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习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3

2009年4月,新战士吕晓辉分到了八连不久,父亲来队看他,短短两天时间,小吕父亲连说三个“没想到”:与儿子一起吃饭,看到儿子把掉在桌上的饭粒检起来吃掉,感叹“想不到”;和儿子一起上街,想给儿子买点零食,儿子说“连队伙食挺好,不用了”,也是一个“想不到”;想给儿子买件新衬衣,儿子连连摆手说“部队发了,不用了”,又是一个“想不到”。
高温酷暑,展开野外构工作业。
“入伍前,他可不是这样,经常和一些同学朋友上歌厅、舞厅、酒店,有时一花几千块,眼都不眨。儿子到连队才几天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八连真有特异功能。”小吕父亲抑制不住兴奋,连声向连队致谢。
“像小吕父亲这样的感受,基本上每个战士家长都有。”团政委张敬东告诉记者,优越的生活条件,容易使年轻战士在入伍前滋生一些不良习惯。然而,一个兵,只要进了八连门,没几天,就会成为一个“标标准准”的八连人:原本花钱大手大脚的,养成了消费“打算盘”的习惯;原本不懂得孝敬父母的,成了知父爱母的好儿子;原本好闲偷懒的,变的勤快勤奋了;原本自由散漫不听招呼的,成了尊章守纪的模范!
改变源自于连队坚持将艰苦奋斗传统融入日常工作生活。八连官兵长期坚持头发长了相互理,衣服破了自己缝,鞋子破了自己补,营产营具坏了自己修的“四个好做法”,养成了“日常消费花一点、文化学习用一点、孝敬父母寄一点、希望工程捐一点、自己备用存一点”的“五个一点好习惯”,象征八连勤俭节约好传统的理发箱已传到34代,木工箱、补鞋箱传到了34代。班排的报架、连队的黑板、简易训练器材,都坚持自己动手做,能不花钱的地方不花一分钱。
前两年,连队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打开淋浴喷头时先放出来的是凉水。为了不浪费这些凉水,连队专门在每个喷头下放置了一个节水桶,把接下来的水用来洗拖把、冲厕所。
在八连,勤俭节约的氛围很浓,连队电话亭边印有“时间就是金钱,请珍惜分分秒秒”的提示语;电脑打印机上,贴有“每人节约一张纸,希望小学的学生就多个练习本”的字条;饭堂墙壁上,悬挂着“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警句。像这样的警示语,在连队有20多条,使艰苦奋斗精神由无形变为有形,战士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由被动变为自觉。
大学生新战士陈鑫入伍前在一家企业上班,月薪4000多元。虽然收入不少,但他却是个典型的“月光族”,有时工资不够花,还向父母伸手。去年底,他入伍到部队。母亲担心儿子到了大上海,每月300多元的津贴费肯定不够花,特意给他办了张银行卡,定期给他汇钱。
陈鑫来到好八连后,对花钱和存钱有了新的认识,连队干部和身边战友都能讲出很多连队勤俭节约的好传统。指导员黄森在连史馆的话更让他印象深刻:解放初期,连队官兵每月工资、津贴90%存入银行,零用钱每人每月平均5角。
指导员的一席话让陈鑫羞愧不已:战友们人人有存款,而自己却大手大脚,还让家人给自己汇钱,真是太不应该了。回到班里,他对自己的302元津贴费进行了计划:每月除去购买日用品30元、兴趣学习书刊27元、电话卡30元、留其他零用15元,剩余200元存入银行。
下定决心后,陈鑫改掉吃零食、买高档生活用品、乱打电话等不良习惯,严格按津贴费消费计划执行。春节前,他从节余的津贴费里拿出200元寄给母亲,第一次表示孝心。
收到儿子节余津贴费的孝心,陈鑫的母亲热泪盈眶,不住惊叹:“儿子原本不是这样的,到部队才几天,咋变得这么快!部队真是锻炼人的大熔炉!”
军委首长在座谈时,听了陈鑫介绍自己在好八连的变化后,连连夸赞:这是个不小的进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