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及反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0
        本篇课文的授课,在借鉴以往小说三要素的基础上,简化了环节,放开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所收到的效果与预期有一定的差距,从中突显出来的问题也是以后教学中会遇到的。

    此次授课以导学案的方式进行,在一张a4纸的两面共有五道题。

1、简单概括本文的情节。

2、选文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的姓名、身份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

3、认真读课文,根据你的阅读体验,画一个林冲的肖像图,并在旁边标注他的性格特征。

4、圈画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风雪的特点和作用。

5、课文的标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请将此标题加以扩展,写成一句话,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关于课文的阅读,对于篇幅比较长学生不愿意读的文章,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来读,比如每个人读几段,读完后分别把他在这几段读到的故事讲给别的学生听。其目的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课堂,努力的实现自我突破。弊端就是有学生可能读不清楚、讲不明白。

        关于林冲肖像画的完成,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是有恐惧心理的,或者说压根没有绘画天分,怎么办?需要明确这个步骤的目的——借助每个人对不同林冲的理解解读出林冲的性格特征。所以说,画画不一定要画的好看,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涌现出来的比如说:用简笔画勾勒出一个人来代表林冲,第一阶段的林冲是安于现状的,就可以结合情节画一个桌子,桌子上放一碗面,林冲在那儿悠闲的吃面,第二环节的林冲再也坐不住了,用同样的变换了姿势的人,他手里有了一把大刀,还配上了语言:谁要来杀我?第三阶段,林冲怒杀三人,此时的他仰天长叹:总有刁民想害我,并且还原了小说中的场景——画三个人头供奉在山神庙的案几上。这不失为一种特别好的方式,是真正的透过现象看到你本道题的本质特征。当然,也有画林冲画的特别好的。比如瓦日斯江。还有孩子根据故事情节画了一副图,当然,这副图就是他所读到的某个时间段的林冲形象。

        读完课文,如果能对课文的人物关系有明确的把握,那么梳理故事情节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就怕读课文不认真,梳理人物没章法。其中有一个小组对于人物的梳理有了很好的示范并且全面、细致。与大家一起分享。

        这个小组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动脑去克服困难,并且这道题后来是让这个小组的代表画在了黑板上并讲给同学们听的。语文小老师上线啦。

        情节概括这道题,在讲解之前需要让学生区分概括情节和情节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根据情节概括的顺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答题模式: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形式由老师牵头,学生自主组织语言写答案。注意:切忌老师念学生写。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应该是学生学会参与问题、思考问题、找到如何做题的方法,而非答案的抄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本道题在老师的理论点拨下是比较好答的,但懒人很多,如何解决让他们自己动手的问题?继续寻找小老师,筛选出这道题做的最优秀的学生并将答案写在黑板上,讲解给学生们听。至少可以拯救一个人。

      做完准备工作后,对最后的展示课有了预期,预设是每道题都可以有学生进行分享但事实是只有三道题进行了分享,且学生的分享过于简单。针对这个问题,反思到了:学生能够自主分享的前提应该是有足够的文字功底能力,如果没有,是否可以考虑将自己分享的话写下来认真打磨?力求把最想传达给大家的思想传达到位?如果学生不是太主动,老师可以提前跟学生沟通并帮助学生做好上讲台的准备工作。团队合作的方式有没有最大化的惠及每个人?对于文本的把握仍然不到位,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让学生快、准、狠的了解到长文本的故事?每个步骤下都应该对应一个问题的解决。

        根据不同班的不同学情、制定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来设计一堂课,而不应该是老师觉得学生需要什么,就给什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