技术或者数据支持。我们是由政府负责统计,面对那么多行业不可能都精通,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后变化难于适应。所以,统计的准确程度偏差会比较大。从一个粮食产量的统计,可以联想到中国体制的弊端。事实就是如此,需要我们改革的地方还很多。关键是我们要看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果真如此,我们还是大有希望的! 2009年3月18日鲁瑞清laolu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2-15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上是按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对各种类型资料来源进行加工计算得出的。主要资料来源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统计资料,包括国家统计局系统的统计资料,如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报酬、价格、住户收支统计资料,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如交通运输、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国际收支统计资料;第二部分是行政管理资料,包括财政决算资料、工商管理资料等;第三部分是会计决算资料,包括银行、保险、航空运输、铁路运输、邮电通信系统的会计决算资料等。统计资料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和为避免中间层次干扰的超级汇总法。基本计算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现价和不变价计算方法。

人们会发现,不同时期发布的同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往往不一样,这是因为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有个不断向客观性、准确性调整的过程。首先是初步估计过程。某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先是在次年的年初,依据统计快报进行初步估计。统计快报比较及时,但范围不全,准确性不很强。初步估计数一般于次年2月28日发表在《中国统计公报》上。其次是在次年第二季度,利用统计年报数据对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重新进行核实。年报比快报统计范围全,准确度也高,采用这类资料计算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是初步核实数,一般在第二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上公布。至此,工作还未结束,因为国内生产总值核算除了大量统计资料外,还要用诸如财政决算资料、会计决算资料等大量其他资料,这些资料一般来得比较晚,大约在第二年10月左右得到,所以在第二年年底的时候,根据这些资料再做一次核实,叫最终核实。最终核实数在隔一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上发布。三次数据发布后,如果发现新的更准确的资料来源,或者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发生变化,为了保持历史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还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我国在1995年利用第一次第三产业普查资料对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进行过一次重大调整。
第3个回答  2018-08-14
你是大傻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