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照上盖满戳是怎样的体验?

如题所述

护照盖满章的最大感觉就是:我终于可以嘚瑟了,玩命的嘚瑟了!

像我本人有两本护照,第二本也差不多盖满签证和出入境章了,我会不定期地看一下自己的护照,看看自己曾经都走过哪些国家,同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当时在这个国家的各种情景,包括开心的不开心的,等到想完之后,就会特别感慨地再去看下一个国家的签证,就这样,每次看护照都好像看微信一样,本打算打开随便看一眼,但最后发现没有半小时是绝对看不完的!哈哈

不仅如此,在每次出国旅行需要办理登机牌的时候,工作人员都会说:哇,去过这么多地方啊,于是我都会说:还好啦,不过心里却有一种成就感,一种非常骄傲的感觉。

但最让我嘚瑟的地方,是每次出入海关的时候,边检拿起我的护照首先会去看首页,看看照片和我真人是不是一个人,之后按照惯例,会找这个国家的签证,别的人可能一翻就翻到了,而我每次都要翻很久,我特别变态地心里捉摸着:你翻的越久我就越开心,证明我去的地方多。哈哈,是的,我就是这么变态!

还有几次,边检工作人员实在是找不到了,可能是新来的吧,他连续从首页翻到最后一页,一共翻了三遍,还是没有找到,急的他满头大汗,而我就是不帮他, 哎,没办法,我要是一下就找到了那怎么能显出你边检的价值呢?对吧。哈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2

驻外狗。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的星空联盟Top1000飞客,联盟内每年大概飞140段,40多万公里吧。有时候一周内辗转多个国家,国家免签证或者发长期签证,2014年,2015年6月份,2016年7月换发新护照,理由都是签证页用完了。

说体验吧。

每年一次去使馆换发新护照,中国使馆领事司的工作人员认识我了。

拿着新出国机票去催促使馆在最快时间下发新护照,2016年换发的时候写申请不上交老护照。

小日本移民局边检检查的时候,看到前几天的出境章,笑意说道,international businessmen。

长期频繁飞行加上时差等,感觉屁股很疼。

境外入台,台湾的移民局官员看到我的护照叫我去小黑屋盘问,是不是党员呀?我笑着说是民进党的,于是就放心地送我过去了。

申请新的签证没有被拒签过。

面签给说访问理由的时候,通通说,我其实不想去的,公司非得让我去。这个金句加上密密麻麻的章几乎是万能的。

手头同时持有两本护照,长期签证经常在老护照里,新护照用来让边检盖章。

没被任何国家边检索要过小费,因为我密密麻麻的章和对一些刁难问题懂行的回答。

看着几本隔一年的护照上不同的表情,和逐渐变胖的脸,感觉三胖哥才是我的方向啊。

看着一堆章的时候,中国边检人员经常问上一次什么时候出国,我的标准回答是忘了。

没有女票,没有女票,没有女票。。因为漂泊漂泊漂泊。。。。(要是我是女孩子也不跟我这种漂泊的人在一起~)

第2个回答  2018-01-02

在中国,护照的渊源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古代的中国人凭用竹简、布帛、木板、金玉或纸张做成的“封传”、“契”、“照碟”、“过所”、“符节”。“符传”、“路证”、“路引”等证件出入边塞关津,类似现代签证的内容记载其上。到了清朝,根据通行证件的证明身份、提请边境关防检查机关予以“保护”和“关照”、给予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协助之功能。进入20世纪,清廷重视对护照的管理,出现了“游历护照”的类别,吉林将军衙门还制定有护照章程,并附有护照式样。中华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制定了比较完整的护照制度,1932年1月31日国民政府公布了护照条例。新中国成立后,印制并启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制定了护照的印制、颁发、使用和管理制度。[1]  护照的西方称呼“passport”并不是来于“seaport”(海港),而是来于中世纪用于通过城墙大门(“porte”)的文书。在中世纪的欧洲,一些文件可以由当地的统治力量颁发给旅行者,一般包括持有者被允许通过城镇的名单。这种制度延续到法国,例如,直到1860年。在这段时间,护照并不是旅行到海港的必须,这关系到自由贸易,但是需要护照从海港到内陆城填。早期的护照经常如此,但不是一直,包括持有者身体的描述,照片是直到20世纪前十年,才被添加上去的。“PASSPORT”一词于1845年首次译为“护照”,并沿用至今。南森护照是一种被国际承认的身份证,由国际联盟首推,当时是为无国籍的难民而设。在1922年由挪威外交官弗里德托夫·南森(Fridtjof Wedel-Jarlsberg Nansen)设计;直到1942年,有52个国家承认该护照,总共发出了大约45万本,帮助了数十万无国籍人士移民到了其他国家。统筹南森护照签发事宜的南森国际难民救济局于1938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