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是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2-01
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西杨村,距秦始皇陵东侧1.5千米的一片荒原上,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代大型地下兵马俑军阵,这一发现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它俨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博物馆。军阵结构严整,气势恢弘,再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的霸气和雄风。

这些真人真马大小的陶俑陶马依次排列在3个俑坑中,共8000件。陶俑身材高大,约1.8米,容貌不一,神态各异,仿佛整装待发;陶马昂首肃立,肌肉丰满,装备齐全,栩栩如生。此外还有130多辆战车、大量的铜兵器及金、铜、石饰品等。这些陶人陶马和青铜兵器的精良和完美令世人叹服!它简直是一个人间奇迹,却也为今天的人们带来了许多难解之谜。兵马俑为何没有统帅俑?

这些陶俑无论是步兵、弩兵、骑兵、车兵,都属武士俑,并不见统帅俑。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认为,可能是按秦制,每次出征前都由秦王指令一名将帅任统帅。而修建作为指挥部的三号坑时,将帅还未任命,虎符正掌握在秦始皇手中,工匠们不敢随意塑一位统帅。还有人认为,秦始皇就是秦军最高统帅,为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和神圣尊严,不能把秦始皇的形象塑在兵马俑坑之中。当然,这两种说法都只是猜测而已,并无定论。

兵马俑为何被焚毁

发掘兵马俑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一、二号俑坑的木制结构几乎全部被烧成炭迹或灰烬。陶俑和陶马耳上的彩绘颜色经火烤大都已经脱落,有的青灰色被烧成了红色。俑坑经火焚后全部塌陷。陶俑和陶马全部被砸,有的东倒西歪,有的身首异处,有的头破腹裂,有的臂断腿折,有的断成数段,有的成为碎片……总之,完整的很少。

让人费解的是,俑坑的火是谁放的呢?后人推测有三种可能,一是秦人自己点的火,以烧毁祭墓物品及墓周的某些建筑,使死者灵魂将此带去阴间享用,即所谓“燎祭”。但是,如果真的是因为丧葬制度和民间风俗习惯而焚毁掉,为什么只烧1、2号坑,而不烧3号坑呢?而且如果真的是秦人自己烧的,那么从建成到焚毁的间隔时间肯定不会太久。可是据考古发掘来看,俑坑下面地砖上普遍都有十几层的淤泥层,这种淤泥层绝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形成的。

兵马俑二是秦兵马俑可能是被项羽率领的军队焚毁的。据《史记》、《水经注》等史籍记载,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但上述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述项羽军队焚毁秦兵马俑之事,甚至连秦兵马俑的字样都没提到。因而,把烧兵马俑的罪过加在项羽的头上,也只是后人的猜测罢了。

三是兵马俑坑中的火是因为坑内的陪葬物等有机物腐败产生沼气,自燃造成的。但是,在同样的俑坑,同样的环境条件下,为什么只烧了1、2号坑,而3号坑却没有起火呢?这也没有科学根据。

陶俑制作之谜

兵马俑坑中的陶俑和陶马均是泥制灰陶,火候高、质地硬。经观察,并没有发现模制迹象,肯定是一个个地雕塑而成。陶俑、陶马身上原来都绘有鲜艳的颜色,但因俑坑被毁,加上长期埋于地下,颜色几乎全部脱落。现在从局部残留的颜色仍可窥见其种类的繁多,有绿、粉绿、朱红、粉红、紫蓝、牛黄、橘黄、纯白、灰白、赭石等。各种色调的和谐艳丽,更增添了整个军阵的威武雄壮。

这些陶人陶马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掩埋了20多个世纪,出土后,仍然保持了色泽纯、密度大、硬度高等特点,以手敲击,金声玉韵,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当代的制陶工艺大师经过10多年的努力,至今仅能仿造一些简单的陶人。其中一些制陶大师想要复制陶马,反复试验竟无一成功。秦代这种杰出的泥塑工艺和制陶工艺,使后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它的技术、配方都失传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极大的损失。

青铜剑铸造之谜

从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长86厘米。剑身上有8个棱面,极为对称均衡。19把青铜剑,误差都不到毫米。它们历经2000年,从地下出土,都无蚀无锈,光洁如新。用现代科学方法检测分析,这些青铜剑表面竟涂有一层厚约1毫微米的氧化膜,其中含铬2%。这一发现立即震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是一种刚刚在近代被人们掌握的先进工艺。据说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先后发明了这种方法,并申请了专利,而且它只有在一整套比较复杂的设备和工艺流程下才能得以实现。秦人的铸造水平之高,真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青铜剑的韧性也是异常惊人的。有一口剑,被一具150千克重的陶俑压弯了,弯曲度超过45°。当陶俑被移开的一瞬间,奇迹发生了:青铜剑反弹平直,自然还原。这精湛的铸剑技艺,令在场的所有研究人员瞠目结舌。

围绕兵马俑的谜团不胜枚举。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学的进步,考古的深入,这些谜团一定会得到解决的。详情
    官方电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