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过年?

如题所述

为什么必须过年?

如果节日也有鄙视链,那春节一定是站在最顶端的那一个。

同为节日,有的节日存在感弱,知之者甚少,例如上巳节;有的节日属于舶来品,难以掀起大波澜,例如复活节;有的节日知名度虽高,奈何不因节放假,体验感不强,例如腊八节。

春节就不一样了,土生土长,根正苗红,不仅影响力大、势力范围广,还能享有东挪西凑的七天超长豪华假期,实乃假中之最,节中之王。

“春节”在成为“春节”以前,曾被人称为年节、岁首、大年、元旦等等,直至辛亥革命之后,过春节才等同于过年。

相传,年最早兴起于虞舜时期,由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演变而来,掐指一算,已是四千多岁的高龄。

古时,“年”多在农闲时节举行,并不固定在正月,夏朝是一月,商朝是十二月,周朝是十一月,秦统一六国后改为十月。直至汉武帝时,才正式以正月初一为岁首,自此后世沿袭不改。对汉武帝办的这件事,不知该咋评价,或许秋天里过春节,也别有一番滋味。

中国人顶重视过年,每年都要掀起一场候鸟般的人口大迁徙。北纬4°至53°、东经73°至135°之间的广袤大地上,一条条动线纵横捭阖,始于漂泊终于家,像极了流动的血脉。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的春运旅客发送量将达到30亿人次,几近全球人口的一半,相当于整个欧洲人口整体迁徙四次,堪称“地表最强移动方阵”。

经历春运摧残的你我

古人过年回家更难,虽然不用挤成狗,但必须拥有一匹马。比如,有明一朝,清官海瑞若想从北京回海南过年,他要途径济南、徐州、合肥、南昌、赣州,直达广州湛江。然后换行水路,从湛江坐船到海南。8000多里陆路,100里水路,大概60天才能回到家。

按当时物价来算,马车一天300文钱、吃饭住宿100文钱,那海瑞仅回家的单程路费就要24000文钱,折合人民币1.68万元。多么痛的领悟!

考虑到海瑞还是个公务员,按明朝放假制度,假期结束时他还没走到一半,就得掉头返程上班了。

唐代公务员回家过年更是奢想。据唐玄宗发布的红头文件《假宁令》,唐朝春节期间可休假七天,但是大年初一这天,首都公务员要向皇帝老板拜年,地方公务员则要去衙门办公。晚唐时,七天的假期还要分单双号上朝、休假(总之是不能让你有时间回家过年)。

相比之下,宋朝的春节假期就豪迈多了,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封印”,到次年正月二十“开印”,时间长达一个月。当然,这相较于他们全年100多天的假期总长而言,也算不得什么。

唐宋后,农历新年由神秘色彩很重的祭神祀祖,转为带有欢庆意味的节日,拜年、买新衣、贴福字、吃饺子…一条龙生产线已与现代年俗相差无几。

百代之后,“年”终于成为所有节日中的扛把子,坚挺的姿态,一呼百应的气质,无节能出其右。

过年,自古便与农时节令分不开,是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中国人骨头缝里的信仰。

甲骨文里,“年”字,上面为“禾”,下面为“人”,意为谷熟也。丰收之后,将一年的成果奉于天地间,感恩祖先馈赠,也向上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知恩思感,这是中国人过年的逻辑。

《礼记·杂记》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子贡看到“蜡祭”后称,“一国之人皆若狂”,不明白人们过年为何如此高兴。孔子说:“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大意就是百姓忙活很久,才过这么一个年,你不是农民,你不懂。

耳聪目明如孔子,一语道破新年对于农民的意义——

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一年的辛苦劳作需要在这个时候集中“清算”,积攒了一年的热烈需要在这段时间集中释放。过年,是总结过去,更是向往明天。

作为天然的人类情绪调节器,过年是世上门槛最低的狂欢。管你皇亲贵胄还是贩夫走卒,此刻你我都众生平等地享有复制粘贴般的快乐,想独乐乐都难。

游子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回家过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高光时刻,小心藏匿的虚荣心都借此找到了宣泄口。所以这两年常能看到类似新闻:大年三十还有人冲进4S店,豪提新车,就为了开回老家,在村口来一声长鸣笛。

千万游子们,在近似的时间维度里,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跋山涉水,千里奔袭,只为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饭,这是一件多么浪漫和具有仪式感的事,仿佛所有的辛苦都能瞬间被慰藉。古往今来,一个“年”字,承载了中国人多少绵情蜜意啊。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新生代青年过年,不是一个“一言难尽”就能概括的了。

优雅应对七大姑八大姨的灵魂拷问是必备技能,父母催婚阵前装乖卖傻是保命指南,过年变成过“劫”,能否“节”后余生全凭运气。

一个正经问题被漫不经心地抛出:都2020了,还有必要过年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01
过年又叫除夕,是指年末的最后一晚,又叫年三十。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种怪兽叫“夕”,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恶兽。

它在每年的年关都要出来伤人,连保护老百姓的灶王爷也拿它没办法,于是灶王爷上天请来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强,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劈啪作响的竹竿消灭了夕兽。

这一天正好是腊月的最后一天,老百姓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过年。

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红绸和鞭炮,于是红绸和放在火中烧的竹竿逐渐演变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时都有的红对联、红鞭炮。

关于它的来历,其实民间还有别的说法。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尖牙利齿;目露凶光,凶猛异常[2]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涌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就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虽然具体的故事有很多种,但是大概的精髓都一样。也就是这个怪兽会危害人类,害怕红色的东西,害怕火光,也怕喧闹的声音。人们利用这几个弱点对付它,从此,便可以安心地过一个好年。
不过,在历史典籍里,“年”这个字最早出现的时候,其实和怪兽没有一丝关联。

甲骨文的“年”字,上禾下人,本意指谷物成熟。于省吾所著《甲骨文字释林》中指出:“年乃就一切谷类全年的成熟而言。”《谷梁传·桓公三年》:“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由于五谷成熟需要一个周期,于是“年”逐渐演变成为时间单位,可见《诗经·豳风》,“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尔雅·释天》也有记载:“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郭璞对此做出解释:“岁,取岁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年,取禾一熟; 载,取物终更始”。这里详细的解读了年的演变。古籍中明确记载了年的由来,却和“兽”没有丝毫关系。
第2个回答  2023-02-08
几千年来,对于每一位中华儿女来说,过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历史文化节日。因为中华民族素来就是全世界最懂情怀的优秀民族,所以从古到今,全球的华人都会十分隆重地庆祝这个重大的节日,并且会热热闹地过好每一个大年的。那么,过年的真正含义和重要意义究竟是些什么呢?为什么大家都比较看重和对待过年呢?



过年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关于过年是来自一个远古的传说,说的是上古时期每到年末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叫作“年”的怪兽来村子里骚扰和伤害人,所以人们称之为“年关”。大家用红色的物件、响声和火等把“年”赶跑过了年关后,就可以平安快乐地过个好年了。可见,过年确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节日,华夏儿女无论是谁,身在何处,都在世代传承,生生不息。尤其是那些祭灶、扫尘、祭祖、年画、春联、饺子、拜年、鞭炮、舞龙舞狮、大红灯笼等等,无一不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





过年是根深蒂固的厚重情怀。古人早就说过“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华儿女赤子之心,无论平时身在何处,过年的时候都注定有回家的情结。一年到头不管怎么忙碌,过年了一大家子的人终于可以完整地团聚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骨肉亲情。过年是一家老小团圆的美好时光,更是众多远在他乡打拼的人和海外赤子们回家团聚的日子。平日里,不能很好地孝敬父母亲,更无暇很好地培养教育孩子,过年就是一个非常喜庆的大好机会,可以借此奉献上一片爱心和亲情。





过年是辞旧迎新的庄严仪式。一年一度的过年,辞旧迎新,既是一次时间的过去,同时也是一次新的将来。每年的过年无疑都是每个人人生中的一次总结,更是一次迈向新的征途的起点。对于孩子们来说,又长大了一岁,对于年轻人来说,又成熟了一点,对于中年人来说,又收获了一些,对于老年人来说,又过去了一年。因此,过年既是对过去旧的一年的年终总结和丰收庆典,更是对未来新的一年的信心展望和美好期盼。无论男女老少,在各自的心目之中,都是会有某种庄严的仪式感和责任感的。



过年是万象更新的希望所在。过年又叫春节,含有“春天的节日”的意思,这就意味着严寒冰冷的冬天即将结束,而暖和美好的春天就要来了,一切都将会万象更新,到处都充满着喜庆的气氛和无限的生机活力,新年伊始就会有新的希望,来年一定会有新的转机,一切都会大吉大利。心情愉快,万事如意,工作顺利,事业有成,生意兴隆,财运亨通,生活美满,幸福快乐。今年盼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2-15
过年的意义在于,对流年坎坷、人生精彩、生命感悟,是一次集中展示与回顾。邓丽君的歌唱道:你说过两天来看我,一等就是一年多,三百六十五个日子不好过……过去的这一年,日子也真的不好过,新冠反复来袭,暴雨淹没绿城,至今疫情未退,还在轮番核检,力求“捞光除尽”。过年,是一种乡思。俗谚云,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外打拼的游子,无论在他乡“混”得怎样,是否腾达,无不怀着渴盼回乡过年。树高千丈连着根,那里有依门而望的白发爹娘,有热情友善的父老乡亲。扑进故土的怀抱,会感受到乡情的淳朴与宽厚。过年,是一种激动,一种憧憬。尽管我们很平凡,但我们一样有美好的愿望。在虎年岁首,希望老年人都平安健康,生命之树常青,给大人和孩子,也给自己多一份快乐。希望年轻人家和业旺,心想事成。尽管岁月多舛,相信只要心态健朗,勇往直前,新的希望就会变成现实。对孩童来说,新衣服、压岁钱、放鞭炮、走亲戚,是梦中都笑醒的好事。“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人们各有各的激动,为事业、为升迁、为妻儿、为老小,更多的则是运筹、忙碌和“走动”。过年,是一种忆念,一次盘存,自然不全是商人年终的盈亏。天增岁月人增寿,年轮走过,留下的是沟壑,平添的是智慧。桑榆岁晚,心绪安澜,多少往事已成为美好而温馨的记忆。时光荏苒,那些晨风暮雨,春华秋实,平淡或精彩,高潮或低谷,都像“无言的歌”,留下了“不能忘怀的眷恋”。并不风调雨顺、歌舞升平的辛丑年,我们有痛苦也有欢乐,有成绩也有欠账,有挫折也有教训,有奋斗也有失败,遭遇了灾难也收获了经验,交了学费也增长了识见。泪水流在心底,笑意写在脸上,温暖留在心里,奋斗者的坚毅品格,将再多的坎都留给了上一年。过年,是一次放松,一次休整。在人生马拉松式的拼搏中,也有风雨也有晴。不妨在阖家团聚中,承欢父母膝下,把自己还原成孩子,享受亲情的温馨。当然,疫情肆虐的当下,禁足不出,网上遨游,不失为特殊时期赏目的补缺;也可以踏雪寻梅,探春林下,暗香袭人不须问,春在枝头已十分。但要谨记,别嗜酒喝醉,猛吃伤胃,熬夜晚睡,让心受累啊。不妨过滤一下思绪,梳理一番过往,涤去岁月风尘的熏染,平复青眼阅世的坎坷,以慈善心地待人,以平和心境处事,以敬业心态工作,就能踏平坎坷成大道。让轻松与明净相伴,让真诚与关爱同在,步履稳健地跨入充满希望的一年。
第4个回答  2023-05-10
因为年,是农耕文明用几千年的春秋稼穑酝酿了一年的渴望,这种渴望有时丰满有时贫瘠,有时如期而至,有时失之交臂。
因为年,散发出一种时间和生命杂糅而成的味道,藏在我们长大的童年里,藏在春夏秋冬的日子里,被季风吹得芳香四溢。
这就是年味,是生命的标识,记忆的密码。那是曾经的过往和回首,那是不加掩饰的纯粹和守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