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上切迹,眶上孔”的位置是什么?

如题所述

左侧:22.64±0.34mm、25.52±0.20mm、25.67±0.17mm;

右侧:23.11±0.35mm、26.43±0.19mm、25.93±0.17mm。

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方约1cm处,有眶下神经通过,按压有凹陷感。拔除上颌1~4牙时,可在此进行阻滞麻醉。

扩展资料

临床上眼眶病变可能损害眼球和视神经,还可引起付鼻窦和颅内病变。同样,各鼻窦及颅内的病变时也可波及眶内组织。

眼眶内容物有眼球、视神经、眼外肌、泪腺、脂肪、血管、神经等。

眼眶壁上有许多孔、裂、缝隙、窝,重要的有以下几处:

1.视神经孔:位于眶尖部,为视神经管之眶内开口。呈垂直椭圆形,直径约为6~6.5×4.5-~5mm。视神经管由蝶骨小翼的二根形成,长约6~8mm。视神经由此通过进入颅中窝,并有眼动脉自颅内经此管入眶。

2.眶上裂;位于视神经孔外侧,眶外壁与眶上壁分界处,与颅中窝相通。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眼静脉及交感神经纤维等由此裂通过。此处受损伤则出现眶上裂综合症。

3.眶下裂:在眶外壁与眶下壁之间,有眶下神经,三叉神经第二分支,眶下动脉及眶下静脉与翼腭静脉丛的吻合支等通过。

4.眶上切迹(或孔):在眶上缘外2/3和内1/3交界处,可触及。系眶上神经和眶上静脉通过处。

5.眶下孔:在眶下缘中部,缘下4~8mm处,有眶下神经、眶下动脉通过。

6.眼眶的窝:

眼眶外上角处有泪腺窝,容纳泪腺。

在眼眶内上角处有滑车窝,此处有滑车,供上斜肌通过。

眼眶内侧壁前方有泪囊窝,泪囊位于窝内。泪囊窝前缘为泪前嵴,后缘为泪后嵴,下方接骨性鼻泪管。为泪囊手术时重要解剖标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体表标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26

眶上孔、眶下孔及颏孔距颅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

左侧:22.64±0.34mm、25.52±0.20mm、25.67±0.17mm;

右侧:23.11±0.35mm、26.43±0.19mm、25.93±0.17mm。

眶上切迹通过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眼支以及眼交感纤维;

如果眶上切迹出现问题可影响相应神经出现相应症状,如上睑下垂,麻痹性斜视,复视,眼部麻木感等。

扩展资料:

胸部

1、锁骨上窝:锁骨上方凹陷处,在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在前斜角肌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之间有锁骨下静脉通过。临床可在此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术或在锁骨中点上方行臂丛阻滞麻醉。

2、颈静脉切迹:位于胸骨柄上方凹陷处。一般气管位于切迹正中,头臂静脉在此平面合成。其上2横指为甲状腺手术的切口区。

3、胸骨角:胸骨柄与体的连接处微向前突形成。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志。此平面还标志支气管分叉、心房上缘、上下纵膈分界和胸导管由右转向左行及相当于第4、5胸椎间的椎间盘水平。

4、剑突:胸骨体下方突出部分,下端游离。可作为肝脏测量的标志。临床上进行心包穿刺时,从左剑肋角区,斜30°~40°、向上后进针,扎入心包前下窦,抽取心包积液。在其上方2~3横指处,可行胸外心脏按压,紧急抢救病人。

5、肋间隙:左侧第5肋间隙为心尖搏动、第一心音听诊处,左侧第2肋间隙可进行第二心音听诊。对心脏骤停病人进行紧急抢救穿刺时,沿胸骨左侧第4肋间隙垂直扎进,行心内注射,多注入右心室。第8肋间隙与腋后线相交处,常用于胸腔穿刺和胸腔闭式引流。

6、肩胛下角:肩胛骨脊柱缘与腋缘的会合处。通常平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是背部计数肋或肋间隙的重要标志。两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平对第7胸椎棘突。肩胛下角下部1~2横指处,为听诊三角所在区,是开胸手术最佳入路及背部听诊呼吸音清楚的部位。

7、脊肋角:第12肋与脊柱的夹角。临床常在此行肾囊封闭。当有肾炎、肾结核、肾结石等肾病时,触压或叩击肾区,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体表标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7-23

眶上孔、眶下孔及颏孔距颅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

左侧:22.64±0.34mm、25.52±0.20mm、25.67±0.17mm;

右侧:23.11±0.35mm、26.43±0.19mm、25.93±0.17mm。

眶上切迹通过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眼支以及眼交感纤维;

如果眶上切迹出现问题可影响相应神经出现相应症状,如上睑下垂,麻痹性斜视,复视,眼部麻木感等。

扩展资料:

1、取穴方法:

取穴时应要求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攒竹穴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即是。

攒竹穴位于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正坐仰靠取穴。

2、穴位解剖:

攒竹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眼轮匝肌。有额动、静脉。分布着额神经内侧支。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支配。皮下组织内有眶上动、静脉的分支。枕额肌的额腹和眼轮匝肌的眶部肌纤维互相移行。以上诸肌均属表情肌,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动脉来自眼动脉的终支额动脉。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

布有额神经内侧支和额动、静脉。

3、攒竹穴的作用

攒竹穴意义: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其气血温度比睛明穴的要高,但比头面其它经脉穴位中的气血温度要低。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攒竹穴功效:吸热生气,攒竹穴有祛风明目,清热明目,祛风通络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体表标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7-26

左侧:22.64±0.34mm、25.52±0.20mm、25.67±0.17mm;

右侧:23.11±0.35mm、26.43±0.19mm、25.93±0.17mm。

眶上神经为眼神经的分支,由眶上切迹或孔穿出至皮下,分部于额部皮肤。眼眶以上,发迹以下皮肤它都管,当然这儿也有其它神经。眶上神经疼,就是额头疼(皮肤)眶上神经是三叉神经眼神经的分支,属于感觉神经。

眼神经发出额神经,出眶后向前行经上眼睑提肌与骨膜间分为眶上神经,额支,和滑车上神经。眶上神经经眶上切迹或眶上孔分布于前额部,支配上眼睑、前额和头皮前部,有的甚至延伸至颅顶。滑车上神经与眶上神经一起支配额部皮肤的浅表感觉。

扩展资料

眼眶为四边锥形的骨窝,其底边向前尖朝后,由额骨、蝶骨、筛骨、腭骨、泪骨、上颌骨、颧骨等7块骨组成,深约5厘米。

容积为25~28毫升。内有眼球、脂肪、肌肉、神经、血管、筋膜、泪腺等。眼眶与额窦、筛窦,上颌窦、蝶窦相邻,故副鼻窦的炎症或肿瘤可影响至眶内。眶尖有一孔二裂。尖端即为视神经孔,有视神经和眼动脉通过。

视神经孔外侧有眶上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三叉神经的眼支和眼静脉由此通过。眶外壁与眶下壁之间有眶下裂,三叉神经的第二支和眶下动脉由此通过。

中医称眼眶为眼眶或目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体表标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3

    眶上孔、眶下孔及颏孔距颅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

    左侧:22.64±0.34mm、25.52±0.20mm、25.67±0.17mm;

    右侧:23.11±0.35mm、26.43±0.19mm、25.93±0.17mm。

    左右两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眶上孔、眶下孔及颏孔左右对称,两侧眶下孔和颏孔基本位于一个矢状面内,而眶上孔位于该矢状面的内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