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顺被斩首的方伯谦,是被冤死的吗?

如题所述

晚清时期,朝廷花重金“打造”了北洋水师,岂料,甲午这一年,看似规模、装备一流的亚洲水师,却是如此的“不堪一击”。黄海海战结束,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在旅顺被正法,罪名是“首先退避”、“牵乱队伍”、“拦腰中撞扬威”。


那么,历史真相果真如此,还是另有隐情呢?


事后,丁汝昌向李鸿章汇报道:“济远是第一个退避,使得舰队的阵型大乱,随后广甲也跑了。这件事情如果不严厉处理,在军律和军心上就很难管理了。”于是,李鸿章赶紧向朝廷汇报:“这边丁汝昌已经查明了,致远被击沉,方伯谦就跑了,这就是‘临阵退缩’,建议就地正法,否则,不足以立军威、振军纲。”

22号方伯谦被撤职看押,23号“正法”通知下达,24号其在旅顺被斩。


传统观点认为,此案事出“事实”,方伯谦是“罪在该杀”。

原因有三:

第一,激战正酣的时候离开,这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当时水师的相关制度,这就是“临阵逃亡,斩立决”。就算不谈“牵乱队伍”之事,被处决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第二,《卢氏甲午前后杂记》是亲临现场的卢毓英的记录手稿,可以作为济远先跑的证据。卢毓英在广甲舰上亲眼目睹经远舰被击沉,并将这一过程记录了下来。而方伯谦的事后报告,却是一字都没提这个“严重”事件。

由此可以推断,当时的他已经不在现场了,而广甲则是在事后才离开的。

第三,是不是有这么一种情况,济远舰也受到了重击,不得不离开?

根据日本海军方面的资料,没有找到对济远舰的文字描述。而对其它交战的中方舰只均有详细记录。当时,海战的火力主要集中在右翼,而济远舰则在左翼。这么说来,他就是临阵逃脱,杀了他一点都不冤枉。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疑点。

从时间上来看,从汇报开始到定罪、被斩,中间没有走任何审讯流程。也就是说,方伯谦连替自己辩护的机会都被剥夺了。

试想一下,如此短的时间,如此高的效率,就将这样一场战役的失败结果,用三个罪名定了性,而方伯谦非常不巧的成了这个罪名的“代罪人”。所以,部分专家认为:他就是个替罪羊,李鸿章和丁汝昌炮制了一场“冤案”,就是为让自己躲避战败的责任。

可是,这二位为什么要这么做?

动机很明显,水师的最高指挥官是李鸿章,打败仗了,他要吃批评呀。而丁汝昌是舰队提督,对战役的结果应该负有主要责任。但是,谁不惜命呢?所以,就会想尽办法找一个人出来替他们挡一挡。此时,方伯谦就成了最好的人选。

但同时,也将他们的“意图”清楚地暴露了。


那么,事实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济远舰的“首先退场”,的确事出有因。

战斗中,济远舰遭受了敌军的炮击引起了大火,不得不在下午第一个退出。就连李鸿章在事后也承认这个事实。只是那时,一切都已尘埃落定。

那第一个跑的是谁?

广甲舰吴敬荣。

其实,济远一直在作战,不过是在阵外。被四艘敌舰截击,船体破坏严重,人员也伤亡惨重,一直到最后,对方收兵才作罢。


其次,舰队的阵型乱了,原因不在方伯谦。

这个责任是丁汝昌、刘步蟾的不会指挥,阵型编排有误。刚开始打的时候,就已经乱了。而最大的败笔是,将最弱的舰放于阵型尾部。

当时,丁汝昌听到对方海军的消息后,就让自己的水师全力去追了。然而,每只舰的速度各异,起锚的时间也不相同,这下好了,阵型很快就不成样了。这时候的丁汝昌,依旧下令“八节”速度航行,本来就在后面的济远、广甲、超勇等,压根就赶不上。

所以,这个舰队的阵型看上去就非常奇怪。并且,在开战没多久,丁汝昌就受伤了,但是,没有伤及根本,他却放弃了指挥。战场上,当头的都放弃了,下面的人哪还有再作战的动力?对方很快找到破绽,先攻击右翼弱舰,再夹击,截击左翼,战术非常完美。


而刘步蟾又随意改变舰队的接战队形,场面更加混乱。改变后的阵型,既不能灵活机动,又不易保持阵型,是“列成凌乱之半月形”,后主炮和两舷副炮无法同时射击,只能用前主炮射击,这样就容易被对方打中。

而且,开炮过早,都没有打中,结果,还把丁汝昌“震掀受伤”了。之后,定远舰帅旗被击落坠入海中,便没有再升起,“督旗不升”,这样的影响很糟糕。战场上,“督旗就是将令”,各舰看不到“督旗”,难免没有其它想法,阵型必乱。

因为,没有了统一的指挥,大家等于是各自为战,失去了整体的作战能力,这就等于送上去被人打。对方避强打弱,躲开定、镇巨炮,专攻两翼弱舰,各个击破......

这种打法,北洋水师这边不败才怪。


最后,扬威舰不是济远舰撞的。

开战没有多久,扬威舰被击中起火,向大鹿岛方向撤退,在大鹿岛附近搁浅,两天后被对方的水雷击碎。所以,济远舰退出战场的时间,比扬威要晚两个小时。由此推断,二者没有“交集”的机会。

它也不可能跑到大鹿岛,一个在阵型的右翼外侧,一个在阵型的左翼外侧,一个往西北方向撤退,一个是西南方转西方驶回,所以,二者要相撞的概率是零。

其实,方伯谦的死是不是有“冤情”,还需要专家们细细“考究”。这场海战的失败,根本原因是晚清朝政的腐败无能。要知道,有强大的国力,才会有真正的军事实力。历史总是一遍又一遍,讲述着同样的道理,这样的故事读来让人唏嘘,但是,却又让人奋发。

因为,惟有自强,惟有不停息,才能更好更踏实地走下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6
甲午真英雄方伯谦。向身怀将帅之才方伯谦致敬。
从甲午海战沉船打捞上来的炮弹,发现中国弹头是泥沙弹头,日本弹头是高爆火药弹头。因此怀疑李鸿章甲午期间串通日本间谍所为何事。这些弹头都是李鸿章指定亲戚包办。北洋海军在如此条件之下死伤大半,日舰根本无法击沉,方伯谦决策正确撤离,因此可以确定方伯谦是被李鸿章杀人灭口,并嫁祸于他。
有人居然把泥沙弹头,堂而皇之硬说为实心弹头。更有人说中国不会造炸开的开花弹,中国当时连复杂几十倍的水雷和鱼雷都会造,还不会造装火药靠撞击引爆的开花弹?北洋舰炮大部分都是克虏伯炮,德国克虏伯炮都是爆炸的开花炮弹。而实心穿甲弹,据查实心弹或穿甲弹是穿甲以后再爆炸,内部构造空心小,装得也是炸药。里面不可能装泥沙,价钱比开花弹贵。炮弹装泥沙是百分百阴谋,任何其他解释都是居心险恶。
据查,其实炮弹引爆非常简单,炸药加火石什么弹都可以引爆。只要弹头撞击火石马上引爆,延迟爆炸需要引信线,只要火石加火信线隔开炸药,迟一两秒爆炸。引信就是火石,当时不过是加工的火石(合金打火石)。火炮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不会造开花弹,天大笑话。
炮弹内置引信,引信就是打火石,是加工的合金火石,当撞击打火石时,就能产生火,点燃炸药爆炸。泥沙弹头重量跟开花弹一样重,只能解释是阴谋不让你知道是泥沙弹头。
在甲午海战,方伯谦“济远”号以一敌三,在日舰包围下丝毫不惧,不停开炮还击,造成日舰伤痕累累。以济远炮击之精准,如果是火药弹头日舰有可能沉没三到四舰。济远甚至因开炮过多导致炮盘熔化。
据日本吉野舰长河原要一回忆,吉野舰想追击济远舰,济远舰连发4炮弹,第一发打毁了船头,第二发打坏了指挥台,第三发最厉害,中了吉野舰右舷,穿透钢甲,击穿发电机,然后又穿入机舱里,所幸的是,弹头里面未装炸药,使吉野侥幸免于报废,吉野舰因此不敢穷追。
《清末海军史料》记载,查黄海一战,济远中弹70余处,伤痕累累,由此可见,方伯谦济远舰是在奋战后,带着重伤撤离战场。
李鸿章专权,无法无天。方伯谦被逮下狱后,笫二天就被斩首(是在非战斗之时),一位上级军官连审辨权力都没有,可见李鸿章掌权之时,他带给中国是多么黑暗的年代。方伯谦被斩后,济远官兵闻讯伏尸痛哭,军中愤愤不平。文廷式作《哀辽东赋》,抨击李鸿章假公济私,加害方伯谦,认为“指三字(莫须有)而成冤,坏长城而失傍”。李鸿章无道,清朝焉能不败亡。
李鸿章德行有多坏?李鸿章76岁的时候,还娶了小妾,而且一娶就是两个,一个13岁,一个14岁,都是豆蔻年华。古代娶女不超过14岁也是罪恶之极,14岁也是属半幼女半成年,15岁才算成年,更可况76岁高龄娶13岁小妾。在古代,娶幼女为妾也是属严重道德败坏,大逆不道之徒。李鸿章考得是功名,读得是圣贤书。道貌岸然败坏纲常礼义。
李鸿章甲午战争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统管海陆军,任用手下非船政大学毕业丁汝昌为海军提督(总司令),理由陆军比海军勇猛,必须由陆军之人带领海军,其私心之重,可谓司马之心路人皆知。因为丁汝昌的原因,北洋水师成了李鸿章的私家军。丁汝昌不但没有基本海战常识,还把陆军的歪风带到海军,舰队在平时训练中弄虚作假,水手纪律松懈。舰艇机器维护极差,煤炭用的是劣等货,船速减了三分之一,钱全部到了李鸿章口袋里去了。《马关条约》事件:李鸿章之子李经方。甲午战争期间,李经方支援粮食给日本在华进攻的部队。并且礼部侍郎上奏了一份供词。李鸿章甲午期间曾经串通日本间谍,因此事干系太大,军机处看礼部侍郎上奏了一份供词奏折后,没敢呈给光绪皇帝,原因无他李鸿章权势已到一手遮天之地步,所以李鸿章轻易逃过刑罚。但无风不起浪,因此联想到,李鸿章遭遇日本人枪击,据清朝调查,枪手手按轿夫肩上,近距离射击,子弹入观骨下非致命点,只开一枪,枪威力偏小,枪手然后若无其事的离开。李鸿章手按面部走回住处。这情节跟台湾总统陈水扁非常像,用苦肉计转移视听,尺度刚好不致命。然后日本媒体配合减白银一亿两,天衣无缝。因此李鸿章再次坐稳宰相之位。李鸿章当时绝对有必要演这一出戏。日本减少赔款的原因不过是世界列强干涉而已,《马关条约》签订仅仅六天后的4月23日,俄罗斯、德国和法国联手,就为了自身利益不受侵犯,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清政府。日本减少一亿两是急着签约,三国介入有可能拿不到钱。在谈判期间俄国一直通过外交干涉,甚至于不惜一战。李鸿章为什么不利用俄国为中国争取?因此也可以理解为,李鸿章为日本争取了两亿银两索赔。日本为了记念李鸿章功绩,把一条街命名为李鸿章道。
同事歌颂方伯谦”雄略豪宕,战具整齐,舟师勇壮,挽承矩之刀鱼,乘风稷之海浪,神勇奋于澹台,老谋深于陆抗“,当时脍炙人口,为人们所传诵。
要读懂近代中国苦难史,就不能不说李鸿章,李鸿鸿就是近代中国苦难其中之一的祸首。李鸿章掌权晚清四十年与清朝败亡息息相关。李鸿章还没有掌权之前晚清四十年前,中国还是世界首富之国,李鸿章掌权四十年期间国运每况愈下。李鸿章到底是中兴之臣,还是败亡之臣一目了然,无须多言。
借用毛泽东对李鸿章的评价〝舟大水浅〞意思是〝志大才疏,才能浅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借用左宗棠对李鸿章的评价〝误尽苍生〞意思是〝祸国殃民〞倒行逆施,胡作非为。宰相无道则国不昌。
方伯谦若是不撤离留下来直到全舰战死,徒添败亡扩大,对战局亳无益处,中国除了不智之人一味谴责之外,还包含大量居心叵测之徒,恶毒丑化辱骂之声四起,令人愤慨。一位智勇双全,将帅之才就这样被卖国贼给斩了,还要嫁祸于他,难怪冤气上百年不散。方伯谦保住了军舰,减少了伤亡,缩小了败亡,杀出血路,他不是民族英雄谁有资格是!邓世昌是被李鸿章特意奖励,李鸿章可是一大卖国贼,那邓世昌虚假功名又有什么意义?邓世昌致远舰打捞上来后发现致远仍有炮弹。按照当时情况,既然致远号的船身已经被击中,并且有了大幅度的倾斜,怎么可能去撞上日本军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