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红透山铜锌矿

如题所述

红透山铜锌矿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红透山镇及南口前镇、北三家乡境内。是我国地质年代最古老的大型块状硫化物铜锌矿床,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单一主矿体规模达到大型矿床的多金属矿山。

红透山铜锌矿位处华北地台北缘(东段)辽东台背斜(Ⅱ级)铁岭-靖宇古隆起(Ⅲ级)部位,是我国典型的花岗-绿岩分布区,成矿区带属于铁岭-靖宇Fe-Au-Cu-Ni-Pb-Zn成矿亚带。

1.矿区地质简述

(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宇清原群红透山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太古宙早期海底火山喷发活动,并在成岩过程中与各类火山物质及其他陆源碎屑物共同沉积形成铜锌矿床的初始矿源层。红透山铜锌矿产于红透山组上部薄层互层带中,这套薄层互层带为标志的含矿岩系。一般情况下铜锌矿体与地层产状一致,彼此呈整合产出,层控特征明显,红透山含矿岩系不仅是铜锌矿床的矿源层,同时也是其赋矿层位。

(2)构造

矿区构造在平面上显示为近北东向,两端为封闭的紧密倒转褶皱,表现为红透山背形褶皱。该背形褶皱两翼由厚层黑云片麻岩、角闪片麻岩构成,核部由薄层互层带(含矿岩系)组成。背形褶皱轴呈北东向展布,轴面倾向南东,倾角70°~80°。红透山矿区位于红透山背斜西部侧伏端,铜锌矿赋存于该倒转背形褶皱的核部。矿区内主要发育两组高角度逆断层,一组为北东东向,另一组为北北东向。两组逆断层多为成矿后断裂,常切割、改造、破坏铜锌矿体。

(3)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发育,岩性为英云闪长岩、钠长伟晶岩、橄榄(辉长)岩、玄武岩、辉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煌斑岩及奥长花岗岩等。英云闪长岩分布面积广泛,绿岩地体呈岛弧状残留其内。钠长伟晶岩集中分布在矿体附近,具矿化现象。两期岩浆热液活动发生于早、中太古代区域褶皱变形时期,是铜、锌元素富集成矿的主要热源条件。

2.矿床特征简述

(1)矿体特征

红透山矿区的矿体可以分为层状-似层状矿体和网脉状-细脉浸染状矿体两种类型。矿体的产出受红透山倒转背形褶皱构造控制,同时受北东东向断裂带与层间裂隙控制。层状矿体岩层受岩性控制,产状完全与岩层相一致,显示出一定的层控特征。似层状矿体经后期改造呈脉状、扁豆状、脉群状等多种形态,但仍沿一定层位而呈似层状,该类矿体工业意义较大。以Ⅰ、Ⅲ号矿体最为典型。网脉状-细脉浸染状矿体呈细脉状、网脉状充填于围岩裂隙中,该类矿体工业意义较小。

Ⅰ号矿体:位于红透山倒转背形褶皱北翼,矿体形态复杂,主矿体东段呈脉状、西段呈矿柱、矿瘤状。矿体总体走向北东东(75°~80°),倾向南南东,倾角70°~80°,局部具反倾现象。脉状矿体厚度约10m,柱状矿体厚30~79.4m,矿瘤最大厚度达40m。矿体控制延深>1000m,延深大于延长。矿体主要由致密型富矿石组成,其次其矿体盘可见有部分浸染型矿石。

Ⅲ号矿体:产于红透山倒转背形褶皱南翼,矿体走向北东东(72°~89°),倾向南南西,倾角69°~70°。在海拔200m(-587m中段)以下,矿体呈脉状产出,走向近东西,倾向南(东),倾角70°~85°,控制长度近2200m(-827m中段),控制斜深大于1500m。矿体厚6.0~7.0m,平均品位、Cu1.43%,Zn2.20%。矿体以致密型矿石为主,亦见有浸染型矿石。

(2)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红透山矿床主要有两种矿石类型:层状-似层状矿体的矿石类型主要为块状矿石;网脉状-细脉浸染状矿体的矿石类型主要为细脉浸染状矿石。矿石中有益组分为铜、锌、硫,伴生有益组分金、银等。

矿石结构有斑状结构、中粗粒花岗变晶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交代溶蚀结构、碎裂结构等。矿石构造以致密块状构造为主,浸染状构造次之,有时见条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海绵状构造、晶洞状构造。

标本名称 块状铜锌矿矿石 编号 DB003 形成时代 早、中太古代

中国典型矿山大型矿石标本图册

本矿石标本采自矿区3号矿体。标本表面为灰褐色,新鲜面为灰色,矿石具中(细)粒变晶、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绿泥石等。Cu品位为1.5%,Zn品位为2.81%

成因类型 火山-沉积变质改造型 产地 辽宁省抚顺市红透山铜锌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