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逍遥游》的读后感

字数不低于2000

[《逍遥游》读后感——真正的智慧] 人生有四种境界,第一种是有用的境界、有才的境界。第二种是不才、无用的境界。第三种是材与不材之间最高的境界是“乘道德而浮游”。 “道”是自然万物与一切社会现象的背后所隐藏的规律性的东西,是所有事物的共同的规律。“德”是每一个个体的独特特征。共性叫道,个性叫德。“乘道德而浮游”的境界——适应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掌握万物变化的规律,达到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无待的境界,也就是逍遥的境界。 一切为人所依赖的东西都是有局限的,这些事物的局限性最终会变成我们的局限性,绝对的自由只能在无待的境界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有待——无待——待道。道就是天地之正,六气之变。于是进入了绝对自由的境界。 绝对自由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人的本身就是有,只能追求有限的自由。但是思想家的思想不是提供现实性的,而是提供可能性。人要明白,有一种境界,很大,很高,很远。 《逍遥游》中大量使用对比,想说明什么问题?境界的高低? 实际上庄子是想说 一、不同类的事物不放到一起比较,这种比较是不公正的。即使是同类的事物,不同的个体,也不应该放到一起比较他们的大小贵贱。因为“个体自足”,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谁也无权否定这种存在。承认“个体自足”就会尊重个体,尊重个性。尊重需要宽容和自由。 自由,就是有自己来决定,不受外力强迫。自由永远是人的自由,自由永远是个人的自由,国家的自由就是国家的专制。一切他人的自由是我们自己自由的前提。 孟子让我们做一个道德的人,因为人性本善。庄子告诉我们做一个自由的人,因为“个体自足”。道德和自由是人类生存的两大基石。 儒家思想一再要人们为社会做贡献,庄子一再维护个体自由。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所有个体都有存在的理由,都有存在的权利,至少是生存的权利。不能以任何借口剥夺别人的权利。西施可以存在,东施一样有存在的理由。物无贵贱,大家都是平等的。贵贱的产生源于人类自身认识的误区,是人们自私的心理造成的,总是自贵而相贱。有贵贱就会导致歧视,歧视最终导致迫害,迫害变成制度,那就是专制。 二、《逍遥游》里,庄子描绘了两组意象,一组大,一组小。鲲鹏、大椿、彭祖。学鸠、斥鶠、蝉、朝菌、蟪蛄。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庄子用一种嘲笑的口吻嘲笑了那些渺小者。小年不及大年,小智不及大智。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实际上,庄子不是在嘲笑小,而是嘲笑人们使用小。事物本身不可笑,可笑的是人使用事物的方法,人的知识、能力、经验是有限的。但是世界宇宙社会的问题是无限的,如果用有限的知识经验去自以为是地判断无限的世界,就会变成很可笑的行为。不是有限的知识经验可笑,而是用有限自以为是地判断无限可笑。每一个个体都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每一个个体都不应该自以为是,《秋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每一个个体都是自足的,所以也不应该自卑。人们不要自大,也不要自卑。 万物是平等的,所以对万物的评价也应该是平等的。齐物论就是公平地对待万物。不要以自己的观点评判别人,不同的个体有他不同的想法,有他不同的爱好。猴子就是喜欢睡在树上,人不能说猴子错了。天下没有正处,正色、正味。美国就是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自己就是真理,以自己的标准评判别人,四处指手画脚,这就是不尊重个体,对人对己都是伤害,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如今撇下一个烂摊子,还美其名曰胜利。坏人会以此排除异己,扩大就是专制,是民族的灾难,文化大革命。再扩大就是人类的灾难,法西斯。好人自以为是也害人,好心办坏事。倏、忽与混沌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能代替别人去思考,哪怕出于好心,别人有别人的情况,别人有别人的个性,别人有别人的趣味、志向。宽容一些、就尊重一些、就多一份自由。专制统治往往是强奸民意,但它有常常是假装为了别人的利益而剥夺了民众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权利。 我们从庄子的思想中看到了很宝贵的博爱、民主、平等。但仍有一些消极的东西影响着我们。那就是无论老子还是庄子,他们的哲学都是夹缝中求生存的哲学,是在盘根错节的舍湖中游刃有余的智慧。在专制的黑暗的社会里面唯一能保护自己肉体存在的方法就好似压缩主题精神与人格,换的苟且偷生的空间。这也是包括孔子在内的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所谓的生存智慧。真正的大智慧不是压缩个人,而是改造社会。不是把个体压缩得没有厚度,而是把社会的自由空间撑大。《美国读本》收入了二百多年来美国历史上一些非常重要的文献,这些文献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改造社会,给人民更多更多的精神自由、思想自由和政治自由。 古希腊对于哲学的定义叫做“爱智慧”。 希望各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大智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7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很多人喜欢老庄思想,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却觉得难以实现。几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这也一直提倡的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相比之下,老庄思想似乎更含消极成分。特别是现代社会,人们物欲横流,精神空虚,汲汲于功名,戚戚与利益。很少有人能够抵挡住这种诱惑。在这种情况下,适时读一读庄子的《逍遥游》会深受感触。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神人之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同时通过宋荣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类以自己才智汲汲于名利的人的嘲笑,表明自己观点--“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变乎荣辱之境”。
很多人不能理解,积极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何不可,这是因为我们一直接受的儒家思想中倡导入世精神。《论语〃子张》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自我修身完成,便能入仕,以自己的才智造福一方。相反,会被看成是荒废一生,碌碌无为。
但这些在庄子眼里则是汲汲于名利,求一己之浮名。而“无为”才是一种大智慧。
我觉得庄子和惠子间的辩论更能阐释这个道理。惠子先举例说,种一树,得五石之重的瓠,“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吾为其无用而捂之”。有如此大的瓠,却因其无用,将最终将

暑期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

它击碎。惠子以此来讥讽庄子的逍遥神人之说。庄子用使手不皲的药的例子来讽刺惠子不能善用其无用,嘲笑惠子一窍不通。
惠子不服,又将庄子比成橒树,大而无用。庄子反击道:“子独不见狸狌平,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以此来比喻小知之人,卑身谄媚以求功利,俟其机会如狸狌伏身以候敖。“今之者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此庄子自喻,虽然树大而无用,但你世人也不必用它,把它放任在无用之地,它也可以怡然自得,有何不可?圣人无求于世,所以不为世所伤。
也许你还会觉得庄子思想难以实践。但是,就拿做官来说,不同的人初衷也不尽相同。一部分人为了追名逐利,一部分人却是真正心忧天下,一心为民,看待功名利禄为身外之物,只求心安,这样的人算不得是祈求浮名。也就和庄子之说不相矛盾了。
我一直思考,在现在这样的社会,还能否实现“无己、无功、无名”。如果有会以什么样的姿态生存?我一直在想象他们过这一种自由自在、不问世事的生活,或生活在深山之中,或漫游于四海之内。某一日我恍然顿悟,这样的人就生活在我的身边。他们不必是游士,只要保持一颗“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之心,清楚地划定了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辨别荣辱与耻辱的界限,淡看功名利禄,心有所属,便不再沉浮。
第2个回答  2013-12-07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以“
”开始,以“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刻用。安所困苦哉!”结尾。这篇文章讲的是人生哲理,却写得十
象动人,带有浓厚的艺术特性。整篇文章构思宏伟,
,想象力丰富而奇特,读了之后,实在是有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逍遥游》中,庄子先以近乎怪诞缥缈的寓言寄托人生哲理,再辅助以事实故事来论证自己所提出的哲理思想。当读到“
,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时候,不得不让人叹服庄子想象力之丰富与奇特,鲲乃现实中不存在的生物,却在庄子的思想里存在,鲲之大,鲲之志,非学鸠之辈能理解的,反而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悉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以学鸠之辈的无
论,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小知”去歪曲地评价别人的“大知”,这不正是学鸠之辈吗?接着说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均如学鸠之辈,不能算得上是逍遥游,就是不
名的宋荣子,
而行的
,也仍然不能算是逍遥游。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学无穷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最后归结为“至人无己,
无功,圣人无名”,指出只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够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而庄子所推崇的,是不为物所缚,安于自然,自由于
,这不正是逍遥游的最高境界吗?而要做到这些,就要做到“无己”,只有成为“至人”,才能摆脱物的束缚,逍遥于
。当经不住文章的吸引,读完“尧让天下于
”中
对尧的回答“… …休归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疱人虽不知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心中才理解了庄子的“圣人无名”,
对天下而没有一丝的心动,在许由心中,代尧治理天下实为追求名利,而名利却是实体的附属物,那么自己为什么要放弃实体,而要去追求虚无的附属物呢?所以,圣人者,乃无名者也!庄子借此也讽刺了那些自以为是圣人的“假圣人”,在庄子的眼中,只有
由者方能为圣人也!而在“肩吾问
叔”中,连叔曰:“是其尘垢秕糠,将犹
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说明
不以俗物作为自己的事业,他们(
)所追求的是自由于万物之外,而不为俗物所
,并且说舜若“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说明即使舜这样功于天下之人,见此“神人”犹能成为“无功”之人。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何为逍遥游,唯有“无己”,何为“无己”?“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在庄子与
的辩论中,庄子阐述了小用不如大用,大用不如无用的道理,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无所可用,方能成为庄子心中的“至人”,也只有此时,方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此方为真正的逍遥游!春秋战国百家之文,唯
之文方能如此形象动人,构思宏伟,
,想象丰富而又不失其真,行文又如
般流畅,语言生动,于寓言中流露出人生处世的哲学道理,实乃做文章之典范! [参考书籍] 庄子 《庄子》(中国古典名著全译典藏图文本-


玉注译
配画
2004年版

读《庄子》.《逍遥游》有感
——zy紫瑛
读《庄子》.《逍遥游》有感
《庄子》是一篇奇文。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总论,
“逍遥”是指
、自由自在的意思。
“逍遥游”——独立精神的自由翱翔。

“自由自在”是庄子
的理想境界。本篇则是对这种境界的赞美。可以说追求逍遥是庄
想的一个根本方面。他认为,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能够与天地混同一体遨游在绝对的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却必须摆脱外界的束缚和干扰。

本章的主旨是说一个人应当透破功名利禄和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无所拘束的境地。


想之所以一直引起深广而持久的激动,就因为它以独特的力量穿透黑暗现实的重要屏障,告诉生活在绝望中的人们,如何可以在内心深处守护最后的不可剥夺的尊严。


,人们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中,孜孜追求着理想的人格,努力发掘着人生的意义。形成了各种奇妙的人格特点:

有狂放的有拘谨的
有耿介的有世故的
有痛苦而又超脱的
有执着而又淡泊的
有进取而又退隐的
更有视生死为游戏的。

我们生来所处条件不是我们能够选择的,命运的巨力让我们敬畏,但是我们可以从《庄子》里汲取无穷的智慧和 平静心灵的秒方。真正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安逸。
所以要“逍遥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