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圣人的主要哲学思想举例说明

谈孔圣人的主要哲学思想举例说明

谈到孔子,在座的各位都是比较熟知的,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博大精深,对我国、对世界都产生广泛的影响。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其思想的核心部分——哲学思想。
一.从不同的角度谈孔子“仁”,从不同方面理解“仁”
1、从政治伦理的角度理解“仁”,就是恢复周礼、巩固周礼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叫“仁”。具体说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一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周礼的规定,一旦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他是仁人了。即“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二是求仁完全是自觉的、由自己决定,并不依靠他人。正所谓‘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三是求仁的具体条目,即必须在视、听、言、行各方面符合周礼。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颜渊曰:‘请向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这个意思。(遵纪守法)——和谐社会
2、“仁”的一条根本原则——“亲亲”。孔子的学生有苦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孝弟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做到了孝弟,就从根本上做到了仁。“考”是指在贵族内部人人都要孝敬父母、孝敬祖先;“弟”是指同辈兄弟之间要相互亲爱。孔子把孝弟说成仁的根本,是为了维护西周奴隶制。西周的氏族奴隶制,其特点是宗法即等级、伦理即政治、族权与政权、父权与君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家族内部对父兄尽孝弟,就能在政治上对君主尽忠。孔子说:“孝慈则忠”。有言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3、“仁者爱人”。孔子说:“君子而不仁才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在他看来,仁是君子的德性,小人是不可能有仁德的,小人只有如何服从驱使的问题配不上讲什么仁爱。在这里,仁爱是属统治阶级的专利,具有阶级性。不过,在当时孔子讲“仁”就是“爱人”强调了人道的原则,有进步意义。孩子讲“仁”就是“爱人”是春秋以来众民思想的发展。春秋时期出现了一既批判君权、又批判神权的思想潮流。例如《管子·霸行》指出:“齐国百姓、公之本也。”这是说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设立君主是要他利民、给老百姓造福,而不是相反。同时,由于周天子衰落,神权也跟着衰落,在天和人的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了。不少人认识到人间的事,以人为本,天和神不能干预。这一思潮的发展,就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人本身的问题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上下左右是这一思潮在理论上的发展的深化。在孔子看来,在天下万物中人最重要的。在《论语·乡党》中谈到有一次马厩失火被烧毁,孔子退朝归来,首先部“伤人乎?不问马。”首先疾心的是人,不是牛马。他还说:“鸟鲁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是说人与人相处,过社会生活,就必须相互尊重,相互同情,互相信任。孔子讲“爱人”虽然是有阶级性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调人道原则,却也反映出他对人与人相互关系的认识比以前深入了,他朦胧的看到人类存在,承认人的人格。郭沫若说孔子的“仁”是“人的发现”。
与以人为本的思想相符
4、“仁”实施的途径——“忠恕”。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听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的行仁之路,即用推己及人的方式来实行仁。孔子在“忠恕”,目的是借此调和对立阶级之间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以维护和加强奴隶主阶级的专政。不过,从理论上讲,孔子讲“推己及人”,实际上是以两个原则为前提:一是人后果。即肯定人的尊严,主张人和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建立爱和信任的关系。二是一性原则,即肯定人同此心,每个人的理性却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行仁之方也”。“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承认对方的心和我的心有共同的性性标准。
5、“仁”是情和理的统一。《论语·阳货》中有一章讨论“三年之丧”。以为居丧三年太久,周年就可以了。孔子反问他,居丧期,食稻衣锦,你心安理得吗?宰我说:“安”。接着孔子便批评宰我“不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居丧是出于对你母的爱和怀念,在居丧期应该“食冒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这是自然而然,合情合事的事。
重在生前,轻死后孝
作为哲学,一是要以理论思维的方式来掌握世界,就是以概念、范畴和原理来解释世界。二是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并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孔子的‘上述’思想之所以是哲学思想,是因为它是用“仁”的思想来解释世界的,并且孔子的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文献整理思想都是以“仁”作为理论基础和前提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