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喜欢用鱼字的谐音余

如题所述

中国吉祥图腾—双鲤迢迢一纸书

古人喜欢用“鱼”字的谐音“余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于鱼”与“余”“玉”谐音,“卿”与“吉”谐音所以在中国民间的剪纸、瓷器、荷包、年画等美术作品中都有大量关于鱼的图像。《连年有余》的图画上总是有一个可爱的胖娃娃抱着一条硕大的鲤鱼,背景上还会有莲花或是莲蓬。

一条又一条金鱼连成一圈,中间还有清澈的池塘,则是《金玉满堂》的画面。《连年有余》和《金玉满堂》的画面寄托了人们生活富裕、子孙满堂的美好愿望。

在古代,有人把帛书装进鱼的肚子里传送给远方的人,所以书信也被称为“鱼笺”或“鱼素”。陈胜与吴广起义时就把写着“陈胜王”的帛书藏在了鱼腹中。后来人们将书信放在两片鱼形的竹简中间寄出,因此书信又被称为“双鲤”。

也有人将信件放入鱼形的木质信匣中,以便携带。乐府诗中有“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其中的“尺素”就是信件,“鱼传尺素”也成了传递书信的代名词。

《三秦记》中记载了“鱼跃龙门'的传说。龙门是黄河上的一个渡口,两岸是悬崖断壁。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在大山之间开凿了龙门,让黄河从这里流过因此龙门水流湍急,鱼整很难游过去。每年三月,成千上万条鲤鱼从黄河下游来到这里争先恐后逆流而上。

传说一年之中,能游上龙门的鲤鱼,不超过七十二条。只要鲤鱼刚登上龙门,就会有雷电跟随,天降大火,烧它的尾巴。然后,它就变化成龙了。而那些没有跃过龙门的鲤鱼则从空中摔下来,额头上落下一个黑疤。所以,我们见到的鲤鱼额头大多有一个黑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