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如题所述

首先,我们要设置适合幼儿发展的硬件环境,为幼儿逐步建立秩序感创造条件。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秩序敏感期在2-4岁。
因此,培养幼儿秩序感,至少要从小班开始。在班级里,教师可以设计教具摆放的固定位置。这个位置可由教室活动区角的设计来确定,也可由教师观察幼儿的活动规律决定。当玩教具位置固定后,教师可制作一些显眼并容易区分的标示,方便幼儿独立取放玩教具。
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活动材料投放的数量,材料并非越多越好,而要根据幼儿人数、年龄特点和学习需要来确定。如果材料过多、过杂,幼儿在活动时就无从下手,从而引起浮躁情绪;如果材料太少,不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则可能出现争抢现象。因此,我们在提供活动材料时,一定要考虑好这个“度”,为幼儿的有序活动提供条件。
其次,我们要紧凑安排、科学进行一日活动。减少幼儿闲坐、等待的时间,使幼儿各个环节的活动既有条不紊,又轻松愉快。活动前,教师就应该跟幼儿讲明白活动内容、流程和规则。这样,孩子才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应对遵守规则的行为予以肯定,使幼儿产生满足的情绪体验,并加深对规则的印象。
第三,我们可以为幼儿的生活常规引入“规则信号”。以往,教师针对班级活动项目的转换,可能会使用“快去洗手”、“快坐好”这样的话语。在我们进行教学反思时,意识到了教师以“命令”的方式来指导幼儿,幼儿就只能被动地、不情愿地按照教师的“命令”做事。为了使幼儿在平等、满足和尊重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遵守一日活动常规,我们改变了活动转换的提醒方式。在提醒的语句前加上礼貌的“请”,让孩子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信任。例如,“请安静”、“请坐好慢慢吃”、“请将碗筷放整齐”等。不仅如此,我们还引入了“音乐节奏信号”。在活动环节转换时,通过播放音乐,让孩子以愉悦的心情,自然过渡到下一活动项目。我们在活动前、活动结束、午休等时段准备了不同的音乐。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孩子们就能自然地在某个乐曲响起时进行活动转换。
第四,教师要为孩子做好遵守规则的榜样。幼儿的眼睛,是反映教师行为的镜子。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例如,有一次排队喝水时,有几个调皮的孩子插队,遭到了小朋友们的反对。我拿起水杯排在队尾,告诉他们,“看,老师喝水也要排队呢!”马上,几个插队的孩子也跟着我排起队来。教幼儿学习规则,贵在以身作则。同时,教师之间要保持对幼儿要求的一致性,避免时松时紧,使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具备持续性。
第五,让幼儿参与制定班级规则。在孩子熟悉一日常规后,我们可以大胆地让幼儿自定班级规则,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有助于幼儿自觉去遵守规则,提高他们独立自主能力。在培养幼儿制定规则之初,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回忆一日生活,谈谈在每项活动中,幼儿最不喜欢小伙伴做什么、为什么。通过和孩子们讨论,根据本班级特点,完善每项活动的规则和制定本班级规制。只有这样,规则才能从外在的约束变成幼儿内在的需要。幼儿参与制定的教室常规,才会引起其主动地认同,从而发自内心地去遵守。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体验到“做教室的主人”的成就感,而且能逐步理解秩序规约中的相对自由。
第六,让孩子自己进行班级秩序管理。例如,我们班设置了很多“小管理员”,如图书管理员、纪律管理员、玩具管理员和卫生管理员等。每天早饭结束时,“小管理员”们就开始了他们的工作——有的摆图书,有的挂毛巾,有的擦柜子——不仅各司其职,还监督别人做得怎么样。在争当“小管理员”的过程中,幼儿还学会了相互协调、合作,学会了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也学会了理解和照顾他人。在此过程中,幼儿形成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能使其更好地参与班级活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4
1
课堂规则
面对充满好奇心又容易跑神的小朋友,老师一定要注意教会他们课堂规则。

在开始讲课之前,老师可以将接下来活动中会用到的图案、标识拿出来让小朋友提前看,这样不仅会激发孩子的兴趣,也可以让孩子提前了解活动的内容。
比如,说话、讲故事、唱歌的时候画一个“嘴巴”,拍手、手工、画画的时候用“小手”表示,欣赏歌曲、听故事的时候可以画一个“小耳朵”。

2
游戏规则
幼儿园最常做的就是游戏了,很多学习活动都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但是要教会小朋友游戏规则可不简单。老师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讲了好几遍规则,小朋友还是一脸懵,不知道该怎么做。
这个时候,老师们可以用一张图片向小朋友们展示如何玩这个游戏,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游戏的规则和玩法,当小朋友忘记规则的时候,看一下图片,就能很快明白了。
这样老师们也可以从一遍又一遍的口述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观察孩子们的状态,及时进行帮助和指导。
3
管理规则
在幼儿园,同一件事情,老师需要反复叮嘱反复提醒让孩子们记住,比如玩具玩完了要收回来,上完厕所要洗手等等,即使老师在孩子屁股后面追着,很多孩子可能都还是记不住!
老师们可以试试这个方法,任命小班长,表现好的小朋友就可以轮流当班长,为了争得荣誉,小朋友就会自觉按照规则做了。并且一旦成为小班长,他还会主动提醒纠正其他小朋友,让大家都遵守规则,成为老师的小帮手。
4
时间规则
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将时间划定为“准时”和“迟到”两个时间段区域,分别配上相应时间点的活动图画和文字。每天来园后,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根据自己到园的时间在图表中找到对应的活动。
此外,帮孩子树立时间规则,更需要家长的配合,不迟到早退、不频繁请假,让孩子在日常的幼儿园学习生活中逐渐培养时间意识。
5
相处规则
在家都是“小霸王”,到了幼儿园肯定更甚,不开心不如意的时候,小朋友就会打起来啦,冲突和争执根本避免不了,如何让他们友好相处呢?
如果一个个解决,那老师肯定是忙不过来的。老师可以在活动区划出一个单独的区域,当小朋友闹矛盾了,就约定一起来到这里,商量解决矛盾的方法,如冷静一会儿、石头剪刀布、说“对不起”、跟伙伴商量等。这样不仅让孩子体验到了游戏的乐趣,也能增加孩子之间的友谊,这要比老师出面干预的效果要好得多。
老师也可以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整理起来贴到墙上,这样孩子们会想出更多更好解决矛盾的办法,再面对争执时也会很快握手言和啦!
6
进餐规则
每到午餐时间,老师和保育员都非常忙碌,不仅要准备餐点,还要观察引导幼儿安静进餐。但吃饭这个大问题,在家里难,在幼儿园也很难。
其实幼儿园可以尝试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进餐规则,当同组的所有人吃完饭并整理好餐桌后,才能离开进行自由活动。幼儿之间相互监督、提醒,大家一起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不再叽叽喳喳、东张西望、发呆走神,吃饭速度明显变快,进餐过程井然有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就是让孩子学习规则意识,逐渐融入集体的地方,在这里,孩子学习到各种规则,见面问好、人多排队、友好相处……
当然,这些规则意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在反复的学习和适应中,孩子们才能学会并遵守这些规则,老师们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就非常重要了!
此外,家长的配合同样非常重要,孩子在幼儿园学习到的规则,家长要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养成习惯,这样孩子才会更受欢迎,更适应集体生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