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上海人——上海人为什么排外?

如题所述

面对上海人的排外现象,不妨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多元因素。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几乎所有的上海人,包括我自己,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排外情结,这源于上海独特的地位和多元文化背景。上海,作为国内的经济巨头和移民大熔炉,与美国社会有着相似的阶级划分。

底层工人,如同美国的蓝领,他们的排外往往直接而明显。这些昔日的国企职工,是上海工业的基石,面对来自全国各地、工资更低的竞争者,他们内心的不满难以掩饰。然而,上海人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使外来者只要能够融入本地习俗,甚至学会一口地道的上海话,就能赢得他们的接纳。如一位上海老阿姨,尽管高傲,但看到外地人对上海文化的认同,她会感到欣慰,因为这代表着上海文化的传承与尊重。

接下来是中产阶级的转变,他们出身于工人阶层,却渴望与之划清界限,行为上模仿美国的“白左”。表面上,他们看似开明,接纳外地人,但内心深处的优越感让他们与少数群体保持微妙的距离。这种“高级”排外体现在他们对平等的追求更多是自我标榜,而非真正消除差异。虽然上海如今倡导ZZ正确,但许多人内心深处依然保有对本土文化的独特认同,你可能会发现,尽管他们口头上说无歧视,但对侮辱上海人、上海话的行为,却无法容忍。

而从事第三产业的“小资产阶级”群体,他们的视角更倾向于实用主义。上海文化对他们而言,不再是传统的跨阶级纽带,而是金钱与时尚的象征。他们对会说上海话的外地人并无特别好感,反而可能因其语言能力出众而产生反感,认为这代表了一种“低级趣味”的挑战。对他们来说,更看重的是对方是否能跟上潮流,而非语言能力。

最后,高端资产阶级阶层则几乎与美国的精英阶层无异,他们的社交圈子广泛且超越了地域歧视的议题,他们关注的焦点是资源和影响力,而非简单的歧视与否。

上海人的排外心态并非单一,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反映了上海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每个阶层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而非简单地贴上“排外”的标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