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里的转念什么

大林寺桃花里的转念什么

“转”念zhuǎn。

唐代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诗词赏析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正是这种感慨,诗人不用“山外”四月芳菲尽,而用“人间”。这种遣词颇令人品茗其中的深邃意味。“人间”一词,决不仅仅为“山寺”的对仗工整而用,“山寺”是诗人忘忧、宽慰的“人间”的仙境。

在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自然界的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天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林寺桃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05
大林寺桃花_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817年(元和十二年)作者于初夏作于江州。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浓艳欲滴,妩媚动人。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 的缘故。
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一般说, 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庐山海拔高度约1 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高出1 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

转 读音:[zhuǎn]
1迁徙;流亡:老弱~乎沟壑。
2不直接的,中间再经过别人或别的地方:~送。~达。~发。~运。周~。
3改换方向:~弯。向左~。
4改变位置:~移。
5改变形势、情况:~败为胜。天气~睛。病情好~。

在这首诗里,转是第四个意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