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生轻松有效的三种思维框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昨天有个读者和我聊天,她说生孩子之前和老公协商,有了小孩以后一定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争吵,而且不可以提离婚。

现在小孩半岁了,可是他们在这半年之间频繁的争吵,甚至一度闹到快要离婚的地步了。

每次他们吵架过后,她难过到一夜睡不着,她老公却若无其事的倒头就睡。让她自己一个人消化情绪。

她觉得他们之间出了问题,她老公却觉得她小题大做。她做错一点事情,她老公就会抱怨她责备她。每次想和她老公沟通,她老公都和她聊不到一个点。

她说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也想不通明明可以好好说话,为什么他老公非要大声说话?

听到读者的倾诉,我马上就想到了三种思维框架,今天我把这三种思维框架分享给大家。

这个思维框架被成为“人生有效轻松的三个思维框架”,当我学会这三个思维框架,我再也不焦虑了。



一、从问题框架到结果框架。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在写作之前我也有过一段很焦虑和迷茫的时光,我一直想不通,以前我也是一个职场精英,为么会变成现在这样?

如果你也有很多这样的问题,那现在开始,请停止这样思考,为什么的原因是在过去,请问,即使你知道为什么,你能回去改变它吗?不能。

你需要问自己的是即使这样,我到底要什么,我要的结果是什么,我还可以做些什么?

一个问我要什么而且为之努力的人,比一个问总是为什么并且刨根问底的人更有力量。

当你的思维从过去指向未来的时候,你的思维和行为,都会让你为自己的未来做点事情。而不是陷在过去为什么的泥潭里。

简单来说,一句话,少问为什么,多问要什么?

 

当你思考问题的时候以结果为导向以终为始的时候,你做事的方向就不一样了。

方向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了。因为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所以,无论我们过去怎么样,未来在自己的手中。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个例子是思羽老师提到的把从问题框架到结果框架运用到亲子教育中。

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沉迷手机游戏,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拖拉磨蹭。

当以结果为框架的时候,可以问,我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我要如何培养他的学习习惯,要怎样和孩子建立好关系?当你的思维都指向未来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支持你去寻找方法。

一个不行再试,两个不行,再试,再试。

孩子的教育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也没有标准的说明书。一切都是你和孩子去尝试出来的。

自己不会就借助专业的力量,直到找到你和孩子之间的平衡点。

我们做父母的帮助孩子建立有效的思维模式,比她会几道数学题这些技能重要的多,前提是我们自己需要有这种思维。

我自己也是运用这种思维,当我不喜欢那个自己的时候,我就问自己我想变成怎样人?我喜欢怎样的自己,我为了成为自己喜欢的人我可以做哪些事情?

当我把问题转移到结果的时候,我开始一步一步实行,我不停地阅读,学习,写作,然后一步一步成了现在这个自己。



第二个框架从失败框架到反馈框架

爱迪生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别人嘲笑爱迪生,你说你要发明电灯,可是你都失败了一千次,你还要坚持吗?

爱迪生说,你认为我是失败了一千次,可我知道的是,这1600种材料不适合当灯丝。

你看,这也是卓越人士的思维方式,不聚焦失败,聚焦反馈。

他们思考更多的是,这个问题在教我什么,这个结果告诉我什么,我可以从这个过程中学到什么?这个东西反馈给我们什么信息。

这就是从失败框架到反馈框架。

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去认知失败,直接影响孩子如何认知自己所谓的失败。

我曾经在视频号看到这样一个短片,有一个妈妈收到一封学校的信,信上说,你家的孩子太差了,我们不得不让他退学。

孩子问妈妈学校说了什么,妈妈告诉孩子,学校告诉我,你是个天才的孩子,学校无法给你满足适合你学习的机会,所以妈妈要给你另外找一间学校。

于是孩子转学了,多年以后,这个孩子学有所成,再后来,画面一转,很多年后,这个孩子在一次清理母亲遗物的时候,他发现了当年学校给他的退学通知书。

他泪流满面,他的母亲没有因此定义他的失败,而是帮助他寻找适合他的学校和成长环境。

我们大多都会感叹这个母亲的伟大,但是我们更要学习这位母亲的思维。

我们要去思考,发生任何事情,它给我什么启示什么反馈什么帮助?

如何调整目标,如何调整方法,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接近我们所要的。

任何事情都有其正面的价值,在于你愿意拿到失败的感觉还是反馈的价值。

这个思维几乎也是可以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像我在写作的时候,我有时候会写一些干货,一些育儿,一些情感,虽然不是每个领域的文章阅读量都很好,但是在这样的摸索过程中,我知道自己更擅长哪种类型,也可以得到反馈,我的读者更喜欢我写哪个领域。

这就是一种反馈,然后我会慢慢根据这种反馈调整自己的类型,直到自己在情感领域垂直深耕。

而生活中,很多职业也都可以把这个思维使用起来,不要轻易定义失败,要看从经验里学到了什么东西,可以怎样调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步一步迭代最终实现自己想要的达到的目标。

在沟通中也是一样,我发现,当争论时,有一个很好的经验法则;使用“我陈述句”而不是“你陈述句”

例如;你看到你的另一半在玩手机,以前的你会说,你天天只知道玩手机,你干脆和手机过算了。

可想而知,一般这样,对方要么就是不理你要么就是会和你争吵。因为人们大多不喜欢被别人定型或者归类,尤其是负面的类型。

如果你只是描述你听到或看到的东西给你的感受,你是在谈论自己,这样对方就比较容易听进去。

其实你可以说;你玩手机的时候,都不回我的话,我觉得很受伤,我希望你可以多和我说说话。

当你这么说的时候,大概率你的另一半会放下手机。

承认自己的感受,了解及承认对方的感受,通常是处理家庭中无可避免的分歧最好的方法。



 

第三个框架,从不可能框架到我要框架

思羽老师把第三个框架称为从不可能框架到就像框架,我更愿意称为从不可能到我要框架。

限制性信念就是我们的大脑里,有各种各样的思维、想法、念头、信念。

比如说,我把我的故事说出来,大家会怎么看我?算了,还是不说了吧。

其实你的想法也许是在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这没有好坏对错,但是,我们也要觉察到,这种限制性信念限制了你的表达(行为)。

当你表达出来,你会发现你会得到更多小伙伴的共鸣,你的故事可能感动和滋养着别人。

限制性信念会限制住你的机会。

我对这句话深有感触,刚做自媒体写作的时候,我总是会对很多东西避而不提,因为不想被家人看到。我担心家人看到了会说我,所以我不写,也不发朋友圈。

等我慢慢打开自己的心结,把自己心里真正想写的东西都写出来的时候,我发现其实一切没有我想的那么复杂,我的亲人看到也没有说什么,而且一篇文章因为共鸣被大家不停的分享,为我带来了将近400个粉丝。

我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很多读者都给我发来私信,告诉我,说我的文章很治愈,很有力量,如今,那篇文章的阅读量马上就到1万了。

这是我以前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结果。所以很多时候,都是我们自己限制了自己。

不可能框架中的不可能也是一种限制性信念。

NLP的思维模式是复制和模仿,假如有人做到了,他是怎么做到的,你就像他一样去思考。

你会想起哪些方法?你会看见哪些资源?当你到了那个能量状态,你就真的知道该怎样做。

学习成长有时候并不是让你做加法,让你拥有更多,而是做减法,清理你生命中的障碍。

你的智慧自然就会显现。假如说我们也许无法马上立刻到达很高的层次,我们就可以借用一些有效的思维。

比如,他人的视觉

假如你是旁观者,你会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当你跳脱自己,跳脱自己的思维模式,是不是就不会被自己框住了。

不可能来自思维的不可能。而你,本来就有无限的可能。



最后为你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过得很贫困,于是他就去问智者,想改变一下财运,智者问他,你想变得有钱吗?他说是的,智者又问他,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现在有100万美金,你是怎么做到的?

这个人说,你在开什么玩笑,我现在每天只能赚10美金。

怎么可能有100万美金。

智者说,是的,目前暂时是不可能,所以让你假设,你只是想象一下,你现在就有100万美金,你认为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你每天继续这样干苦力,你觉得你能有100万美金吗?

你需要再进修哪些方面才能赚到100万美金呢?

你看看你身边赚到100万美金的人,都做了哪些。

这个人好像听懂了什么,于是他每天除了辛苦工作以外就去研究成功的人是怎么做到的。

遇到不同的机会的时候,他不再想不可能,而是想,假如就是那个100万美金的人面对这个机会,他会怎么做?

慢慢的,他有100万美金的人的思维,最后,他也成为了拥有100万美金的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