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古诗 山村古诗的全文翻译

如题所述

山村古诗的全文翻译:

不知不觉一走就离家二三里远了,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路边亭台楼阁有六七座,还有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山村古诗的原文:

山村咏怀

邵雍 ã€”宋代〕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释:
去:指距离。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简析: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

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13

【原 文】

山 村

(宋 ·  邵 雍)

一 去 二 三 里,

烟 村 四 五 家,

亭 台 六 七 座,

八 九 十 枝 花。


【翻 译】

译文1

我 到 外 面 游 玩,不 知 不 觉 离 家 已 有 两、三里  地,看 到 不 远 处 的 小 村 庄 里,有 四、五 户 人 家 已 经 冒 起了 炊 烟。我 信 步 走 去,又 看 到 路 边 有  六、七 处 精 美 的 亭 阁 楼 台,独 自 静 静 观 赏,才 发 现 身 边 的 树 枝 上 挂 着......八 朵、九 朵,十 朵 花,真 是 赏 心 悦 目!

译文2

一 眼 看 去 有 二 三 里 远,

薄 雾 笼 罩 着 四 五 户 人 家。

村 庄 旁 有 六 七 座 凉 亭,

还 有 许 多 鲜 花 正 在 绽 放。


【意 境 画】



【赏 析】

《山 村 》是 北 宋 哲 学 家 邵 雍 所 作 的 一 首 诗。这 首 诗 通 过 列 锦 的 表 现 手 法 把 烟 村、人 家、亭 台、鲜 花 等 景 象 排 列 在 一 起,构 成 一 幅 田 园 风 光 图,并 创 造 出 一 种 淡 雅 的 意 境,表 达 出 诗 人 对 大 自 然 的 喜 爱 与 赞 美 之 情。




【作 者 简 介】


邵 雍(1011年12月25日-1077年7月5日),字 尧 夫,谥 康 节,北 宋 著 名 理 学 家、数 学 家、诗 人,生 于 林 县 上 杆 庄( 今 河 南 林 州 市 刘 家 街 村 邵 康 村,一 说 生 于 范 阳,即 今 河 北 涿 州 大 邵 村 ),与 周 敦 颐、张 载、程 颢、程 颐 并 称"北 宋 五 子"。随父  徙 卫 州 共 城( 今 河 南 辉 县 ),居 城 西 北 苏 门 山,刻 苦 为 学。出 游 河、汾、淮、汉,少 有 志,喜 刻 苦 读 书 并 游 历 天 下,并 悟 到"道 在 是 矣",而 后 师 从 李 之 才 学《河 图》《洛 书》与 伏 羲 八 卦,学 有 大 成,并著有《皇 极 经 世》《观 物 内 外 篇》《先 天 图》《渔 樵 问 对》《伊 川 击 壤 集》《梅 花 诗》等。

天 圣 四 年(1026年),邵 雍 十 六 岁,随 其 父 到 共 城 苏 门 山,卜 居 于 此 地。 宋 仁 宗 康 定 元 年(1040 年),邵 雍 三 十 岁,游 历 河 南,因 将 父 母 葬 在 伊 水( 河 南 境 内 南 洛 水 支 流 )之 上,遂 而 成 为 河 南( 今 河 南 洛 阳 )人。 宋 仁 宗 皇 佑 元 年(1049年)定 居 洛 阳,以 教 授 为 生。嘉 佑 七 年(1062年),移 居 洛 阳 天 宫 寺 西 天 津 桥 南,自 号 安 乐 先 生、伊 川 翁 等, 出 游 时 必 坐 一 小 车,由 一 人 牵 拉。宋 仁 宗 嘉 佑 与 宋 神 宗 熙 宁 初,两 度 被 举,均 称 疾 不 赴。熙 宁 十 年(1077年)病 卒,终 年 六 十 七 岁。宋 哲 宗 元 佑 中 赐 谥 康 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8-20

【原 文】

山 村

(宋 ·  邵 雍)

一 去 二 三 里,

烟 村 四 五 家,

亭 台 六 七 座,

八 九 十 枝 花。

【翻 译】

译文1

我 到 外 面 游 玩,不 知 不 觉 离 家 已 有 两、三里  地,看 到 不 远 处 的 小 村 庄 里,有 四、五 户 人 家 已 经 冒 起了 炊 烟。我 信 步 走 去,又 看 到 路 边 有  六、七 处 精 美 的 亭 阁 楼 台,独 自 静 静 观 赏,才 发 现 身 边 的 树 枝 上 挂 着......八 朵、九 朵,十 朵 花,真 是 赏 心 悦 目!

译文2

一 眼 看 去 有 二 三 里 远,

薄 雾 笼 罩 着 四 五 户 人 家。

村 庄 旁 有 六 七 座 凉 亭,

还 有 许 多 鲜 花 正 在 绽 放。

【意 境 画】


【赏 析】

《山 村 》是 北 宋 哲 学 家 邵 雍 所 作 的 一 首 诗。这 首 诗 通 过 列 锦 的 表 现 手 法 把 烟 村、人 家、亭 台、鲜 花 等 景 象 排 列 在 一 起,构 成 一 幅 田 园 风 光 图,并 创 造 出 一 种 淡 雅 的 意 境,表 达 出 诗 人 对 大 自 然 的 喜 爱 与 赞 美 之 情。



【作 者 简 介】


邵 雍(1011年12月25日-1077年7月5日),字 尧 夫,谥 康 节,北 宋 著 名 理 学 家、数 学 家、诗 人,生 于 林 县 上 杆 庄( 今 河 南 林 州 市 刘 家 街 村 邵 康 村,一 说 生 于 范 阳,即 今 河 北 涿 州 大 邵 村 ),与 周 敦 颐、张 载、程 颢、程 颐 并 称"北 宋 五 子"。随父  徙 卫 州 共 城( 今 河 南 辉 县 ),居 城 西 北 苏 门 山,刻 苦 为 学。出 游 河、汾、淮、汉,少 有 志,喜 刻 苦 读 书 并 游 历 天 下,并 悟 到"道 在 是 矣",而 后 师 从 李 之 才 学《河 图》《洛 书》与 伏 羲 八 卦,学 有 大 成,并著有《皇 极 经 世》《观 物 内 外 篇》《先 天 图》《渔 樵 问 对》《伊 川 击 壤 集》《梅 花 诗》等。

天 圣 四 年(1026年),邵 雍 十 六 岁,随 其 父 到 共 城 苏 门 山,卜 居 于 此 地。 宋 仁 宗 康 定 元 年(1040 年),邵 雍 三 十 岁,游 历 河 南,因 将 父 母 葬 在 伊 水( 河 南 境 内 南 洛 水 支 流 )之 上,遂 而 成 为 河 南( 今 河 南 洛 阳 )人。 宋 仁 宗 皇 佑 元 年(1049年)定 居 洛 阳,以 教 授 为 生。嘉 佑 七 年(1062年),移 居 洛 阳 天 宫 寺 西 天 津 桥 南,自 号 安 乐 先 生、伊 川 翁 等, 出 游 时 必 坐 一 小 车,由 一 人 牵 拉。宋 仁 宗 嘉 佑 与 宋 神 宗 熙 宁 初,两 度 被 举,均 称 疾 不 赴。熙 宁 十 年(1077年)病 卒,终 年 六 十 七 岁。宋 哲 宗 元 佑 中 赐 谥 康 节。

第3个回答  2022-08-15

山村古诗原文: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全文翻译: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赏析及创作背景: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8-17
苏轼《山村五绝》
(一)
竹篱茅舍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
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
(二)
烟雨濛濛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
但令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
(三)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四)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五)
窃禄忘归我自羞,丰年底事汝忧愁。
不须更待飞鸢堕,方念平生马少游。
简注:
(一)无象太平,语见《旧唐书牛僧孺传》。意谓太平之世并无特别的表现。
(二)黄犊,语见《汉书龚遂传》,意谓只要能让人们不再佩刀带剑去贩卖私盐,那么他们就自会勤于耕作,不需别人督促。布谷,古人云布谷催耕。这里比喻朝廷派往各地推行新法的“劝农使”,有讽刺之意。
(三)腰镰,腰上插着镰刀。惭愧,愧对老天的好意,春山笋蕨甜美,因无盐而无法煮食。闻韶,见《论语述而》,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尔来,近来。
(四)杖藜,拄着藜杖。青钱,青苗钱。新法规定,政府借贷给百姓的贷款,百姓要加二分利归还。赢得句,意谓青苗法妨农,农民一年有大半年要往城里跑,耽误生产,只让孩子学会了城里的口音。
(五)窃禄,指当官。不须句,用《后汉书马援传》典。马少游是马援堂弟,他劝马援说,做人只要衣食无忧就行,追求过多只会害了自己。后马援出征遇险境,连老鹰都被毒气蒸薰而落入水中,他才想起马少游劝他的话。
诗意散绎:
(一)
几间草房紧靠着弯弯曲曲的小溪,
春到山村各种花到处开放真美丽。
太平本无迹象偏要扮出种种假象,
炊烟升起处便是纯朴的山里人家
(二)
烟雨迷濛能听清鸡犬的鸣叫之声,
活着的人在哪里都能够糊口谋生。
只须让小民放下手中自卫的刀剑,
哪里需要这些劝农使者前来劝耕?
(三)
老头七十岁了还在腰上插把镰刀,
辜负了老天让笋蕨味道如此美好。
不象孔子听音乐竟忘记肉的味道,
只因三个月没有盐难把笋蕨煮烧。
(四)
拄着藜杖拿着干粮走得匆匆忙忙,
刚拿的贷款转眼就成空欢喜一场。
只落得小孩说话象城里人般好听,
普通话发音十分标准还略带京腔。
(五)
贪恋官位不早归隐我感到很愧羞,
最近几年连连丰收你有何事担忧?
何必等到身陷险境老鹰堕水而死,
才想起那劝人小富即安的马少游?
评析:
这五首绝句作熙宁六年(1073)春天。其中二,三,四首,都以相当尖刻的反语讥讽新法,在乌台诗案中被媒糵为重要罪证。苏轼作为地方官,亲见新法为害乡村,亲见农民并未从王安石变法中受利,所以如实写入诗中。后来,御史们也只说他恶意嘲讽,却没说他是造谣。显然,苏轼写的是事实,这是不能否定的。
一心想置苏轼于死地的御史们挑出三首作为罪证,其实,这五首诗体现着完整的结构。第一首具有总纲的性质,从政治理论上否定王安石变法;然后才是具体批评新法的第二,三,四首,最后一首是表明自己不合作态度。
第一首的诗眼是“无象太平还有象”一句。苏轼的意思是,真正的太平盛世是无象的,而弄出那么多新法来刻意制造太平的假象是徒劳的。
这个想法,也许未必十分正确,但是也有其深刻之处。
前人对此诗的评价,见仁见智,多有矛盾之处。
清纪晓岚曰:五首语多露骨,不为佳作。
清王文诰评第一首曰:五绝并佳,而此篇第一。“还有象”亦带讽意。晓岚评此诗,皆非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