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谜团》读后感

如题所述

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本书,对我有记忆犹新的深刻印象。追溯二战起因,终究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采取的“自救”行为。为了自己“发展”下去,他们不惜一切地发动战争。
  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残酷:泪水、饥饿、鲜血、牺牲,我们对战争充满恐惧。无论是希特勒的铁蹄,还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战争带来的都是巨大损失。

  不可否认,战争对于科学的某个方面的发展,的确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原子弹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明出来,二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战争持有肯定的态度。大量青壮年走向了战场,从事生产活动的人越来越少;科学家们正忙于研究杀人武器,平时为生产服务的各种研究停止了;大部分工厂在生产军事用品,日用品日渐缺乏。战争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后面,众多的不良因素日积月累,必然导致人民的不满,就算法西斯政府还想继续打下去,广大受害群众势必会奋起反抗。

  二战过后,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战争结束的六十多年间,中国的崛起,欧洲的飞速发展与日本经济的腾飞,都渐渐让人们明白:只有拥有和平,才能持续的发展。

  的确,在抹去战争的阴影后,人们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在和平环境中,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家放下了高悬者得心,又重新到生产当中,军队开始大规模的裁军,不仅为生产活动增加了新的劳动力,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军事开支;科学家重新开始了尚未完成的研究课题,加快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与应用;就连国与国之间也不再是敌对关系,而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伙伴”与“战略伙伴”。于是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新名字——“地球村”。

  和平时期也会有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和平对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可以这样说:战争也许可以使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而和平却可以让社会全面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两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成果。只要共同努力我们就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03
我要向大家介绍的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战将篇2》。虽然,现已经是和平时代,但战后反法西斯的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8月15日,这段时间是每个人民都必须记住的日子。德国、芬兰、日本组成的轴心国,侵略了波兰、苏联、中国、法国等国家,几位战将丫了出来。维护着世界的和平。也点燃了世界反法西斯的火焰。
书中记载了一位人物,令我十分敬佩。“我始终爱我的妻子,我始终爱我的儿子,我始终爱我的孙子,我始终爱我的国家!”这是他死前的遗言,他就是艾森豪威尔。
1890年10月14日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艾森豪威尔,1911年考入美国海军学院,但因超龄未被录取。后经该州议员讨论决定入取他。1915年艾森豪威尔从西点军校获得少慰军衔。后来,经他的努力多次获得盟军行动总司令称号。一生经过过火炬战役、霸王战役等。并在霸王战役中成为了五星上将。
我从本书中学到了毛泽东的坚持,艾森豪威尔的智慧,蒙哥马利的领导力,朱可夫的毅力。这本书是了解二战的主要阅读书籍。喜欢了解二战历史的同学千万不要错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