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现场:车企正在成为嫌疑人?| 汽车产经

如题所述

撰文 | 刘艺伟编辑|Clink出品|汽车产经

8月22日,广州珠江新城一小区地下车库内,一台特斯拉Model S发生自燃,并且波及隔壁的宝马车。而宝马车主在朋友圈写到:“特斯拉的公关倒是第一时间火速出现,全程高冷,甚至做各种想隐瞒现场的动作,消防未到现场做鉴定,就想拉走车辆?”

似曾相识的一幕,在稍早前蔚来沈海高速事故上也发生过。遇难车主林文钦家属报案称,蔚来技术人员涉嫌毁灭证据。

特斯拉蔚来针对两起事件都做出了回应,涉事车主所描述的情况与事实有所出入,并且都已积极配合警方调查。

但为什么,在越来越多与电动车相关的事故中,车企的“存在感”都越来越强,甚至被车主所不信任?

车企操作合规吗?

一场事故发生后,哪些人会参与到事故现场?

根据事故的不同属性,到场人员也会有所不同。最常见的就是车主联系保险公司人员进行车辆定损,并由交通警察出具证明,完成事故责任认定。

而当车主提出诉求,需要车企到场解决问题,或提供相关证明时,车企也会派出技术人员现场协助、取证,方便后续车企相关团队对车辆进行事故鉴定。

但无论如何,所有事故处理的第一要务都是安全。

以车辆自燃为例,无论哪一方到场,都有义务优先处理火灾,避免危险的进一步扩大。

汽车产经也采访了消防人员,他们表示:“如果消防人员未到场,车企技术人员为了电池安全,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优先对车辆进行处理,也是合理的。”

消防人员还向汽车产经介绍了他们在处理起火事故时的通常流程。在完成现场处置后,消防部门会给出简易版的火情调查表。只是,车辆自燃背后的原因调查,往往超出了消防机关自己的火情调查部门的能力。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情况下,厂家都需要介入事故鉴定,从专业技术角度寻求事故原因。

而车主与车企之间的不信任,往往也出现在这个环节。

无论是蔚来对车辆进行断电操作,还是特斯拉工作人员到现场处理车辆,对于刚经历事故后,惊魂未定的车主来说,都难免会产生一个疑问:车企是否想隐瞒什么?

从法律层面看,车辆作为车主的私人财产,车企工作人员对涉事车辆进行相关操作时,需要经过车主本人或家属的同意和授权委托,同时车主也有权利选择车企技术团队或是第三方机构出具鉴定报告。

但在事故现场,往往事发突然,而车企以事关安全的理由,对车辆进行一些操作,可能很难完全保证“程序正确”。

而大多数车主对车企的信任度也并不算高。

在汽车产经随机采访的几位电动车主中,有近七成认为,把出现问题的车辆交到车企手中,技术人员肯定查不出问题,或者把问题起因怪到车主操作上,更信任消防人员或者交警的处理。只有三成车主表示,安全比较重要,也可以接受品牌技术人员对车辆优先处理。

为什么电动车比较特殊?

车主的不信任感是天然的,即便是在燃油车事故中,类似的案例也发生过。但相比电动车事故引发的舆情与关注,车企在燃油车事故中的“存在感”其实并不算强。

是什么,让电动车变得这样特殊?

问题的核心在于“电动”和“智能”。

相比于传统燃油车,电池一直都是电动车安全的核心。电池一旦出现问题,所涉及到的电“起火”,往往比燃油车更复杂和不可控,发生危险的概率也更大。

比如稍早时候,某媒体进行了一场比亚迪汉的碰撞测试,受撞击车辆在事故现场并未起火,却在车库内放置多天后突然自燃。这样的意外也说明,电动车的燃烧也可能会发生在事故之后。

因此,车企多会选择派出相关技术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车辆进行调查处置,也合乎情理。比如在林文钦事故后,蔚来发布官方声明,表示蔚来服务人员在事故车停车场进行了断电作业,而该作业不会造成数据丢失。

同样在Model S自燃事件中,特斯拉工作人员曾对媒体表示:“电池后续可能出现燃烧等情况,存在安全隐患,初衷是在车主、物业、消防部门的见证下,一起把车挪到安全的地方,对电池进行分离和拆解。”

车主所担心的另一个层面则是数据。

传统汽车时代,机械故障引发的事故,很难通过电脑修改,无论车主还是警方,或是稍有经验的技术人员,都相对容易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

反观智能汽车时代,尤其是新能源远程监控与数据服务系统的广泛应用,汽车变得更加复杂。大量数据的存在,一方面为“破案”提供了更准确依据,但另一方面,面对晦涩难懂的数据,非专业人士根本没有能力对数据做出判断、分析。

上半年沸沸扬扬的河南特斯拉女车主维权事件就是一个典型写照。

车主曾表示:“我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才取得事发前30分钟的数据,但是数据不完整。”

特斯拉却表示,并没有对数据做出篡改和删减。

而监管机构又没有完善的标准来对数据本身的提取、使用、分析做出约束,车企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现象普遍存在。

因此,车主很容易会认为,车企会在数据上做手脚,使得最终的鉴定结果更有利于自身。

写在最后

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伴随了各种各样新问题的产生。无论是监管机构、主机厂还是车主自身,其实也都需要调整、适应这样的变化。

监管部门已经行动起来。今年以来,网信办、工信部等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以及《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等规章,都意在保护数据安全,减少数据的无序收集和违规滥用,维护车主与企业的正当权利,也让监管部门有法可依。

而作为专业方的车企,也应该理解车主相对“弱势”的地位,面对突发事故时,是否也应该制定更加公开透明的处理流程,和车主更好地沟通、协商,争取建立双方的信任。

毕竟,电动车周边规则的定义,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