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幼儿在游戏情景中学习数学

如题所述

游戏场景学数学,最大的好处是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更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

1、不要仅仅让孩子停留在数数,计算刷题这种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上,孩子可能根本不理解,仅仅是死记硬背,这样不仅伤害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孩子数学学习也做不到提升。首先要做到的是让孩子理解数、数量,将抽象的数学具象化,对照到孩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比如孩子可能记住3+2=5,反过来2+3却不知道, 家长可以用孩子感兴趣的实物,通过游戏的方式做比较,如3块糖和2块糖合在一起,是加法,一共有5块糖,那么2块糖和3块糖合在一起呢,孩子自然而然就明白了。

2、不要让孩子觉得数学只是一种学习,把它当成一种负担,引导孩子对数学感兴趣。观察孩子爱玩什么,将数学知识结合进去,让孩子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既不反感,又能提升孩子数学学习的兴趣。

比如孩子好动,可以和孩子玩跳格子,室内外都行,做好安全防护就行。认识数字的同时,也能学到加减法,还可以促进孩子的竞争意识。

3、家长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孩子喜欢数学,首先要愿意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思考,陪伴孩子,他会很愿意和你一起学习的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08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教学气氛是唤起幼儿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
一、在生活中理解和学习数学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不是学会算术的,而是重新发明算术的。幼儿建构的数学概念来源于他们主动参与的多种多样的活动过程。幼儿喜欢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当数学回归到幼儿的生活情景中,才能激起幼儿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与愿望。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已不再过度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更注重从生活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实际意义,并尝试应用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答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
(一)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
长期以来,幼儿数学以其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的学科特点一直被约束在特定的数学环境中。幼儿数学按其学科特点必须遵循规律有序进行,但这种有序只有与幼儿生活情景融合,才能更加宽泛地体现它的教育价值。陶行知先生倡导“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教育主张,但这并不是说把教育和生活等同起来,混为一谈。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把数学和节日相联系,使幼儿在了解节日、获得愉快情绪体验的同时学到了数学知识。在认识各种形体时,我让幼儿到室外去找,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花坛是圆形的,屋顶是梯形的,台阶是长方形的。孩子们边玩边议论,学习起来一点不感到困难。和幼儿一起散步时,我有意识地指导幼儿观察树的高矮、粗细;吃饭时,通过分发碗筷让幼儿体会数与数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把所见、所闻、所想编进数学题目中,使幼儿把数学概念跟生活中事物的数量联系起来,加强对现实生活的有意注意,同时还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幼儿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了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操作材料从幼儿生活中取材
家庭生活是学校课程的重要资源,其中包含了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生活中的每件物品都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如:房子的高矮、筷子的长短、衣服的大小、彩旗的排列规律等等。我充分挖掘这些生活中的素材,并把它们作为数学操作材料,因为这些材料是幼儿所熟悉的,且具有变通性,更能激起幼儿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积累一定的数学经验。操作材料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妈妈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着幼儿参与操作的兴趣、探索与操作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操作材料并非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活动中提供的操作材料都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用品和玩具,这样既可以避免新材料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同时还能从另一层面上增加幼儿操作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理解和学习数学
“教学游戏化”实质是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愉快、有趣,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的教育过程。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使幼儿轻松地学习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
“数学游戏化”的核心是兴趣化、乐趣化。在游戏情境中学习数学,就是要借助游戏情节,将数学教学的目的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使幼儿在活动中摆脱“完成目标”的包袱,从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在活动中教师要淡化目的,强化手段,看轻结果,重视过程。我在选择与设计数学游戏时,不仅根据内容选择游戏方式,还考虑到所选择的游戏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否符合幼儿的需求。有趣的游戏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和操作乐趣,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感受、获得或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我将数学活动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刺激幼儿的思维,让幼儿能够在自己生活密切相连的事例中主动地进行逻辑思维,利用各种游戏活动来激发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并巩固体验,加深幼儿对数学关系的认识,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发展。
在“认识时钟”的活动中,我让幼儿玩钟,幼儿拨一拨,动一动,很快就发现了时针与分针的关系,为了能让幼儿通过自己的练习来巩固已学的内容,我还设计了电脑游戏观察屏幕,进行钟面与时间的匹配游戏,答案正确,屏幕上出现小红花,并伴有表扬语“你真能干”“你真聪明”,答案错误的就显示问号,并伴有提醒语“你再想一想好吗?”这种游戏活动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很好。教师平时要多动脑筋,将教学内容巧妙、合理地融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优化的课堂环境与幼儿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促使幼儿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幼儿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地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充分信任幼儿,给幼儿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幼儿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第2个回答  2019-01-21
幼儿园阶段,孩子年龄决定了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展,而学习数学是需要思维能力的。当所学内容过深,就会让孩子不理解。因此就觉得没有兴趣,不爱学。
所以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学习数学要赋予一定的情境。
比如:利用身边事物随时随地的学,用孩子喜欢的玩具,孩子喜欢的水果,这样就比较有兴趣。
再比如: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数学,游戏可以提供一个学习环境,游戏也是一种激励手段,让学生感觉数学不再单调枯燥。
在教孩子学习的时候千万不能发火,暴脾气一上来就打骂孩子,这样孩子只会对于学习越来越抗拒,产生逆反心理;你也可以让孩子参加下专业的培养课程,目前来说火花思维的课程还是比较不错的,挺全面的,而且课程比较有意思,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总之就是把数学的学习过程充满趣味化,变得有意思,这样孩子们才会喜欢,兴趣也会提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