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破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

如题所述

太平天国的失败说到底还是内讧引起的,并不是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的战略起到了作用。

所谓“结硬寨,打呆仗”可以理解为,利用坚固的防御工事也就是营寨,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进攻对方,简单点说就是做缩头乌龟,一步一步往前冲。

如果说这种战法都值得吹嘘,那中国几千年的军事经验都不配当下酒菜了。

从本质上来说,曾国藩并没有充足的军事经验,只是一个读书人,曾国藩前半辈子主要用于科举和做官,当团练大臣也是情急之下不得已而为之。

前几天卧床休息时,看了唐浩明的历史小说《曾国藩》,虽是历史小说,也极力吹捧曾国藩,但是在字里行间也能够看出曾国藩在军事上的无能之处,可以说,由曾国藩亲自指挥的战役,几乎没有一场胜利的。

书中有一幕给我看乐了,话说曾国荃准备攻打安庆的前几天,曾国藩为了避免晦气,撤退到大本营,然后说这是给你最好的礼物,一个三军统帅对自己不自信到这个地步,也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军事能力了。

曾国藩在担任湖南团练大臣的时候,使劲揽权,相继夺取湖南的司法和财政大权,湘军还没等出征,曾国藩就想操控绿营,结果引发兵变,差点被绿营的人把脑袋给拿去,无奈之下只能到衡阳去练兵。

苦练一段时间后,朝廷再三督促曾国藩率军出征,曾国藩就是不为所动,各种理由搪塞。

这个时候正好太平军大举西征,从安庆一直打到岳州,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其实到湖南境内的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无力再组织大规模的进攻,如果说太平军已经开入湖南,曾国藩还不出兵,那就说不过去了,随后湘军全体开拔,这是曾国藩第一次与太平军交手,当时曾国藩派遣塔齐步等人围攻湘潭,自己率领水军前往靖港,试图切断太平军在湖南的水上粮食运输站点,结果却轻敌冒进,自己的水师一往直前,而把陆军抛在了身后,结果就是水军去送了人头,陆军来了再送人头。

据说当时曾国藩第一次有了想要投水自杀的念头,被属下好歹给拦住了,如果不是塔齐步方面在湘潭取得一定的成绩,估计曾国藩真的混不下去了。

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了,应该说是一次对战,直接怀疑人生后的无奈之举。

但是曾国藩也真的是命好,没有身处长江中下游,而是湖南这样较为封闭的内地,使得太平军不能横冲直撞,当然,湘军的确是有些实力的,湘潭战役后,太平军不再继续向湖南进攻,应该也是忌惮湘军。

也正是如此,在湘潭战役后,咸丰帝认为曾国藩的湘军还挺能打,就命令曾国藩到江西去支援,夺取九江,入了江西之后,曾国藩又企图把控江西的财政和军政,按照他的想法,我替江西打仗,就应该让江西拿钱,江西不愿意拿,曾国藩直接在赣北设卡收厘金。

考虑到在靖港的惨败,曾国藩认为想要打败太平军,必须依靠“结硬寨,打呆仗”的稳扎稳打的策略,再也不能轻敌冒进了。

实际上,当时这段时间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后元气大伤,这个时候如果清军能够一鼓作气,还是能打出点成绩的,可曾国藩就是稳坐南昌城,不敢动一下。

结果就是清军在各地战场都有起色,唯有江西战场如一潭死水,在这样的情况下,曾国藩也想离开江西,碰巧其父去世,曾国藩直接请辞,回乡丁忧。

古代重孝,父母去世的时候,官员必须守孝三年,但是军情如此紧急,曾国藩作为湘军统帅是不应该走的,不管满朝文武的挽留,曾国藩高低不答应,执意走了。

让人想不到的是,在曾国藩守孝的这段时间,整个战场都活了过来,湘军直接把九江攻克了,整个长江干线打通,形势一片大好,这个时候曾国藩在家却气得咳血,整天找弟媳妇的毛病,这简直就是心态崩了,如果这个时候太平军被挫败,曾国藩绝对是终身不会再被启用。


在天京事变发生后,神棍洪秀全诛杀了杨秀清(太平军的实际操控者),石达开出走,韦昌辉再被杀,太平天国按理说就应该寿终正寝了,但是太平天国毕竟是新兴政权,洪秀全死马当活马医,大胆启用新人如李秀成,陈玉成等人,这俩人也不惯毛病,直接给清军上了一课,连破清军经营多年牵制天京的江南江北大营,让咸丰帝是抓心挠肝。

无奈之下,只能依靠湘军主持局面,为了能够协调湘军统一指挥,不得不启用曾国藩,当时的曾国藩那是一个器宇轩昂,然而在稳扎稳打的策略中,还是给了太平军喘息的机会,一度遭遇太平军的反扑,比如三合镇大战,湘军精锐几乎尽皆丧亡。

胡林翼说:“三河败溃之后,元气尽丧,四年纠合之精锐,覆于一旦,而且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士,亦凋丧殆尽。”

经此一役,曾国藩却更加坚定的认为不能打冒进的仗,还要继续稳扎稳打的策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湘军已经取得重大优势的情况下,湘军以将近十万大军把安庆围的是水泄不通。

安庆之战应该说是湘军与太平军最为经典的一仗,在湘军包围安庆后,太平天国也派遣陈玉成率十万大军来援,但是却被湘军策反太平军将领韦志俊(韦昌辉的弟弟)切断粮路,陈玉成不得不撤退。

不料当年冬天忠王刘秀成却直接从南路开到曾国藩的驻地,吓得曾国藩写下遗书准备自杀,却没有想到李秀成没有继续进攻武汉,反而转向江西,假如当时李秀成直接把曾国藩给拿下了,估计也没有曾国藩什么事了。

但是历史就是这么诡秘,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李秀成为啥没有打武汉,可能是真的天数已尽。

从1860年5月湘军开始包围安庆,一直到1861年9月,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太平军终因粮食殆尽,最终被湘军攻破城池,此后在围困天京的时候,湘军还是如法炮制。

从1862年春天曾国藩就让弟弟曾国荃率领湘军主力围困天京,在天京城外深挖壕沟,广筑防御工事,时间长达两年,期间李秀全曾建议洪秀全撤出天京,但是进了天京“小天堂”的洪秀全哪里还愿意出来,两人发生争执,也导致太平天国军心涣散。

一直等到1864年,基本除了天京没有收复,其他地区的战事基本已经平定,朝廷还让李鸿章率领淮军会攻天京,李鸿章深知不能与湘军抢功,因此迟迟不愿发兵。

讲到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太平天国到曾国藩崛起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即使如此,曾国藩还是难以建功立业,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两场战役如安庆战役,天京战役,完全是按照稳扎稳扎的方式成功的,人们也因此称具体指挥作战的曾国荃为曽铁桶,围城相当有一套。

但是以事实来说,淮军的作战思想还是过于守旧,没有充分利用当时已经逐渐流行的洋枪洋枪厉害,实际上,如果太平军能够装备新型的火炮,打败湘军的“硬寨”绝对不在话下。

为何李鸿章的淮军能够崛起呢?虽然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但是李鸿章对洋务更为热衷,在以五千兵力开入上海后,立即装备西式武器,配合洋枪队横扫李秀成部,之后在整个苏南地区,淮军都是所向无敌,不是淮军比湘军能打,而是淮军武器更先进。此后,剿灭捻军的时候,曾国藩前去挂帅没有成功,李鸿章去了就摆平,说到底,湘军这种军事体制在没有创新的情况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装备洋枪洋炮,而曾国藩的学识让他认为还是要依靠传统的战术来解决问题。

说到底,曾国藩为官的确有一套,但是要说打仗根本就是外行,“结硬寨,打呆仗”不过是缩头乌龟仗着壳硬走得慢罢了,上不了大席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