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真是个聪明人吗

他很多地方都用错了人,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跟魏国对抗!他真的是个聪明人吗?

有些方面可以说确实不太聪明,“不理性”也是“不聪明”的体现。
诸葛亮六出祁山(继任者姜维又“九伐中原”),严重消耗了蜀国的国力,使得蜀汉有生力量大大减少,民生凋敝,人才不兴等,这一切他是有责任的。
蜀国本身就是一个弱国,诸葛亮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北伐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效益,如果能攻占魏国土地,长安的魏军就会反扑;如果万幸拿下长安(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原洛阳那边魏军还会杀奔过来,况且吴国也没有实力去击败魏国,只能凭江自守,这仗打到什么时候呢?
蜀国总共就10万多兵力,却要以进攻方的状态应对魏国数倍兵力;魏军以逸待劳,蜀军劳师远征,粮草难以供应(要从成都平原运过来);魏军司马懿不下诸葛,邓艾不下姜维;这么一看,就看得出来了。
然而诸葛亮认为,不讨伐魏国,蜀汉王业终要覆灭,倒还不如打上一打。这种说法也是有一点道理的,因为魏国雄踞中原,发展必比蜀国快,这么一来,给了魏国时机。事实上,诸葛亮北伐选的时机都是恰当的(一次,正好是司马懿被贬,诸葛亮趁势进攻;还有一次,是吴国同时出兵,两面夹击),从这一看,诸葛亮是聪明的。
而且诸葛亮如果按兵不动,曹魏壮大,自己也难在有生之年帮助刘氏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于是带有悲情色彩的北伐就开始了。“天行健,夫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诸葛亮知道自己难以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完成大业,但是他仍然去做。
至于用人,我想诸葛先生是一个人,不是神,是人就会有错误,是人就会因为自己的事业利益等缘故在一些事上暴露出自己人性的弱点(如贬李严,有人说派关羽这类易骄傲的人去守荆州导致他被杀也是一种手段)。我们以前在《三国演义》上过分夸大了诸葛亮,这个原因也是我们再度审视诸葛亮时在内心中产生巨大反差而无法适应的原因之一。
总之,大体上诸葛亮是聪明的,至于北伐,那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必然之举。 从诸葛亮的角度分析,他这样做是正确的。
李敖先生写的孔明歌,你可以一读:
心热不能成大事, 因为它常错。 要用大脑指挥心, 这样才上策。
如何变得有大脑? 那要隆中卧。 孔明一旦出茅庐, 风云全变色。
孔明具有大头脑, 羽扇真开阔。 他使孙权成孙子, 曹操空横槊。
孔明才是政治家, 他不是政客。 政客其实没大脑, 政客常失落。
孔明只要出山清, 不要清君侧。 心知最后一场空, 但他不说破。
孔明鞠躬又尽瘁, 只有做做做。 但问耕耘好不好, 不再问收获。
孔明明知无大将, 他们太软弱。 但他仍要斩马谡, 当头给棒喝。
孔明未捷身先死, 一切云烟过。 孔明大脑终成灰, 孔明心儿热。
1、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问题,可以体现诸葛亮不理智的一方面,但是诸葛亮毕生只愿把好蜀汉的家,他就虽死无憾了。诸葛亮并不是不知道事必躬亲是不对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是他的重大任务给了他强大的使命感,催使他尽心做好每一件事。诸葛亮的内政政务能力是很高的,也正因为如此他对别人这方面的能力颇有不信任。可以说他“不聪明”,但是这种事情,是见仁见智的。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定相同。
2、用人如果他确实不如刘备和曹操的话,曹刘的军事统帅、战术、内政等方面未可及诸葛亮。诸葛亮确实有不足,不能因为他有不足就否定他的聪明。另外,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一事历史中并不存在,这一点不能说明他的用人失当(http://baike.baidu.com/view/62732.htm?fr=ala0_1_1)。马谡事件则是诸葛亮他它放错了位置,诸葛亮并没有看错马谡的才华,马谡的确是个相当不错的参谋。
3、姜维大体是受得住考验的,至少作为诸葛亮的门生,不至于“才智平平”。后期费祎执政时,(费祎反对向魏国出兵)没有给姜维足够的兵力,因而姜维很少显露自己的军事才华,只是前期和邓艾的角逐中互有成败。蜀汉中后期,因为长期作战,有生力量大大减少。史书记载,蜀汉灭亡时,人口仅94万(魏国500万,吴国240万),关于北伐的内容以上已提及。这一点算是诸葛亮的用人过失。然而,从一个人口少于魏国5倍、文化教育不及中原富庶之魏国的蜀国中培养比魏国还多的人才,是十分困难的。这一点,我们还是不要苛求诸葛亮了。
4、北伐并不是一意孤行,诸葛亮曾联合孙权一起出兵,然而孙权军被击败,从此没有再次出兵。
如果北伐是错误的,那么不伐、安定民生吗?这么样地慢慢与魏国耗,耗得过魏国吗?蜀汉固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是最后它的灭亡却并不因为“关”的丢失,而是因为邓艾偷渡阴平。如果100万人和500万人耗,500万人的发展肯定比100万人快,根据人口比例的关系,魏国有才之士和军队也会倍于蜀国;魏国占有广袤中原,蜀国的成都平原没有更大的发展前途。263年魏国出兵20万就荡平蜀国,何况50万的全国军队了。既然不打不行,打也不行,诸葛亮该怎么办呢?诸葛亮是忠于蜀汉王业的,他必须考虑自己的使命(即一统天下),考虑生前身后名,也就因此,很多事情不能随心而行。
5、君君臣臣,不能互相反制,诸葛亮是知道这个道理的,刘备也是明白诸葛亮会毕生奉行臣子的本分才在临终前嘱咐诸葛亮,故意来一个反问,实际上是告诫诸葛亮要忠于刘禅,这才是刘备的潜台词。也许诸葛亮在任丞相时确实显露出取刘禅以代之的意图,但他终究没有这样做(有人说他架空刘禅,没有使刘禅得到锻炼,事实上刘禅的智力也是很高的,在国破家亡之际,他行使韬晦,保住性命,搞不清楚他是不是等待复国之机)。历史就是这样,我们不能凭想象定论。“ 愚忠”在历史上也不是什么“不足为训”的恶劣品质,岳飞也是愚忠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28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写得仿佛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然而,也正是从《三国演义》中,我却觉得诸葛亮有时候并不聪明。

首先,作为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诸葛亮,事情不分大小,皆决于己,使自己每天陷入具体的事务中,这是领导的大忌。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是决不会这样做的,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时少事烦,岂能久乎?”诸葛亮53岁就病死与他事必躬亲、操劳过度有很大关系。这能说他聪明吗?

其次,诸葛亮不仅不会用人,而且往往在关键时刻或重要地方用错人,乃至导致严重后果。“战场无父子”,在华容道擒曹的关键时刻,他错选关羽,结果放虎归山,使得曹操得以重整旗鼓,卷土而来;后来在荆州驻守人选上,他又错选关羽,结果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尔后刘备又被东吴火烧连营七百里,从此蜀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这一连串的事件,其源皆出于错用关羽。至于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他自己也差点成为司马懿的阶下囚,更是妇孺皆知的事情。欧阳修说:“用兵之要,先择于将臣。”而诸葛亮不会用人和用错人,却用“天意”或“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轻描淡写地掩饰过去了。

第三,诸葛亮的不智还反映在他不能招贤纳士。蜀国君臣平庸,后期更无大将。“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便是一个明证。刘备死后,在诸葛亮执掌大权期间,虽招了一个姜维,但也未能保住蜀国江山,足见其才平平。

第四,不自量力和缺乏自知之明是最能说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聪明人。蜀国和魏国,国力对比悬殊,况且刘备死后,蜀国就已经元气大伤,而诸葛亮还要六出祁山,进攻魏国,虽说吴蜀这时已经重归于好,诸葛亮嘴上说联合东吴,行动却一意孤行。当时陆逊还在,倘若吴蜀联手,东西夹击,司马懿将不能不在漫长的战线上疲于奔命。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做,结果屡战屡败。倘若只有一两次失败还情有可原,可是还有第三、四、五、六次的失败,这也只能证明诸葛亮不智了。

第五,阿斗平庸,无才无德,诸葛亮不取而代之,实属无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缺少勇气和决断。刘备死前,曾对诸葛亮说:“若阿斗无才,可取而代之。”这是群臣都听见的,怕什么?扶不起的刘阿斗,诸葛亮硬扶,此乃愚忠,不足为训。

总之,诸葛亮虽然在某一仗中能取胜,仿佛也体现了他“聪明绝顶”,但往往在统筹全局或关键性的问题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误,这能证明诸葛亮是个很聪明的人吗?
第2个回答  2019-05-13
我说句实话,其实诸葛亮刚开始是不愿出山的,前两次没见刘备就可以看出来,第三次因为刘备是冒着大雪,不顾自己身份去见他,这可能感动了诸葛亮,于是见他,刘备说出自己的志向以后,想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真的没考虑吗,他确实考虑了,他其实是知道刘备是无法统一天下的,因为此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孙权又很稳定,想统一天下,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可以说是逆天而行,可是诸葛亮为什么同意了呢?说实话,被刘备感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才能很高,如果他一直待在南阳,他的才能就无法施展,后人也就不会铭记诸葛亮了,所以他想施展才能。还有,虽然他知道无法统一,但是他还是决定放手一搏,提出隆中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还是存有一丝希望的,当然,确实从诸葛亮出山到夷陵之战之前所有方针都是按隆中对走的,刘备节节胜利,稳固西川,所以看起来刘备统一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从中也看出来诸葛亮的才能,可是,荆州丢失,火烧连营七百里之后,蜀汉彻底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此时诸葛亮完全明白蜀汉统一天下完全就是不可能,可是他仍旧逆天而行,北伐曹魏,正是应了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他顾不了那么多了。最终病逝五丈原,每次看诸葛亮病逝总会流泪,他为了蜀汉真是尽了太多的力,可是天意难违,一切无法挽回
第3个回答  2010-03-27
李敖先生曾作『孔明歌』,其中有几句刚好能回答你的问题:
孔明只要出山清,不要清君册;心知最后一场空,但他不说破。

孔明鞠躬又尽瘁,只有做做做; 但问耕耘好不好,不再问收获。

孔明明知无大将,他们太软弱; 但他仍要斩马谡,当头给棒喝。

孔明未捷身先死,一切云烟过; 孔明大脑终成灰,孔明心儿热。

拙见认为,孔明先生的政务能力远高于他的军事能力,他是一个鞠躬尽瘁的聪明人,想必任何在上位者都梦想自己身边有这样的人吧,如周恩来……
第4个回答  2010-03-27
你只能说他不理性,而不能说他不聪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