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三辩陈词

题目以德服人还是以能服人
正方,

  你的是正方还是反方啊?你的用的大专院校的辩论赛规则还是高等院校的辩论规则?不一样的规则陈词是不一样的而且还要准备问题,还要准备攻防辨的时候的回答等等,很多的。你要说清楚需要的哪方的什么陈词啊 。我就是校队三辩,有什么不懂得可以直接问我。

  好的。

  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里的“道”,既含有“理”,也含有“德”。“理” 和“德”是世界文化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中华文化尤为重视。因此,以德服人是符合人类 文化价值倾向的,尤其符合中华文化的价值倾向。在中华文化中,德具有至上的地位,中国 人在追求人生的“三大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将立德置于首位。“德”是中华文 化所崇尚的一个最高价值,所以,在申办奥运时,设在蒙特卡洛路易斯饭店里的北京奥申代 表团展示室所悬挂的一条醒目对联是:“德无量寿无量,日长明月长明”,其所表达的精神 就是:以“德”服人。在这样的文化精神下,辩论赛中以德服人就更具价值和意义:有“德 ”,就能在更高的价值层面上把握辩题,判明是非;有“德”,就能与观众在精神上获得共 鸣,从而为比赛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有“德”,就能得到观众的同情、支持和认同,从而 获得取胜的力量;有“德”,就会形成“真理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良好心境,从而在 辩论中从容不迫,应对自如。以德服人,是人格力量的胜利。人格的力量虽然看不见,摸不 着,但它在辩论赛中所起的作用却是决定性的。

  蒙牛的牛根生董事长录用人的标准是:"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徳无才,坚决不用".我们肩负着如此重任,更应该努力将学生引导培养成有德有才之人.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理论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并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生活。儒家倡导“以德服人”的治国方略。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的政治理想,主德化,主礼治。这句话的大意是,用政治来领导人,用刑法来整齐人,人求免于刑罚便算了,不感不服领导是可耻。若把德来领导人,把礼来整齐人,人人心中将感到违背领导是耻辱,自能正确地到达在上者所要领导他们到达的方向去。(此翻译参照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

  孔子是上法尧、舜、周公的,以德服人正是上古圣人的不二法门。周朝得以绵延八百年正是由于这些先圣们奠定的稳固基础。很多时候,土豆会想,凭什么中国要向西方学习政治智慧呢?西方有哪个国家能有中国这么长寿呢?美国不过开国两百余年,英国没有具体的建国时间,就以最早的1284年成立了kingdom of England来计算,也只有七百来年,还不抵中国的一个周朝!中国凭借着自己的政治智慧延续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时间是公正的,时间可以说明一切,中国的政治智慧绝不比西方的逊色,断然没有理由去照搬西方的一套。西方国家讲究以法治国,中国讲究以德服人,依孔子的这句话来讲,若真将“德”做到了这种程度,那肯定是要比用“法”要来得长治久安的。

  中国的先贤们有很多智慧,现今的国人在还没弄清楚自己有哪些“财富”的情况下,就一味地说西方这个好、那个好,真让土豆深以为耻。该是我们重新“整理国故”的时候了!

  后汉时期有名的义士陈重,是一个非常大度能自我牺牲的人,有一次陈重同宿舍的人回家,误将邻舍人的裤子带走了,裤子的主人怀疑是陈重拿的,陈重没有分辩一声就买了条新裤子送给那人。传说陈重一生中做了许多这样的事,他的一个同事负债累累,有一天债主前来要债,陈重就不声不响地帮他还清了,而且事后闭口不谈此事。可见他替人还一条裤子已经不算什么大事。问题在于:你明明没偷,人们却怀疑你偷,这在面子和人格上就说不过去,更何况陈重不但默认了,顶着小偷的帽子不说,还要诚心诚意地破财替人赔偿,是不是太窝囊了呢?其实不是,他暂时牺牲了名誉,破了点钱财,消除了邻居的怨气,换来的是平安和永久的信任,因为误会总有解除的时候。
  另一个例子就是前段时间被抓住的杀人犯马加爵,他就是典型的心胸狭窄者,为了打牌上的一些小事,发展成了铤而走险的凶犯,令人痛心疾首。
  三国时期的刘备曾对其子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里所说的为与不为,就很有朴素的辩证法。小恶虽小不以为然,酿成大恶就悔之晚矣,所不以能因其小而为之。小善也是善,积小成大,积少成多,小善就会变大善,所以虽小善也要为之,而且对他人的所作所为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之,从情感教育入手,从诚意出发,促使其自觉改掉小恶,完善自己的形象,这也是与人为善的美德。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了曹操断发的故事。曹操虽然生性多疑,野心很大,但在军队中却留下了美名。一次麦熟时节,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沿途的老百姓因为害怕士兵,都躲到村外,没有一个敢回家收割小麦的。曹操得知后,立即派人挨家挨户告诉老百姓和各处看守边境的官吏:现在正是麦熟的时候,士兵如有践踏卖田的,立即斩首示众。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杆,小心地过,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可这时,飞起一只鸟惊吓了曹操的马,马一下子踏入麦田,踏坏了一大片麦子。曹操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我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拔剑要自吻,众人连忙拦住。后来曹操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自己的头发替罪。曹操断发守军纪的故事一时传为美谈。
  “以诚待人,以德服人”是做人的根本,在现阶段,它又赋予了新的意义,是我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石和标志。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让我们牢记立信守则:“以信立身,以信立世,以信处事,以信待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德无量寿无量,日长明月长明”

  辩论说到底是一种人格之辩,作为辩手在场上场下都要有一种为宏扬正气而辩,为真理而辩的气势.”理”和”德”是世界文化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中华文化尤为重视.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辩论赛中以德服人就更具价值和意义:

  有德,就能在更高的价值层面上把握辩题,判明是非;

  有德,就能与观众在精神上获得共鸣,从而为比赛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有德,就能得到观众的支持和认同,

  有德,就能得天时,占地利,集人和,最终取得比赛胜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26
我是四辩,我们用的是大专院校的规则,二、三辨主要是攻辩,一、四辩做的是主要是陈述定义、总结等,你先把你们的规则说一下啊,再说一下你是正方还是反方。这样才好帮你。
第2个回答  2019-07-07
1.分次付款对学生的理财能力的锻炼度更大,因为学生在一学期内的实践次数多。这个月理砸了,还有下次机会。
2.这样可以避免不会理财的学生出现乱花钱的现象。
3.一次付给难以应付突发情况,例如钱丢了。
反正向学生需要锻炼理财能力的方向说,一次付清,不是锻炼理财能力,是父母对其的理财能力放心后的办法。
第3个回答  2010-03-27
看情况啦!看那人是吃软的,还是吃硬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