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 中国馆 建筑方面

中国馆在建筑方面的提问
Rt:中国馆各方面的建设,涉及的新技术,材料,建筑结构,建筑节能。。。各方面的资料或者数据
中国馆内,我们国家的各个展馆的数据。
不知道哪里找啊,总之就是关于建筑结构,材料,节能 各方面的问题
满意答案必定追分
在线等 ing~~~~~

100天完成巨型钢构施工

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组成,其中,国家馆主题造型宛如华冠高耸,得名“东方之冠”。其上部悬挑结构——鼎形“斗冠”采用巨型钢构,构件数量多、吨位重,最重的构件达到135吨。构件巨大的自重带来复杂的结构变形,对施工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操作安全提出了超严的要求。

此外,由于悬挑下方的地区馆同步施工,无法提供支撑空间,造成现场施工难度很大。面对诸多挑战,中国馆建设者们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创新性钢柱、箱型钢梁和钢筋桁架模板等施工工艺,采用“钢梁与斜撑分段拼接,整体吊装到位”施工方案,克服了无支撑化施工困难,只用了100天,就圆满完成了钢结构施工任务,创造了一大奇迹。

100天,中国馆建设者通过科学组织和奋力拼搏,就完成了通常情况下一年才能完成的钢结构工程量,安装了21959吨钢结构,组装了9673件构件,耗用了100吨焊条……这些数字无不记载着中国馆建设者们创造的奇迹和他们的荣耀。

“三錾斧”筑第一台阶

作为中国馆的标志性景观,中国馆大台阶共有76级踏步,宽度达到了72米,全部采用花岗石“华夏灰”制作而成,呈现出黑白相间的视觉效果,其质量和工艺标准堪比人民大会堂的大台阶。铺设在中国馆大台阶的石材规模也是空前的。“华夏灰”石材总数达4700块,总面积近9000平方米,其中单块最重的有800公斤,最轻的也有260公斤。为了使石材的表面呈现细密美观的凹槽,保证大台阶的舒适实用,中国馆的建设者重拾出濒临失传的民间绝艺——“三錾斧”。

“三錾斧”是一种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带的极其古老的纯手工石材表面处理方式。因其人工剁斧的时候,需要初錾、细錾、终錾三个工序,才能出现最终的纹理效果,故取名“三錾斧”。为了打造既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动、富含立体感的石材表面,需全部采用纯手工“剁斧”的方法,一刀一刀剁出来,细细密密,平均每1厘米的宽度,就要錾上7刀之多。一块1米见方的石头上,錾斧居然达到上万刀之多,而整个中国馆的大台阶加起来更是超过5400多万刀。神奇之处更在于,这种由手工剁斧制造出来的纹理,甚至比国外顶尖机器加工出来的纹理更加均匀和细致,着实令人瞠目结舌。

目前,这种古老的方法已濒临失传,会这种手艺的石匠十分稀少,此次负责加工中国馆大台阶及平台的石匠们,更是经由施工方苦寻8个月之久才找来的。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其中一部分甚至退休多年,已在家安享晚年。但为了打造中国国家馆这一经典工程,他们毅然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把顶尖的工艺应用在中国馆的工程上,展现出中国最著名的传统工艺文化和东方魅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24
这是机密吧,不可能在网上公布的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