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去做好一个管理者的工作?

如题所述

我们相信人性是可塑,员工只要加以培训,他是可以改变的。

怎么培训?条件:尝试了解员工的人性,不是“X理论”里所描描绘的的那样懒惰,不负责任,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改变,没有抱负,容易受骗;也不是“Y理论”所说的那样勤奋,希望负起责任,既有野心,又有想象力,还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朝向组织目标。中国人不相信极端,我们相信员工是可塑的,管理者的责任,即在安排良好的工作环境,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把慎选而来的员工,都塑造成忠诚、肯干的优秀员工。

我们该让员工有家的感觉,关心工作,就会适时应变。

管理的过程是:关心员工的成长,为其确立目标和标准,赋予应有的责任与权力,使其有“一份子”的感觉,从心出发,用心工作。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有着各自的角色,身份不一样,立场也就不一样,但是我们彼此都需要了解和同情。

管理者的态度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组织成员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而礼就是角色期待,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角色期待好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即为合礼的表现。

孔子倡导“仁以安人”,“仁”孔子的解释是“爱人”,孔子认为社会动乱,是因为缺“爱”,管理者只要给与一定的“爱”,社会就能“复礼”,重回秩序。在今天的企业管理中,它是中国企业家的王牌必杀技,不然怎么每个老板都那么“好”呢?

管理者首先要考虑:你到底要安什么样的人?这是很重要的。

我曾访问过很多企业的老板,我说:你希望用什么样的人?希望你的员工怎么表现?他们的问答很有意思,答案是肯干的就好。但我不这样认为,如果你认为中国人真是肯干的就好,那是非常危险的。

其实一个人最要紧的是忠诚。仅有忠诚还不够,还要持久。今天忠诚,明天忠诚,后天却叛变了,那有什么用?一个人肯干不肯干,其实也不是很重要,肯干的先决条件是一定要能干。你看不能干的人,他越肯干你越怕,因为他一动事情就全乱套了。我们最怕就是不能干的人却很肯干。因此,我们要安的就是忠诚、持久、能干而又肯干的人。

国外管理制度体现的是员工必须对工作的忠诚,没有要求对人(老板)的忠诚。中国人不容许你对公司不忠诚,不容许你对顶头上司、对领导不忠诚。同样的忠诚,中国是对人的,国外是对事的。所以,我们最重要的是忠诚。忠诚不持久,就是我们最讨厌的叛变。所以忠诚一定要持久。

同时,一个人要把自己的能力,合理地表现出来。所以,中国人不太讲能干,我们讲肯干。肯干就是你会动脑筋,如何把自己的能力表现得合理。只要你很莽撞,只要你没有关注别人的存在,你一表现就会得罪很多人。

所以,我们人才的条件其实有四个,缺一不可。

这样的员工要靠我们去塑造。怎么做呢?

在古代会从他对父母的孝与不孝来琢磨。所以,在选拔干部层级的官员时,多半会去拜访他的家庭,看看他在家里面和父母相处的状况,来判定我们该信任他到什么程度。一个人对父母很孝顺,他大概是不会叛变的。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放在心里头,他怎么会把老板放在心里头呢?

这样的方式到了今天还是有很多粉丝,有些老板甚至利用孝来绑住他的员工,老板给员工的父母开福利,让父母感恩,从而影响他们的孩子。

我们要的是一个纯真的人,就是可以同甘共苦、可以共患难的人。事业发展顺利的时候大家相处得很好,万一碰到难题,他也不会马上就跑,我们喜欢这样的人。同时,一个人能干不能干,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才会长期能干。

这样的人塑造出来以后,我们就可以要求他,并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了。一开始,我们不会交代他太多工作,但是,我们会看看他有没有用心投入。我们最关心的是你有没有用心,而不是有没有努力。国外只要努力就够了,因为国外认为看得见的部分才算数,有没有用心是看不见的。中国人专门从看不见的部分去琢磨一个人,他会看你对他的诚意,而不是嘴巴讲的话。

所以培育出来的员工,如果他能够主动用心地去把事情做好,你就很放心,还操那么多心干吗?但只要他不用心,你操心都没有用。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以前因为环境变动不大,我们还可以让员工照规定办理,现在环境变化加剧,几乎每天都不一样,我们就要让员工用心工作,这样他才会适时应变。

我们一般管理者交待员工工作的方式一般是“你给我想个方案,写个计划。”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呢?他回去可能写到三更半夜,写了两三千字,但第二天当他把计划交给你的时候,你可能会很生气:“写那么多干什么?我有时间看吗?”这样对他打击太大了。他心里想:“如果你早说,我就不用写到那么晚才睡觉了。”可见我们交代事情经常没有明确,指示太空洞,没有抓到要领。我们上下之间经常为这些问题搞得很不愉快。

我在当领导时,一定会交代我的员工三件事:第一,我需要一个计划,是给董事看的,或者是给投资者看的,或是要给客户看的。因为看的人不同,当然写的计划从内容到形式也不可能一样。第二,篇幅合理就行,大概写300字就够了,最多不要超过500字。他就不会费神写一大堆,也不会因为写得少而挨骂。第三,第二天中午12点以前放在我桌子上。因为那时他不一定能找到我,不必亲自交给我,放在桌子上就可以了,因为桌子是不会跑的。这样的交代清清楚楚,就不会让员工不高兴,我也不高兴,这就是讲清楚的好处。

我们抓住要点,员工就能很好地适应你,很好地配合你。我们现在的管理者,总是交代很随便,很随意,员工搞不清楚上司到底让他做什么。他又不是神仙,怎么会猜中上司的心思?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许多管理者经常使得员工无法做事,这一点所有当领导的人都应该自己反省。许多员工本来是很好的,但到最后却不想做事情了,就是因为领导没有替他想,没有掌握管理的精神。因此,我们要员工关心工作,就要帮助他能够把心投入进去。我们应该让他好做事,而不是搞得他无法做事。因为他无法做事,最终倒霉的是我们。

我们要承认大家都是人,这一点最重要。人的人格基本上是平等的,地位可以是不平等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事情。那怎么办?《大学》中讲:“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意思是上面的人对我这样做,我很不高兴,就不要用这种态度去对我下面的人;下面的人对我这样的态度,我一肚子火,我就不要用这种态度去对我上面的人;左边的人对我这种态度,我很不高兴,我就不要用这种态度去对我右边的人。其实用四个字就讲完了:“将心比心”。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思考任何事情,不要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来思考。

“将心比心”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相当困难。因为一般人,从小都是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别人。你看小孩子有东西就抓给自己吃,不会抓给别人吃。人都是相当自我的,只照顾利害关系,只想到自己的方便,不太考虑别人。所以,我们要记住儒家最了不起的“推”,一定要学会推己及人——想完自己,再推出去想别人。

管理者要员工三个小时就把报告写出来,这是为了管理者的方便,但是我们站在员工的立场去想,三个小时内他是根本写不出来的,因为他要去找数据,还要加减计算,还要归纳分析,三个小时怎么够呢?所以,我们管理者交代员工做事情的时候,员工回去往往是一头火,他心里想:“你自己做过没有?你没有做过,当然可以认为很快就能写出来了。”他更不会安心去做事情的。领导一定会交办事情给他的员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一定要考虑到时间这个因素。你一定要考虑到他需要多长的时间,然后规定他在你要求的时间之内完成,这样大家都很合理。

一个主管做得好不好,就看你的命令能不能被顺利地执行。这不完全是员工的事情,与主管自己有相当大的关系。上司对事情很着急,但员工心里想为什么昨天不做呢?今天才着急,我能做得出来吗?上下级之间经常有这种矛盾。

如果我们互信互谅,彼此站在不同的立场,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事情当然就做得好,而且做事的过程才不会草率,员工才有时间按部就班地把事情做好。这样久而久之大家养成习惯了,这套管理才可以长期有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