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心里的继承人一直是李建成,为何还让李世民手握重兵呢?

如题所述

一、李渊害怕李建成战死

当时的李渊,深知在外领兵作战的危险,稍有不慎,就会殒命沙场,这可是李渊不愿意见到的。因为李建成是李渊与窦皇后的长子,当时李氏宗族习武之风培养了李建成的政治、军事才能,他对于关系身家安危的大事不会无动于衷,因而当时是李渊反隋建唐的重要参与者。

李渊对于自己的大儿子,可是十分喜欢的,当年李建成跟随李渊征战沙场,多次拼杀。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反隋,密召建成与弟元吉至太原。六月,义军建旗发兵,建成受命率众攻取西河。九日往返,义军首战告捷。李渊建大将军府,授建成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军,封陇西郡公。

后来,他指挥和参与指挥的西河之战、霍邑之战、潼关之战、长安之战都充分显示出其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所以李渊不让李建成灾出去打仗,是害怕李建成战死沙场。

二、李渊其实也害怕太子拥兵自重

在李渊的心里,是打算将兵权和朝政大全放在不同人的手上,于是才有了李建成在朝中处理朝政,李世民在外征战打江山。虽然李世民手握重兵,但是李渊认为,朝廷的政治和财政大权才是最重要的,武将最终还是在为朝廷卖命,而不是为了李世民。

李渊想法没有错,因为后来玄武门事变,李世民也是打的一个时间差,而不是说率领全部将士一起谋反。

李渊已经将监国的权利交给李建成了,他害怕李建成如果手中再有兵权,万一有一天李建成皇太子当腻了,想篡位,那手中政权、兵权在握的李建成将无人能挡。所以他才允许李世民手握重兵。

三、制度影响

这也是唐高祖时期用的制度模式了,太子李建成主政,秦王李世民主军。这个制度模式大约是在三国时期东吴领导者孙权最先试用的制度,而后由晋武帝司马炎完善正式使用。

当时司马炎所用的完整版本的制度模式是:太子、一个亲王、两个外戚。四种不同的政治势力四维一体,共同拱卫中央朝堂的稳定。外圈辅以强大,甚至庞大的宗室诸王捍卫边境。这样一来,权利不会集中,任何人想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之前,都需要考虑其他手握大权的人,相互牵制。

这套布局的核心部分就是,太子和亲王互相牵制,俗称太子主政、次子主军,或者太子次子并重。李世民能招揽谋臣武将,得益于这个制度。试想,但凡有本事试图从军封侯拜相的将帅之才,必然要进入李世民的队伍行列里来。

加入到李建成的队伍有什么用呢,还不是会分到李世民手下,于是李世民手下将领越来越多,再加上李世民常年在外打仗,不可能把军权交到李建成手里,如果军权由李建成负责的话,什么事情都需要请示,再等批复,那这么一来什么战机都延误了。

结语

所以说,唐太宗李世民能够手握重兵,一方面是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就是李渊的意愿,李渊本想分权治理,但是做的不够彻底,让兵权归于一人之手,这也是李渊被迫退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1
因为李渊需要李世民来抗击外敌。李世民才能出众,统兵打仗很厉害,而当时边境动乱。
第2个回答  2021-01-01
不是李渊愿意让李世民手握重兵,而是因为李世民手握重兵之后一直不愿意将兵权交出来,而且李渊非常的忌惮李世民,不敢逼李世民太紧。
第3个回答  2020-12-31
那是因为大唐的江山能打下来,有李世民一半的功劳,而且李世民在打江山的过程中一直手握重兵。当李渊成为皇帝之后,已经没有能力让李世民把兵权交出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