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人民法院系统,“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审判”的发展模式是崇文区人民法院的一张“名片”。这个独到的法院发展模式,诞生于一场特殊的讨论。
2007年初,在困惑中缓步前行的崇文区法院展开了一场关于“如何争创一流法院”的讨论。在深刻分析了法院发展的面临的新形势后,他们终于找到了支撑法院快速发展的最大优势:崇文区法院法官中党员占到了97%,支部建到了所有的庭上。于是,“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审判”的具有崇文特色的法院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以党建带队建,催生“八大样板工程”
明确了“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审判”的发展思路后,仍然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崇文区法院面前。党建工作和审判工作,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工作,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建立起“以党建促审判”的长效机制?就是这个看似简单但又深入的思考,催生了崇文区法院一项极具想象力的工作:“支部样板化建设”。由各支部分别承担重点审判工作的样板建设,将支部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审判工作发展的职能优势。
从2007年3月开始,崇文区法院正式推行“八大样板工程”,在八个审判工作核心支部分别确立了八项重点工作作为样板,以支部为承建单位集中力量建设。在明确了政治处主抓“八大样板工程”后,要求各支部书记牢固树立“守土有责、虚工实做”的理念,强化支部书记对于本样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地位。这种集约化的建设模式,在进一步整合资源的同时也营造了庭室间良性的竞争氛围。其中,刑庭支部承建“和谐司法工作样板”;民二庭支部承建“司法调解工作样板”;立案庭支部承建“司法为民工作样板”;执行庭支部承建“司法公开工作样板”;行政庭支部承建“庭长办案工作样板”;民一庭支部承建“教育培训工作样板”;民三庭支部承建“思想政治工作样板”;法警大队支部承建“规范化管理样板”。
通过“八大样板工程”,崇文区法院切实发挥了党组织在法官队伍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对审判工作的促进机制,党的建设、队伍建设和审判工作“阶梯互动”的良性格局使各项工作提档加速,审判工作实现“质”“效”双升。2008年,崇文区法院民商事案件调撤率从2006年的74.7%上升到83.7%(同期北京市法院调撤率为54.4%),一审息诉服判率更是达到了94.4%(同期北京市基层法院一审息诉服判率为87.3%),均位列全市法院第一。与此同时,崇文区法院民商事案件的平均审理周期从2008年57天下降到了2009年的50天,审判效率明显提高。以2009年的当前结案量计算,共计为人民群众缩短诉讼周期50 407天。
以队建促审判,“存案工作量”明显下降
“支部样板化建设”的工作模式在有效整合资源的同时也集中了力量,一改以往各支部各自为战、重复建设,体系不清、亮点不多的状况,其本质在于通过培养“单打冠军”实现“团体冠军”的目标。同时,这种工作模式在有效保证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一支部一样板,建设内容相对专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支部工作效率,样板一旦成熟后即全面推开,为法院各项工作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原先需要“举崇文区法院之力”,可能要花八年时间探索的八项重点工作,很有可能在两到三年的时间里全部完成。崇文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高晓陵自信地告诉记者,“‘八大样板工程’找到了优势,抓住了根本,用对了方向,提高了效率。”
胡秉义是崇文区法院民二庭的支部书记、庭长。在他们庭承建的司法调解工作样板中,他们大胆改革、创新实践,在全国法院系统率先开展了“调判分流”改革试点工作。他们将本庭室法官分为调解组和审判组,案件进入庭室后,由庭长把关,将案件分为先行调解案件和普通案件,由调解组对调解案件进行先行调解,在案件受理之初即做到了“繁简分流”,有效地提高了案件调撤率。通过他们半年的试点工作,可以说成效显著。胡庭长自豪地告诉记者,“试点半年来,该庭调撤率达到了8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5.1个百分点。”
通过崇文区法院政治处对“八大样板工程”承建庭室“存案工作量”的动态监控中,记者发现,民二庭自启动“调判分流”改革试点工作,该庭的存案工作量迅速下降至2个月以下,之后半年时间再未超过2个月,审判效率明显提高。
崇文区法院,是北京市首家引入“存案工作量”评价指标的法院。这个被用来反映审判效率的指标,还被崇文区法院用来动态监控结案进度,推动均衡结案。“存案工作量”,顾名思义,就是存案所需的工作量。是由当月未结案数与之前十二个月每月结案的平均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它反映了当月未结案件全部审结所需的工作时间。当“存案工作量”高时,说明结案效率不高,当“存案工作量”低时,则说明结案效率高,案件审结得快。如果一个庭室的“存案工作量”始终保持在平稳低位的状态,就表明该庭室每月的结案数都较为稳定,没有突击结案的情况,每月都处于高效率的结案状态,也就是实现了“均衡结案”。这个指标以工作量为单位,使不同案件类型之间,不同审判庭室之间,不同地区法院之间的工作具备了可比性,具有很现实的评价意义。同时,它又能动态监控每月的结案进度,反映结案效率,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通过论证,崇文区法院认为,2.5个月是“存案工作量”的警戒线。这条警戒线,既是人民群众心目中“高效司法”的及格线,也是法官依法履职的高压线。当“存案工作量”超过2.5个月这条警戒线时,则结案效率处于较为低下的水平,未结案件在正常的审判节奏之下将难以完成,需要突击结案,势必影响司法质量和司法效率。
“思想政治工作样板”承建支部民三庭着重探索均衡结案工作。他们通过引入“存案工作量”开展“存案调控法”,2009年“月存案工作量”平均值仅为1.7个月,每月未结案件数量在150件上下平稳波动。该庭2009年11月的“存案工作量”仅为1.32个月,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82个月,下降幅度达38.3%。与此同时,该庭审判效率也大幅提升。该庭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从2006年的63天,下降到2009年42天,下降幅度达到33.3%。案件缩短办案周期21天,审判效率大为提高。按照该庭2006年至2009年的结案量计算,三年来共计为人民群众缩短诉讼周期171 822天。如果将这个数字折合成案件量,相当于该庭两年的工作量。
法院工作前移,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好法院
崇文区法院在八大样板工程建设过程中,引入工程学机理,按照“严谨的顶层设计”、“严肃的工程投入”、“严密的过程实施”和“严格的质量验收”,务求工程取得实效。与此同时,每个样板都设计了独立的价值理念和运作模式,从思路到措施,从体例到步骤,从阶段到过程,从动机到效果,给人以想干什么,想怎么干,想干出怎样成效的明示。尤其是作为“八大样板工程”指导思想的“法院工作前移”理念,一经提出,就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82岁的崔守琳老人,近日成为向崇文区法院提起诉讼年龄最大的当事人。不过,老人却一趟法院也没跑,从立案到审判,都是法院派法官上门进行的。“电话预约、上门立案”缩短了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空间距离,也拉近了群众与司法体系之间的心灵距离。这就是崇文区法院“八大样板工程”中立案庭打造的“司法为民工作样板”。崇文区法院也是北京市首家开展“电话预约、上门立案”举措的法院。
“这样的法院,代表党;这样的法官,百姓欢迎!”崔守琳老人这句肺腑之言,是记者此次对“八大样板工程”采访过程中感受最深的。
立案庭的“电话预约、上门立案”举措是崇文区法院在“八大样板工程”建设中坚持“法院工作前移”指导思想的生动体现。在这个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各样板承建支部都纷纷推出了许多便民惠民的创新举措,创造出利民爱民的社会效益。
崇文区法院执行庭在“司法公开工作样板”建设中,在全市率先推出了“紧急执行无假日”制度,将法官手机号码向社会公开,凡有紧急执行线索的,法官将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执行。在向社会公开承诺后,该庭法官平均每周都有紧急执行,但他们并没有怨言。因为,他们看到通过他们的努力,当事人对法院工作越来越理解,信访投诉现象逐年下降,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崇文区法院纪检检查部门接待的群众来信来访总数从2007年的80件次下降到2009年的44件次,下降了45%。与此同时,崇文区法院涉案信访率也从2007年的1.7%下降到2009年的1.4%。
实践证明,“八大样板工程”有效地激活了基层党建和审判工作的创新动力,有序地实现了党的建设和审判工作的“无缝衔接”。一个“以点带面、由点及面”,从“点上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的“支部样板化建设”的崇文经验初现雏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