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王立群、于丹、蒙曼,谁的传统文化根底深?

如题所述

在现代人的词汇中,有一个相当荒谬的词“大师”。 时至今日,许多人仍然主动屈服,将希望寄托在“主人”身上。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化,人们不再把重点放在基本必需品,食物,住房和保健上,而开始采用“高雅文化”。 自然,众神大师的体系将无法运作,因此出现了各种“文化大师”。 这些大师比以前的大师要好得多。 

毕竟,每个人都是文化人,文化不是假装的。 结果,出现了各种头衔的大师,诸如书法大师,绘画大师,音乐大师,中国学习大师等大师,在雨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余秋雨的出现,使中国人莫名其妙地渴望“文化”。 伴随着生活和悲伤的沧桑,“文化之旅”扫除了过去文学作品苍白,空虚,无病的吟,讲述了作者的历史发现历史古迹。 在很大程度上,这使人们的眼睛变得明亮。 习惯于阶级对抗,伤疤文学,反省文学和主题受限的文学作品的人们,喜欢散文《文化之旅》的收藏。

噪音,赚了很多钱。 易中天的结局更好,因为他只谈论历史,而他的专业仍然与他相对。 于丹女士不是这样。 她是“中国学硕士”,国学很出名,但受到的攻击也同样巨大。 于丹露出马蹄后,他完全跌落在祭坛上,这也标志着“百所论坛”从坛上倒下。 现在,每个人都对本专栏感到眼花。乱。 所谓的主人和祭坛不过是人们在梦中自我麻醉的产物。 

与其将希望寄托在教与学的大师身上,不如将精力花在阅读和思考上。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师”从高坛上堕落了。 这可能是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伟大进步。 这是人们觉醒的唯一途径。 今天我们已经见过太多了。 即使许多人都在感叹:“现在大师越来越少,这是没有希望的。” 但我仍然希望,这恰恰是我们时代的进步,这也是民族觉醒的声音。 大师们将要走到尽头,他们肯定会被彻底歼灭。

未来将是一个没有主人的时代,一个没有祭坛和神灵的时代,一个解放思想,开放人民智慧的时代。 让我们感谢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 没有最高权威的大师,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的普通人。 在当今时代,我们不需要笼罩在光环中的神灵,而是需要世界上思考的人们。 借用王小波的话,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是特立独行的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7

康震、王立群、蒙曼、于丹这几位都是古代文学的大咖。尤其是康震、蒙曼和王立群几位老师,更是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做点评嘉宾,他们四位也都在《百家讲坛》做过节目,都能显示出过人的文化底蕴,看得出都有很厚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嘛!


这几位老师,谁的文化根底更深一些?我觉得非康震莫属。



王立群老师有很厚的积累,据他本人介绍,由于特殊历史原因,他的从教生涯是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大学,个人觉得他主要是治学严谨,可能跟他多年的教学习惯有关,对具体的字词句讲解很透彻。



与王立群老师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一部书就是《史记》,1966年,在一所小学做代课教师的王立群第一次接触到《史记》。那时"文革"刚开始,学生砸了小学的图书室,学校仅存的一部《史记》被学生当作"四旧"扔到了院子里。


住在学校的王立群趁着夜色,把被丢弃的《史记》捡回了家,此后就开始读《史记》,虽然有些地方看不明白。从那时算起,《史记》伴随他已有40年了。王立群常常感慨道:"真正让我读懂《史记》的是经历、是文革、是现实。人们往往说读书让人读懂现实,但我的体会是现实让我读懂了《史记》。


蒙曼老师是主攻历史文化方面的优秀老师,有很深的诗词储备量,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做点评嘉宾,也曾在《百家讲坛》做过多期节目:


2007年11月19日开始,蒙曼主讲的三十二集系列讲座《武则天》开始在百家讲坛播出。

2008年重登百家讲坛,18集《太平公主》讲述后武则天时期政局。2009年12月7日,41集《长恨歌》系列在百家讲坛开始播放。


2010年,蒙曼在百家讲坛录制《大隋风云》,该系列于2011年5月14日在百家讲坛开始播出。 节目播出后,受到大量好评。2013年11月27日,16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百家讲坛开始播放。


2017年12月,参与并主讲第二十一次长安街读书会:中华文化 世界自信。蒙曼老师治学严谨,在历史文化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做《论语》的讲解,对我印象很深,感觉有些高冷,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场。


这几位老师比较起来,我还是喜欢康震多一些。他语言风趣幽默,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尤其是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现场作画,更是让他瞬间吸粉无数。看到他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做点评嘉宾,每当出现有毛泽东诗词的时候,都会有他精彩的点评,语言的表达更是高大上。


他还擅长用现代的语言诙谐的讲解历史上著名诗人的风流趣事。他的点评,不拘泥于一个字一个词,他是从作者的性格,遭遇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为出发点,点评某首诗词都会妙语如珠、精彩绝伦,比如当他讲到某位诗人在唐朝担任刺史职位时,他就会用“市长”代替“刺史”,语言既风趣幽默还能让人通俗易懂。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如此之快,各种心灵鸡汤比比皆是,若干年以后若有人总结我们这代人的生活特点,恐怕会用上一个词了,那就是“浮躁”。但是康老师也和我们处在同一时代,住在同一片蓝天下,在他身上似乎看不到“浮躁”二字,大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仙风道骨。


写到这里,我想送给康震老师一句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2个回答  2020-12-01

这四位学者,都是近年来频频出现在大众是视野内的文化布道者,不论是《百家讲坛》还是《中国诗词大会》中,都展现出了儒雅渊博、幽默风趣的一面,那么这四人之中,谁的传统文化更深厚一些呢?

(一)康震

康震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诗词方面。真正让康震走入大众视线的是央视的《百家讲坛》,他主讲《诗仙李白》、《诗仙杜甫》、《唐宋八大家》、《李清照》系列。

之后,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做点评嘉宾,他擅长用现代的语言诙谐的讲解历史上著名诗人的风流趣事。他的点评,不拘泥于一个字一个词,是从作者的性格,遭遇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为出发点,点评某首诗词都会妙语如珠、精彩绝伦。而且,他随机应变的能力也足以证明其底蕴深厚,比如“莫文蔚”中文蔚一词的含义,别人还一脸懵逼的时候,他就已经从《易经》中找到出处,还给出了相应解释。

(二)王立群

王立群是河南大学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式是中国古代文学,当时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火起来之后,王立群也紧随其后,他最出名的是《王立群讲史记》系列。众所周知,《史记》它也是一个文学巨著,它以写人物传记为主,共有一百多篇,对人物的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拿捏得十分准确,入木三分。

鲁迅先生曾评价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它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我们高中所学的课本中的一篇文章《鸿门宴》就出自《史记》。王立群教授的读《史记》也秉承这一优点,把汉代名将卫青的宽宏大度,李广的机智果敢,奸相公孙弘的不露声色,阴险狡诈等等这些特点描述讲解的非常到位,对于爱好文学的朋友,不亚于一次文学视听与一次文学视宴。

(三)于丹

于丹,在《百家论坛》节目中凭借惊人的对国学的理解能力而被人所知,在当时被人称之为“国学教母”,她的成名与讲述《论语》和《庄子》这几部国学经典密不可分。但是,成名之后的于丹,在很多时候,就变得越来越背离了初心,抛弃了作为知识分子传道受业的使命。

更是在2012年被北京大学学子以及后来交通大学学子轰下了台。究其原因,便是于丹的心态变化,已经不在精心钻研学术。可以说于丹是一个被市场摧毁的知识分子。同样在百家讲坛中走红的易中天对她的评价是:于丹把重点搞错了,她将谋生放在了首位。她是一个被市场经济耽搁了的知识分子。从易中天对于丹的评价我们就知道,于丹在出名后改变了最初传播崛起中国文化的想法,反而在大家的欢呼声中迷失了方向。

(四)蒙曼

蒙曼一直是历史领域深耕钻研,当时蒙曼录制的《武则天系列》播出后得到了各界一直好评,这个戴眼镜的小个子老师语言平实、言语幽默,把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其讲课内容让人印象深刻。因为观众的喜爱,蒙曼前后上了五次《百家讲坛》,还被邀请去了《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国谜语大会》等节目。

蒙曼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表现一直都很亮眼,蒙曼一直坚持着通俗易懂的讲述方式来传达着自己对于古诗文的理解,观众们也一直很喜欢,觉得蒙曼的讲解十分值得一听。但有一次却因为解读《悯农》这首诗歌的时候意外翻车,遭到众人调侃。

所以,综合以上各位学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领域,以及在荧幕前的表现来看,要说传统文化最深厚的,目前来看还是康震最为合适。

第3个回答  2022-03-19
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人还有杨雨,赵冬梅,李山,……。都是遗传基因强大而且还是自强不息的多才之英,笃艺之彦……。情与貌,略相似。所谓正气凛然,仪表堂堂,飒爽英姿,口吐芬芳的学者理应是这个样子的啊
第4个回答  2021-03-21
读诗词要了解历史文化和朝代更迭中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和在这些变迁中广大人民的生存环境!还要对诗人人生经历的全面了解,记住是全面!这方面于丹做得很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