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元稹的友情

如题所述

白居易和元稹,他们两个之间的友情,值得为后人称颂。他们两个第一次相遇是在一个诗会上,他们两个刚好坐在彼此的对面。本来白居易很不愿意参加诗会这种活动,在诗会上大家都有着自己各自的观点,表面上和和气气,但是内心却极为不合。但是白居易当时在诗词界有一定的地位,他不得不来。在这场诗会上,他感觉到很无聊。但正是因为这一次诗会,让他交到了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元稹。

当时的白居易已经名满长安,他从小就是一个十足的学霸,在做诗上非常有天赋。他写的诗句被百姓广为传颂,他在世人心中已经是一位大诗人。而且他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考中了进士,是当时最年轻的进士。在当时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但是就是因为年少成名,白居易心里也有无尽的孤独和寂寞。

和白居易不一样的是,元稹在当时根本就没有名气。但是在白居易第一眼见到元稹的时候,就觉得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元稹这个人虽然说话很少,但是说出来的话很有水平,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在这次诗会上,元稹给白居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向清高的白居易,在见到元稹之后,主动要求和他交换联络方式。他们两个在诗会上也讨论了对于诗词改革的看法,他们两个的看法惊人的相似,在精神上高度契合。在这一次诗会之后,他们两个也一起相约讨论诗词,后来最有缘分的就是在科举考试放榜的那一天,白居易在大榜上看见了元稹的名字,元稹在当年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走上了仕途。

后来最有缘分的是,他们两个被一起任命为校书郎,被分配在同一个部门,在同一个职位一起工作。他们两个在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两个人虽然认识的时间不长却有高度的默契,对待很多事情的看法都很契合。正是因为有了两个人彼此的陪伴,所以在工作上也更加顺心,他们两个在工作上相互鼓励对方,在生活上也经常一起谈诗喝酒。

他们两个在一起总能碰撞出许多新的想法,共同倡导了科策。但是他们两个在官场上却并不顺利,都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但很有缘分的是他们两个连升官和贬官的时间都一样,在白居易被贬官的时候,恰巧元稹也遭遇变故,他们两个可谓是难兄难弟。在两人同时被贬去不同的地方后,他们两个也没有断了联络,经常通信,信件超过了一千多封。彼此被贬官的痛苦和心中的孤寂只能和彼此述说,他们永远是最懂彼此的那个人。共同经历了官场的黑暗,也一起倡导过诗歌的改,他们是彼此人生路上扶持的知己。

他们在一起也编撰了诗集,对中国古代的诗词史作出了巨大贡献。后人在看到他们来往时所写的诗句时总会被感动。他们两个在经历磨难之后仍然相互扶持,热爱生活,正是有了彼此的存在才能让生活变得美好,消除痛苦。就算后来身处不一样的地方,他们两个的默契依然没有减少,总是能第一时间准确的猜到彼此的想法,这就是灵魂真正契合的好朋友。元稹和白居易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驿站的途中,他们当时想尽了办法,才最终见面。见面之后,两个人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每当谈起彼此各自贬官时的经历时,都会泪流满面。这也成为了他们人生中的最后一次会面,在不久之后,元稹就去世了。白居易听到元稹去世的消息时悲痛不已,整个世界都要坍塌了。亲自赶到元稹的墓前为他撰写墓志铭,留下了现在仍感人至深的诗句。

后来白居易的一生都在怀念元稹,每当听到别人吟诵元稹的诗时都会泪流满面。他最好的朋友先他一步走了,从此以后整个人生就剩下了他自己。元稹死后,白居易的诗也多用来怀念他。没有了元稹的陪伴,白居易对这个世界的眷恋也少多了。他感慨自己的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能够遇见陪自己走过所有磨难和幸福的好朋友元稹。白居易经常去他们一起走过的地方回顾他们两个走过的路,创作了许多令后世感动的诗篇。一辈子清高孤独的白居易遇到元稹,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4
唐代诗坛,有这么一对极品好友,诗词唱和三十余年,往来诗篇千首,志同道合,惺惺相惜,那就是世称“元白”的元稹和白居易。

公元803年,24岁的元稹与大他7岁的白居易,一起考上了公务员,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从此命运将二人联系在一起,无论是遭遇贬谪的事业低谷,亦或是亲人故去的脆弱关头,二人都相互陪伴,不离不弃,成为患难见真情的模范好友。

元稹像

公元806年,元稹因触犯权贵被贬河南,不久收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于是回家丁忧。元稹跟母亲感情很深,八岁时他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一个人把他拉扯长大,家庭贫困上不起学,他的知识都是母亲教的。

元稹回家丁忧后又没了俸禄,让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耿直的白居易挺身而出:你没工资,我养你呀,伯母的墓志铭,我来写吧。

白居易像

这份深情,元稹记在心里。5年后,白居易的母亲病逝,墓志铭是由元稹写的。当时元稹被贬江陵,无法亲自吊丧,委派侄子专程前往代表自己吊祭。深知好兄弟守丧期间经济拮据,虽然自己手头也不宽裕,却三次寄钱资助白居易,总计有二十万。

关于这一段,白居易在《寄元九》一诗中这样说的:

三寄衣食资,数盈二十万。

岂是贪衣食?感君心缱绻。

二十万对元稹来说多不多?在白居易同时期创作的诗中可以找到参考:“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此时的白居易是京兆尹户曹参军,是个负责民政和财政的京官,他个人对此十分满意,所以才写了暴露工资的《初除户曹,喜而言志》一诗。

而元稹呢,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在地方老老实实做人。就算二人工资相当,二十万也相当于元稹小半年的工资。请问哪位朋友愿意分你一半年薪?这样的朋友给我来一打。



元稹和白居易都在官场混得很不容易,公元815年,这对难兄难弟都遭遇了事业不顺,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二人都为对方的遭遇打抱不平。

那年三月底,元稹启程赴任,白居易一直送他到长安西边的蒲池村,两人在此借宿一晚,借酒消愁,次日才依依不舍地分别。元稹赠诗白居易:“今朝相送自同游,酒语诗情替别愁。忽到沣西总回去,一身骑马向通州。”白居易回复元稹:“蒲池村里匆匆别,澧水桥边兀兀回。行到城门残酒醒,万重离恨一时来。”总之一句话,我舍不得你呀!

这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听此消息,元稹气到从病床上跳起来,你可以对不起我,但不能对不起我兄弟。这段著名的打抱不平,大家在语文课本里应该听过。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和白居易,绝对不是塑料朋友。

白居易想念元稹了,就写信给元稹,“可道眼前光景恶,其如难见故人何。”(《早春忆微之》);元稹收到信读完,立即回复白居易,“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欲如何?”(《和乐天早春见寄》)

白居易给元稹写信,总有说不完的话,常常舍不得停笔,一看天都快亮了,才暂且打住:“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五声宫漏初鸣夜,一点窗灯欲灭时。” (《禁中夜作,书与元九》)如果你见到元稹一反常态眼泪汪汪,不必感到意外,可能是收到了白居易的快递:“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得乐天书》)

这对好朋友,就是这样一唱一和三十多年,并且非常讲究,在专业能力上彼此促进,不是随便瞎聊。每每收到对方寄来的诗,都要仔细研究韵脚,对仗工整地进行回复。

仔细看看白居易写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和元稹回复的《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你就知道这对好兄弟有多变态,整整一模一样的一百个韵脚!二人把唐诗里对格律的要求发挥到了极致,真是文学素养不够,连聊天都不够资格。
第2个回答  2020-10-24
一提起友情,大家首先便想到的是子期和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是羊角哀和左伯桃,二鬼战荆柯;是管仲与鲍叔牙,不言而信;而今天,我将带大家走进另一段真挚的友情——白居易与元稹

元白二人皆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们的人生经历惊人的相似,可以用下面一段话来描述:

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少有才名。一起参加过考试,一同登科,一同任职于翰林院。你流放到了荆蛮之地数十年,我贬在江州郁郁半生。这一辈子,你负了崔莺莺,我负了湘灵。两人始终共进退,互通书信几十年,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终究没有负了文坛,没有负了天下。

(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两人的友情,早在《旧唐书·元稹传》便有所描述:(元稹)“既以俊爽不容于朝,流放荆蛮者近十年。俄而白居易亦贬江州司马,元稹量移通州司马。虽通、江悬邈,而二人来往赠答,凡所为诗,有自三十、五十韵乃至百韵者。江南人士,传道讽诵,流闻阙下,里巷相传,为之纸贵。观其流离放逐之意,靡不凄婉。”

什么意思呢,就是二人一个在天涯,一个人在海角,在那个通信极为不发达的时代,是他俩告诉我们什么叫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连外人都不禁为之侧目。

白居易这样描述他们的关系: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然百千年后,安知复无如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哉?故自八九年来,与足下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知吾罪吾,率以诗也。

两人皆是文坛新秀,却没有因为诗风而产生妒忌,反而是产生了共鸣,这也是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所描述的所谓文人之关系。

(二)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而在今天,用我们的眼光来看,这两位可真称的上是一对好基友了。从他们互通的书信我们便能看出一二:

二人被贬途中,一个去通州,一个去江州。白居易在一个寂寞的清晨心生感概,写下了这一首《梦元九》:“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而元稹在看到后也立马回信:“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酬乐天频梦微之》)

通川湓水阻断的是道路,阻不断的是两人的友情。白天见不到的人,在夜里梦中依然能够相逢。

在元稹病重之时,听闻友人被贬九江,他硬是凭借这一股牵挂,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年的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像这样一首情景交融、用情至深的诗。外人读了尚且会受到为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