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建议

如题所述

01.父母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并不是正襟危坐,给孩子讲道理,才是教育,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说过:"教育全在于细节。"

孩子也并不是你教什么,他才学到什么,只要是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一切,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父母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言传身教。

02.正面管教的方法对家庭教育很有帮助。

教育是门技术活,不能死磕,父母需要学习各种方法进行实践,挑选适合自己和孩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坚持下去,如果随着孩子不断长大,有的方法不再奏效时,还要进行调整。

建议大家学习正面管教,正面管教提供了非常多的教育方法和管教工具,其中有很多都值得我们借鉴,如果能认真学习并坚持使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3.善于引导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急于惩罚孩子。

大多数父母工作很忙,生活压力大,面对孩子总是缺乏耐心,遇到孩子犯错时,很容易情绪失控,气急败坏地责骂惩罚。

我们大人都难免会出现各种错误,何况不论是思想还是动作都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呢?因此,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应该更为宽容。事实上,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思考学习,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无须赘述,大家一起加油吧!


糖果妈妈,俩宝妈妈,中学教师,陪你一起养儿育女,欢迎点赞关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在这里我不想谈怎么样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而是谈谈什么是不正当的家庭教育和带来的后果。

有这样一则新闻:

一个16岁正在上高一的男生把油油烧开,泼向自己的亲姐姐,泼完之后,为了不让姐姐洗脸,抓着头发将其按倒在地狂踢。

据当事人描述,弟弟在门外烧油时,妈妈也在,并且对妈妈说要进行行凶,作为母亲不但没有阻止,更没有提前告知女儿别开门。

这个16岁男生对自己至亲的这种伤害,表明了这个男生的内心是冷漠和恶毒的。

一个人对自己的血肉至亲能做出这样的事情,代表着他这个人是极其危险的,对社会有着很大的危害。

而造成这种恶劣事情的,恰恰是这对姐弟重男轻女、忽略教育的父母!

在这个家庭,儿子的地位肯定是超过一切的。父母的骄纵,导致了这个男孩从小就很自私,也不会对别人宽容。

而且父母对男孩的纵容,养成了男孩子睚眦必报的狭隘性格。一点小事,就会让他生起滔天怒火,扬言要弄死他姐姐。

比方说,他为什么会泼油?是因为他姐姐弄柜子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他的眉毛。在姐姐道歉之后,他仍然能要报复姐姐。

而这对姐弟的父母明知道姐弟两人你有矛盾,儿子对女儿充满了愤怒,却不想办法去化解,而是眼睁睁地看着儿子把油烧开,眼睁睁看着儿子拿油泼女儿,眼睁睁看着儿子为了阻止女儿自救,而去殴打女儿。到最后,姐弟两人的爸爸还指责女儿不念亲情去报警。

这样的家庭,这样糊涂没有是非观的父母,教出心狠手辣、人格扭曲的孩子,一点都不奇怪。

看到新闻上说,这个男孩会被放出来。

放出来后,如果父母不好好教育他,只会让这个男孩子更没有畏惧心,只会让他做出更狠、更坏的事情。

纵子如杀子,希望这对糊涂的父母能够明白这个道理。

第2个回答  2020-09-19

我们先要知道目前有哪几种家庭模式,不同的家庭模式采取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

首先、放任型。

这类型的父母不对孩子做出要求,对孩子的行为放任不管,几乎不控制孩子的任何行为。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幼稚、不成熟,自控力水平很低。

其次、专制型。

这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很高的期望,为孩子设定许多规则,要求儿童在各类问题上无条件服从。在这种环境成长的儿童往往退缩、不自信、易怨恨。

最后、权威性。

这类型的父母给孩子很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主要依靠说明、示范和其他的说理方式来指导儿童的行为。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能将自己看成有能力的人,和前两类儿童相比,更富于自我信赖和自我控制,具有内在的行为自律准则。

相信大多数家长都更愿意成为权威型父母。

那首先要懂得如何去爱你的孩子。

这个爱,是理解、是接纳、是懂的、是慈悲。

而我们很多父母往往是以爱为名,行控制之实。大到孩子的高考志愿、孩子的兴趣爱好,小到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看什么书上什么课交什么朋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旦孩子的表现不符合心意,他们就开始各种焦虑和彷徨,于是冲突升级,亲子关系岌岌可危。

我认为好的家庭教育是:

邀请而不要求、分享而不教导、关怀而不干涉、离开而不歉疚、提醒而非责备。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那我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就是真诚的圆满的能够帮助彼此的。

更多分享,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半夏手札

第3个回答  2018-01-11
近年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动手能力却很差呢?为什么孩子多才多艺,心理素质却很糟糕呢?为什么孩子在学校里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等这些现象,我们通过家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到与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成长。主要表现在:
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教育责任意识薄弱。据调查,家长认为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较好地了解教育动态的只有35%,65%的家庭认为教育责任在老师、在学校,赚钱养孩子才是家长的责任。家长总是推卸认为:要赚钱,没时间教或不是老师,不会教!更有部分父母认为:只要能挣钱,读书也没什么用,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大学生不是还找不到工作吗?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让学生产生了学习无用的情绪,容易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大大增大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家庭与学校缺乏有效的配合沟通,严重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孩子出了问题之后,家长们往往只是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教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
二、家庭教育内容单一
重知识教育,轻德育培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了能让孩子取得好成绩,考名校,不惜花大量的钱为孩子买辅导书、配电脑、请家教,送他们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等,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甚至保姆、奶奶包办代替孩子学习之外的家务劳动;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严重偏离。
三、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
1.娇宠教育型。 这种类型的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自理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要求过于满足。他们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中心位置上,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对他们缺乏管束,很容易使他们形成好吃懒做、任性放纵、缺乏独立生活自理能力等不良品质。父母对孩子的娇宠表面上看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对人生的正常体验,影响孩子生存技能和自制自理能力的培养。
2.专制教育型。这种恰好与娇宠教育型相反,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一旦孩子未达到其要求,轻则说骂,重则遭受皮肉之苦。这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只会使孩子的心理逐渐扭曲,从而无形中形成了残暴的性格。
3.放任教育型。主要表现为家长对孩子明显缺乏责任心,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及时、有效的管理和照顾。一些家长对子女教育放任自流,学习上不过问,生活上不关心,品德上不教育,对子女的成绩不表扬,对子女的缺点不批评,一味地让其自由发展,久而久之将导致子女性格上的缺陷,形成扭曲的心态,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建议
一、政府重视家庭教育,建立相应机构与课程。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变化迅速、创新层出不穷的社会,它向家庭教育提出了变革的要求与挑战,在此历史条件下,要让家庭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关键在于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体系。为此,政府必须重视家庭教育,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召集家庭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研制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制订家庭教育内容和方式,并开发出家庭教育的教材和课程。这些提高家长素质的必要条件,也是使家庭教育走上正规发展道路的保证。
二、继续普及家长学校,实行有效指导和跟踪。
目前许多镇街已开办了家长学校,在指导家长正确进行家教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普遍存在传授知识不系统,办学方式不灵活,家长参与家教培训普及面不广等局限,据了解只有50%的家长愿意参加家教课程和订阅《父母课堂》。为此请专家对家长学校的家庭教育课程应加大指导,尽可普及对家长进行"岗前"系统指导,对学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查漏补缺,并适当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家教经验,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将较全面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每一位家长,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
三、加强家校合作的联盟制度,推动实施家庭教育的积极性。
充分挖掘和利用家长的各种资源,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如:成立家委会,共同商议班级事宜;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了解班级与学生的动态;邀请家长参与学校重要活动:校运会、家长开放日、甚至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学校第二课堂兴趣班等,让教育实现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统一,让家长更加规范地教育孩子,家长就会更加明确家庭教育的责任感!更好地推动家长与学校形成合力系统化的教育,更好完成人的教育工程!
四、利用社会,建立家教咨询服务网络。
充分利用社区优势,利用研究机构、咨询机构和大众传播媒介功能,建立家庭咨询服务网络,采用多样化形式,如:组成家庭教育咨询志愿服务队,建立家庭教育咨询热线、印发家教知识小册子、举办形式各异的家庭互动实践类活动,等,为家长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提供全方位服务,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2-11
【摘要】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和及时性的特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所以,在当前家校共育的背景下,必须要提出有效可行的建议与方法,唤醒家长责任意识,提升家长教养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有效性,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 家庭意识 家校共育

在2018年9月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面向全国近20万名中小学生的大数据调查发现,不论是四年级还是八年级的学生在选择最崇拜的榜样时“父母”排在第一位,这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普遍认可,也表明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报告同时显示,超两成学生认为家长表现有待提升;参与调查的班主任中九成以上表示家校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包括“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家长参与沟通的积极性不高”以及“与家长教育理念不一致”等,导致家庭教育不但没能与学校教育互补互助,甚至变成学校教育的一个绊脚石,更谈不上实现家校共育的目标了。

那么,怎样唤醒家长的责任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一、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对孩子教育的家庭意识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要坐收成效就可以了。曾经有家长跟我说“老师,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他不听话的话你打骂都行,只要帮我们教育好就可以了。”抱有这样想法的家长并不少,他们认为孩子学习上的事情就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并没有责任对孩子进行教育。

现实中有些班主任反映对放假又爱又恨,特别是长假期,爱的是放假能让自己得到充分的休息放松,并为后面更好的工作储备精力,恨的是每次放完长假回来,一些原本在学校养成了的好习惯放假回来后又退化了,部分学生迟到打瞌睡的现象明显增加。可见,只有实现家庭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家校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孩子的性格、道德品质、三观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家长主题活动、推送家庭教育相关文章,帮助家长切实履行自己的家庭教育责任,注重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教育氛围,落实教育行动,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实现家校共育的目标。

二、协助家长搭建与孩子沟通的平台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数据显示有两成多家庭几乎没有亲子沟通,可见,亲子沟通严重不足。现实中有些家长却反映很想跟孩子沟通,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谈。曾经有个女生是班级的文娱委员,在学校表现良好,成绩优秀,严格遵守学校的规则制度,从不迟到早退。但她初中起周末放假就从不回家了,住在校外的小男朋友家里。母亲给她打电话,总是不接不听,班主任经常作为中间人传递信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难管教、不听话,甚至与家长的想法背道而驰。当有问题发生时,孩子常常采取回避甚至说谎的态度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与家长沟通,拒绝让家长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参与他们的生活,这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家庭教育失去了其作用和意义。可见,学校帮助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实现多角度沟通,让家庭教育更好的与学校教育相配合,达到共同育人的目标任重道远。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以“关爱父母”为主题的班会帮助父母在孩子心中建立正面形象;设立各种“同质家长互助成长小组”,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策略,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如微信、微博等,开拓与孩子的沟通渠道,使家庭教育发挥其该有的作用和影响。

三、降低“代沟”的影响,提升沟通的技巧

在课堂上,我曾做过学生与父母的沟通调查,发现近八成的孩子反映与家长有代沟问题,小到生活穿衣,大到学业就业。比如,在看课外书的问题上,所有的家长都赞成孩子应该多看课外书,但究竟看什么类型的课外书,家长和孩子往往出现分歧。更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的是与学业有关的知识类课外书,而很多孩子却更愿意选择轻松有趣的书籍,他们觉得平时学业已经够辛苦了,看些娱乐的书籍无可厚非,但家长却认为那是浪费时间。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家长成长的环境与孩子成长的环境肯定不一样,两代人的价值观也会不同,要使家庭教育发挥有效作用就要降低“代沟”的影响,提升沟通的技巧。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可见,有效沟通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不但能把家长的期望和关爱信号准确地传递给孩子,还能增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与孩子沟通时应学会尊重孩子,在互信的基础上使用平等的语言,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有效的方式而不是自认为对的方式进行沟通,从而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亲子活动、推送沟通文章等,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创设机会,培养家长沟通的能力,让沟通成为家庭教育顺利开展的有力助手。

四、帮助家长提升教养素质

高尔基说过:“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家长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从模仿开始,而家长就是他们最初的模仿对象。比如,家长一边玩手机打游戏,一边呵斥孩子去学习,孩子当然不愿意学习。当父亲说:“你要好好学习,要考个好大学,不要像爸爸那样没出息,知道吗?”孩子就会想,你说你没出息,但看你每天玩手机打游戏挺开心的呀,没上大学也挺好的呀,为什么非要我努力读书呢?自然就不会安心学习了。可见,家长的观念和做法,以及对学校和老师的态度等都会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起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必须要以身作则,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家长是孩子学习模仿的重要榜样,帮助家长提升教养素质的过程也是培养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过程。学校可以通过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开展“家庭教育沙龙”“家长持证上岗”等活动,结合家庭自身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传授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提升教育水平。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学校教师的专业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教师对家庭教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协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通过他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烙印”。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起积极作用,甚至影响孩子未来的整个人生。学校教育则是孩子成长的“助推剂”,孩子生活在集体中,通过与老师、同学的朝夕相处,构建了和谐的“小生态”,使孩子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还懂得了为人处世,提升了道德修养。因此,在孩子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家庭教育提上与学校教育同等的地位,激发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实现真正的家校共育目标,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