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和阴历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农历和阴历的区别如下:
自西汉时期创建了太初历后,对于推动我国农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后续王朝也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革新。
因此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农历是属于阴阳合力,也就包含了我们现在所认识的阴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说到十五的月亮圆又圆,其实这就是以月亮周期记录的阴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09

1,出处不同:

公历=阳历,是世界通用的日期也就是我们平常的日期。

农历=阴历,是我国古代用来农耕的日期,也就是日历下面的小字所表示的日期。

2,算法不同: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所定出的历法。

农历是以太阴(月亮)绕地球为一个月,12个月为一年(闰年为13个月)所定出来的历法。(以闰月调节年之四时)

扩展资料

农历是在阴历的基础上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

阴历是月亮历,也叫太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阴历的一个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阴历只管朔望月,不管回归年,所以和一年四季无关。

阳历就是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

公历,属阳历一种,公历别称公元、西历、西元等,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

公历是一种平均太阳历,只有回归年,不管朔望月。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365.2422天,这样无论是阳历和阴历,都会有误差(二者皆以365天为一年)。对阳历而言,平均每4年便会少约1天,(0.9688,约等于1)。

而公历解决这一问题的做法是规定每4年里有1个闰年,将这一天加在天数最少的2月,故闰年的2月有29天。实际操作中为了方便,规定凡是能被4除尽的年份,皆为闰年。如1996,2000,2016等皆为闰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农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公历



第2个回答  2006-04-22
阳历,即太阳历,是以四季循环的回归年(地球绕太阳一周)为基本周期,与月相变化无关。太阳历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历月的日数和年的月数是人为规定。

阴历,即太阴历(月球我国古代称太阴),以月球圆缺的周期朔望月为基本周期。历月平均长度29.5天,规定单数月30天,双数月29天,12个历月为1年, 共354天。规定30年内增加11个闰日,安置在第2,5,7,10,13,16,18,21,24,26,29各年的12月底。目前太阴历只在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使用。(注意跟我们有的阴历不是一个概念)

公历,公共历法简称。现行世界通用历法,真名格里高利历(罗马教皇制定颁布),太阳历的一种。天天在用就不具体说了。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属阴阳历(我们经常简称为阴历,这里一定要与前面所说的太阴历区别)。以月相变化周期朔望月作为历月的基础,同时又考虑回归年的周期,采用加闰月的方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和回归年的长度接近。以朔日作为第个历月的初一,两朔日之间的时间为一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年设 12个月,共 354或355天。为使历年平均接近回归年,在19个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有闰月的那年有13个月,共384或385天,叫作闰年。19个历年和19个回归年的长度几乎相等,7个闰月一般在第3,6,9,11,14,17,19年。具体安置在哪一个月,这和二十四节气的中气有关。二十四节气实际是由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组成(是不是出你意外),二者相间排列,每月都有它固定的中气,如含有中气雨水的月为正月。19个回归年中有19*12=228个中气和节气,但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7个月没有中气,7个月没有节气。阴阳历规定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这一年的闰月

另外有一点,我们现在说的农历一词是在建国后才出现的。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历的称法,但统称是干支纪年法。一般现在都用农历一词了,但在一些专业文献中会有另外称法。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
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称十二地支。
干支还是阴阳之分: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共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起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干支纪年法
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
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环下去。
例如1929年是农历己巳年,1930年是农历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农历己巳年。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纪年这种方法排列下来的。阳历年份除以60的余数减3便得该年农历干支序号数,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纪。如果序号数小于、等于零则于支序号数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余11,年干支序号数=11-3=8。查干支表知该年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33余3,干支序号=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该年为癸亥。

干支纪月法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
其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为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干支纪日法
甲炎了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
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例如农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干支纪时法
一天中时辰的地支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由夜间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其余照推。时的天由该日所对天干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上戊为戊子;丁任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第3个回答  2019-11-13

一,阳历指的是一样绕地球的时间,阴历指的是月亮绕地球的时间,而农历是和阴历不一样的,在农历上有一种叫置润法的发明,它是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的。


二、阴历和阴历的基础是不同的,农历是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的历法,可以指导农业生产。每个月有一个节日,一个汽油。比如,农历正月,有春节,下雨就是这个气,阴历是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把月亮绕地球转一个月。

三、公历也是国际公认的公历。太阳历是为一年定制的,地球绕太阳转365天,5小时,48分46秒。全年只有365天这个整数,不包括尾数;一年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份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数累计为一天,加上二月份的第四年,今年称为闰年。所以第二年二月有29天。农历为一个月定制,总共29天半。为了方便起见,大月定做30天,小月定做29天,一年定做12个月。农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闰年没有区别。

四、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也就是说,月球绕地球公转十二次三分之一,一年中的月数不能是奇数,所以一年十二个月,与原来的真月相比,只有354天,剩下的11天,累计量将是三年,剩下的三十三天。因此,必须每三年定一个月,剩余的三四天再累积两年,总共二十五天或二十六天。它可以设定为一个月,平均计算必须是每19年7次。月是闰月,月是闰年,闰年是13个月,平均年是12个月。

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上面的文章中知道阴历、阳历、农历到底有什么区别了。

第4个回答  2019-08-10

很多人分不清阴历阳历农历到底有什么区别?那么阳历其实是国际上通用的立法也叫做公历,阴历则是中国等一些国家由农耕的规律所总结出来的立法,所以叫做农历。那么阳历和农历的区分方法是很简单的,因为我们日常所用的日历上一般都是同时写出阳历和阴历的,写数字的就是阳历,比如说12月30号,那么写汉字的就是阴历,比如说九月初二。




一般来说阴历的月份比阳历的月份要晚将近两个月,例如阳历12月那么阴历就是10月份左右。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立法,而农历是我国的传统立法,又有阴历等名称,它是取月亮的变化周期作为长度来参考。


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过生日用阳历,有的人过生日用阴历,一般长辈们都喜欢用阴历来过生日,那么如果用阴历来过生日的话,每年过生日的日期可能是不相同的,但如果用阳历来过生日的话,每一年都是那个日期。


一般长辈都比较喜欢用阴历来过生日,因为虽然这样每年过生日的日期不一样,但如果从天气风水上面来考虑的话,都是同一天,但如果用阳历来过生日的话就不一定了。

现在我们大多使用的都是阳历,也就是所谓的公历,公立的立法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因此在外交和贸易上使用它的范围更广,也更加准确,不容易发生错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