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及故事传说

如题所述

中秋又叫仲秋、月夕,与春节、端午节、清明并称为 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成为节日,是唐宋以后的事, 是由仲秋时节的月神祭祀发展而来。从北宋末开始,中秋的节义有了更不一般的内涵。破碎了山河,破碎了汴京的明月,中秋的圆月弥足珍贵。自此,中秋的团圆性质和地位在南宋得以确定,流传至今。

关于中秋节节日的由来,只有三种来历说法流传较广,但是民间流传了两个版本的故事传说,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一、🌷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由来之一:源于周礼说🌹✨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根据史籍的记载,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由于《礼记》有“秋暮夕月”的记载,祭月、赏月、拜月的习俗流传千年,中秋节正好在秋高气爽的月圆之日,所以提起中秋节,人们总会想到月亮、赏月以及与月亮有关的神秘传说。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周礼》中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堪称为中国文化史之宝库。


✨🌹中秋节由来之二:祭月演变 🌹✨

 祭月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中秋节由古代祭月慢慢演变而来。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最初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就演变成为中秋节。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流行是在唐代之后。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中秋节由来之三:起源农业生产说  🌹✨

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农业耕作是古代中国立国之本,农业可说是古时人们营生的命脉,就好比当今的城市生活:倘若停止了经济运作,整个社会就会马上瘫痪。“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如今,随着我国秋收、秋耕、秋种季节的临近,各地的农机公司也迎来了农机具销售高峰,而农民也开始抓紧时间选购联合收获机、拖拉机等国家补贴农机具,为即将开始的秋收、秋耕、秋种工作做最后的准备。




二、🌷中秋节的故事传说🌷

✨🌹中秋节故事传说之一:嫦娥遥祭🌹✨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出现,照亮大地和给大地带来温暖,但有一天,十个太阳却一起出现了,大地上的农作物都被烤焦了,民众的生活非常艰难。后来有一个叫后羿的神射手,在昆仑山顶,用弯弓把其中九个太阳射了下来,替万民消除了灾难。

后羿受到了天下人民的爱戴,又取了帝俊的女儿姮娥,就是大家熟悉的嫦娥。后羿收了很多徒弟,传授自己精湛的箭术,生活空闲之余,都会带领自己的徒弟出去打猎,一边磨炼箭术,一边采集食物。

后来,后羿去了昆仑山求取道术,在回来的途中碰到了前来访友的西王母。西王母知道后羿一直都想修炼成仙,为了表彰他为天下百姓所做的功劳,西王母就赐给了他一颗不死仙药。后羿还想为自己的妻子在求一粒,但被西王母拒绝了。

回到家后,后羿将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妻子嫦娥,并答应不会丢下嫦娥,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将不死药交给了嫦娥保管,不料这些事情被后羿的徒弟蓬蒙给听到了,面对着成仙的诱惑,他拒绝不了。

蓬蒙在后羿带领弟子出去打猎的时候,找了个借口留了下来。等后羿走后,他马上来到后羿的家中。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被逼无奈的嫦娥只好自己吞下不死药,飞升月宫成仙了。蓬蒙看到嫦娥飞升成仙之后,知道自己的师傅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就逃走了。

后羿回来后,知道了事情的经过,思念妻子夜不能寐,他看到月亮之中,似乎有自己妻子的影子,连忙命人拿来妻子爱吃得点心,遥祭嫦娥。后来,一般妇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祭。

✨🌹中秋节故事传说之二:隋末唐军军饷说 🌹✨

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裴寂生于公元573年,在幼时便十分的聪明。等到了十四岁那年,裴寂出任了主簿一职,可谓是年少有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裴寂结识了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两人一见如故,遂成至交好友。从李渊在太原起兵推翻隋朝的统治开始,裴寂就一直跟随在李渊的左右,为他出谋划策。裴寂当时更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将原本要进献给隋朝皇帝的粮草、马匹、盔甲等物品转送给李渊。这些东西成为了李渊起义的重要物资,而李渊也愈发的信任裴寂了。

李渊不断获得战争的胜利,沿途吸收了许多士兵。士兵一多,粮食就不够吃了,许多士兵开始挨饿。李渊见到此景,心中十分不忍,但又苦于没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李渊被这件事急的上火,而时任长吏的裴寂见到后也跟着李渊着急。当时恰逢八月十五,天上的月亮又圆又大,非常像一张大饼。看着天上的月亮,裴寂心灵福至,想出了月饼这一食物。月饼这一食物,既方便携带又能很好的补充士兵的体力,裴寂成功的解决了粮食不够多的问题。

唐朝以后,中秋节成为赏赐群臣,开始成为固定节日。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正德江宁县志》载,中秋夜,南京人必赏月,合家赏月称为“庆团圆”,团坐聚饮称为“圆月”,出游待市称为“走月”。 


中秋节由来南北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全家团圆、走亲访友、看望长辈等,愿我们能将这些饱含浓浓亲情和美好心愿的习俗和来历牢记心中,代代相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2-25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关于中秋节也是有很多传说故事的,比如说:《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玄宗夜游月宫》等,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个比较经典的传说故事吧!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

🍑1、帝王祭祀

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2、农业丰收庆贺

还有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3、月饼军粮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关于中秋神话传说❤️‍🩹💛

💡1、嫦娥奔月

相传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后被蓬蒙惦记威逼,嫦娥不得已吞下不死药飞升月宫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吴刚折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3、玉兔捣药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于是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姊们,到月宫陪伴嫦娥捣药了!

💡4、玄宗夜游月宫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习俗

1、祭月、赏月祭月

赏月是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如今,赏月成为中秋佳节老百姓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与家人朋友一道,坐而望月,享受秋天的凉爽,寄托团圆的期望。

2、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杯桂花蜜酒,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3、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科技的发展,让沟通与交流变得方便,但对家人朋友的思念,却并未消减。团圆之时,独在异乡的你,对月感怀的同时,不妨给思念的人打个电话说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2个回答  2020-09-0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