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致张曜手札两通考释读书感悟

如题所述

  戴莉
  晚晴政治家、军事家左宗棠,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文韬武略,三定国内战乱,为维护清朝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受信人张曜,字郎斋,号亮臣,浙江绍兴人。捐县丞,后任知府,升知州、河南布政使。同治元年被刘毓楠弹劾“目不识丁”后发奋读书,转任总兵。同治九年,随左宗棠镇压回民,主攻宁夏。此札收录于《浙江图书馆藏名人手札选》,札中论及清末回民叛乱一事,是研究当时军事情形的重要资料,兹以相关史料,勉力考释。
  郎斋仁兄大人麾下:
  前复一书,度邀英盼,伻来,得惠缄,敬承所示。阁下长才伟抱,独暎当时,弟所钦佩。河西氛祲全消,朝廷正资倚畀,辱承深念西事未蒇,许共周旋,欣感何既,当即径达天听,以中维絷之私,维西夏实燕云屏蔽,形势攸关,见虽诛鉏黠桀,一律澄清,而建威销萌,尤非籍资硕画不可。弟处力所能及者,灵州、中卫以南而已,见正进规何湟。本日内移节前进。揣度贼情,昔之以河州为逋逃渊薮者,今将以凉、夏为退步,将来仍须由灵、夏出师,乃策全效。计彼时,毅斋已率新师回营,正可与雄旆共赋回袍也。区区之见,未审高明,以为然否?手此复颂大安。不具。愚弟左宗棠顿首。七月朔。
  按,同治元年,太平军与捻军相继进入陕西,回民趁此时机发动叛乱。左宗棠于同治五年前往陕甘地区,同治七年协助李鸿章一同剿灭捻军。同年,进军陕北回民。其“三路平回”之策,即北路主推进;南路巩固秦州,维持饷道;中路坐镇指挥,巩固后方。
  同治八年四月,清军肃清庆阳、泾州一带。次年,大将刘松山战死,以其侄刘锦堂代其职。《同治帝起居注》同治九年二月初五日条:“谕旨,左宗棠奏提督刘松山阵亡后,该军统率需员,查有布政使衔候选道刘锦棠胆略尚优,军情翕股,堪以接统,请赏加京衔等语。刘锦棠着赏加三品卿衔,接统刘松山旧部用资镇率。”札中亦语及“毅斋”,即刘锦堂表字。又札中“力所能及者,灵州、中卫以南而已”云云,皆知此时凉、夏尚未平定,亦未取下金积堡。《左宗棠全集》收录《附录上谕谕赏左宗棠等及金积堡战役有功人员二月初二日》云:“同治十年二月初二日内阁奉上谕:‘左宗棠等奏平毁金积堡贼巢,首要各逆伏诛,宁、灵肃清,出力各员请奖一折……’”知同治十年二月清军已经攻下金积堡。故此札当作于同治九年七月初一日。
  同治九年春,战事不顺,左宗棠一方面要费心战事,一方面则要承担来自朝廷的压力。七月以前,陕西延安府、绥德州、榆林府,甘肃庆阳府、泾州府、平凉已经平定,札中“河西氛祲全消”当指此几处。又札中言“深念西事未蒇,许共周旋”,左宗棠已经预料战事焦灼,非一时能解决。然九月仍被质问“似此年复一年,费此巨帑,岂能日久支持?该大臣扪心自问,其何以对朝廷?”高压之下,左宗棠行军手段亦雷厉风行,以铁血手段镇压叛乱,“斩杀净尽”“生擒者,立即斩决。”。
  左宗棠一直主张“剿抚兼施,妥办后方”的军事思想,此与札中言“见虽诛鉏黠桀,一律澄清,而建威销萌,尤非籍资硕画不可”云云相合。左宗棠同治二年正月十五日摺云:
  窃维戡乱之道,在修军政,尤在饬吏事。军政者弭乱之已形,吏事者弭乱之未发也。
  “建威销萌”即建立威势,消灭祸乱于萌芽状态。左宗棠在清灭叛军之后,推行“代田法”“区田法”,努力恢复生产,注重水利,扶持农牧,提供书塾,这些政策使得战后的地区尽快地恢复生气,肃清后方,也为他继续进攻提供了保障。
  同治九年年初,叛军为突破金积堡之围,频繁发起攻势,致使清军遭受重创,损失重将,且“军中缺粮……各营兵丁弃甲夜逃”左宗棠及时调整政策,趁回兵回陕西之际,重新发动攻势。札中“本日内移节前进”应是进攻金积堡之策略。左宗棠于札中论及河州为叛军聚集地,并猜测,原本聚于河州的叛军将逃往凉、夏,若是如此,他将指挥清军由灵、夏进攻,此谋划可谓长远。札后“计彼时,毅斋已率新师回营,正可与雄旆共赋回袍也”之语,可视为美好前景,亦可看出左宗棠对此战之自信。
  朗斋仁兄大人磨下:
  前书奉复,计达典签,遥承履候胜常,至慰颂仰。顷读来章,并惠示大箸,树义闳深,吐纳惟允,非含咀典籍,有得于心,不能言之亲切如此。观西夏驻节,遗爱在民,至今讴思勿替,信公之能践其实而躬自蹈之也。玩味再四,令人神王。沧海横流,岁近两纪,因时树绩,声称赫赫者,实不乏人。然粗才足备折冲,权略亦资匡济,而语夫溆均性行,鲜有所窥。其自负博通经猷,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者,又往往行不践言,终贻口实,抑令人不能无少望也。麾下英姿盛年,功伐照耀宇宙,而欲然自视,留意古修又如此。率此以往,所诣曷可量哉!弟衰朽薄植,无能为役。辱蒙奖借,良非所堪,惟当励兹晚节,勉与二三同志服劳清时,譬若春蚕,茧成丝尽,则化蛹已矣。肃城外郛已克。徐昆山壁东门,忽为飞子洞穿左腿,见饬部将代临前敌,所幸筋骨无损,医治尚易复元。得肃、甘、凉各郡县禀知,年谷顺成,军食尚可筹,惟转馈太艰,无如何也。手此敬复,即请勋安不具。闰月廿五,愚弟左宗棠拜手。
  按,札中涉及人物,徐占彪,名承安,字昆山,四川西充县人。咸丰十一年投身军营,同治十一年随左宗棠攻肃州,后攻略新疆。
  同治十年,攻下金积堡后,左宗棠整军进攻河湟,五月调徐占彪往甘、凉前进。次年六月,徐占彪平肃州东北及环城各堡。同治十二年六月,金顺、徐占彪、宋庆合围肃州,失败而反。闰六月,金顺、宋庆并拔二城,徐占彪左腿中弹。与札中“徐昆山壁东门,忽为飞子洞穿左腿”云云相符。故此札当作于同治十二年闰六月二十五日。
  札中语及粮草一事,并非随口之谈。同治十二年闰六月,左宗棠以军粮艰难,檄张曜屯镇番就水草。同年,左公奏告:“……以陕、甘两郡,屡遭蹂躏,经年捐派,民不聊生。兼之当年耕种失时,旧谷收括无遗,新粮收获尚早。屡接甘、凉、安、肃禀报,均苦无从筹办,此办粮之难;而粮之转运,无论关内关外,均存在车辆驼只一时不敷周转,加之运路未畅,遽筹灌输,实力有未逮,如迫促成行,劳费万状而于事无益。如实图前进,则仍须从关内继筹粮运,以肃州至玉门之遥已三百六十里,若复继进,则粮无可筹,势必仍羁滞玉门,坐食关内至艰之粮而已……”自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驰车千驷,草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粮草是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对于行军打仗来说,更是决定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陕、甘已经久经战火,民不聊生,立足尚难,何谈生产,后方粮草资源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前方战事地推进。故而左宗棠十分重视战备,每次行军必定安后,以保证稳定的后勤输出。八月,左宗棠到达肃州。九月,肃州平,至此,五年战役终。同治十三年,左宗棠仍留陕甘,张曜则援兵哈密。
  左宗棠致张曜两札,虽寥寥数语,将军情尽悉相告,真实地反应了平回战役的战事状况,涉及行军计划、镇抚之策、粮食筹备种种,是研究当时情形的重要资料,也体现了左宗棠“剿抚兼施,妥办后方”的军事思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