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对学生进行哪些评价

如题所述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评价最基本的评价,也是最关键的评价。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毫无疑问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但是,“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是在于教师。”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学习为本。因为不论多么丰富的学习活动也不过是一种教育手段而已,它的最终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手段只能为目的服务而不是相反;当手段不能为目的服务、甚致影响目的的实现是,我们宁可放弃手段。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具体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而不是简单的将学习强加于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常犯的错误是:一厢情愿的认为凡是学习对学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只要完成学习任务就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往往把学习本身看成是课堂教学的价值和目的所在,不管学生感不感兴趣,愿不愿参与和接受一味的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一环接一环地进行。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和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呢?新课程要求:其一,要最大限度的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发展迟缓、学业成绩不良、被孤立和拒绝的、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甚至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体罚、不训斥、不冷落、不羞辱、不嘲笑,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愉悦感。其二,要尽可能的赏识每一位学生。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欣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称赞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鼓励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那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其三,要有区别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每一个主体都有一套价值坐标体系,不同主体之间在价值体系上不能彼此重合或代替。”因此就同一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策略,而不能一把尺子、一个模子、“一视同仁”。当然,从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状况来看,这种“一对一”的因材施起来可能难度很大,但是用为一个富有良知的教师,应该具有这种强烈的意识并努力付诸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一、实践

(一)课堂教学中表现性评价

1、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

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气质、意志、品德等非智力因素所形成的学习态度,比学生智力水平和知识本身要重要的多。因为,“从归因论角度分析,‘态度’属于决定学习效果的各要素中最不稳定的一个要素。如果说我们无法改变学生的智力遗传特性,或者很难改变一个人的认知风格,那么,我们却比较容易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使他对一件事的态度从消极变为积极。因此,从教育的角度,学习态度是教育者应该格外重视的一种心理成份”。基于这种思想,我在课堂上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上,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掌握知识。第一,不断激励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探求知识的过程是快乐的也是痛苦的,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是先痛苦而后快乐。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并勇于克服困难,对保证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幸福、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第二,支持和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教材或权威。因为写在教材上的东西或权威人士说过的话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即使是正确的如果盲目地去膜拜,也可能会禁锢思想、扼杀创新精神。第三,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这看起来好像有点过分,其实任何一种优秀品质都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往往要伴随人们一生的磨练。小的时候缺少底蕴,长大后将会付出更多的代价。

2、重视学生对问题的思路评价

研究和解决问题不能没有答案,这个问题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常常过分的注重答案本身而忽略了答案的来源及其产生的过程。同样是一个正确的答案,它产生的机制可能大相径庭,或者是从书上背来的,或者是独立思考获得的,或者是集体讨论产生的……而我们在评判的时候,往往不管答案是从何而来,只要是正确的就给予肯定、褒奖,凡是错误的就给与否定、批评,完全以答案论成败。由此可以说,根据问题寻求统一答案是我们现行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我们的教育缺少个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蔡元培先生的批评的那样:“是教育预定一目的,而强受教育者以就之;故不问其性质之动静,资禀之锐钝,而教之只有一法,能者奖之,不能者罚之,如吾人之处置无机然,石之凸者平之,铁之脆者锻之;如花匠编松柏为鹤鹿焉;如技者教狗马以舞蹈焉;如凶汉之割折幼童,而使为奇形怪状焉;追想及之,令人不寒而栗。”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对统一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只要思维正确就容易获答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更值得我们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科学思维而不是具体答案。其实有许多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路,答案正确与否是无关紧要的。

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新教材做了一些大胆的改革尝试,譬如只出题目不做答案,或者干脆连题目也不出,只提出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具体学习内容和活动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生成,目的就是为了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的学提供一个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空间。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及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勤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二是悉心聆听学生的陈述,不轻易、不直接否定学生的意见;三是善于捕捉契机,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的思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重视学生交流合作的评价

“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不是由外部灌输进来的,也不是由学生内部自发生成的,而是在主体之间的活动——交往中逐渐形成的。教师无法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身心,他所能做的只是与学生建构起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文本,至于学生是否接受,这就需要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主选择。”但是,学生的这种主动参与和自主选择并不等于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活动,因为“教师要保证自己所创设地文本被学生了解,就必须认识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和身心特点。学生在教学交往中并不只是在教师指导下认识教材,掌握人类历史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为了使这种交往顺利进行,他必须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对教师人格的审观和考察。”也就是说,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彻穿着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交往与合作,不可能是任何一方的单独行动。

因此在课堂中我不失时机的把表现好的,合作交流成功的案例进行点评,推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这一活动,使班级的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合作交流的和谐团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重视生成问题的评价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开启教育教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没有求知欲、没有思考,也就没有学习。问题之于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何对待问题却往往成了大问题。教育部师范副司长袁振国教授撰文说:“中国的教师通过问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把教师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得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我们经常听到教师下课前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当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教师就放心了。有的老师不仅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要抽问学生,当得到的答案都是正确的,也就是都符合标准答案时,老师才会感到学生确实没有问题了,才会露出满意的微笑。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我们把这种教育称为‘去问教育’。”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人士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学生什么都知道了,任何问题都没有了,那还要教育干什么?!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心的,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教师应该十分珍惜和保护学生的这种天性,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然后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他们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表现在教育结果上;我们的学生善于回答问题,考试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他们的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考试成绩往往不如我们,但动手能力强,有创造力。

无数事实证明,善于解决难题固然需要渊博的知识、超凡的能力,但是能从无问题处不断的发现、提出新的问题,则更加需要深邃的思想和创造的智慧。所以,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考虑,我们不但要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同时更要强调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看成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此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第一,鼓励和欣赏学生提出问题,使他们敢于求异、求新。第二,欣然面对学生的“发难”,小心呵护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第三,虚心向学生学习,不害怕被学生问倒;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这不是我的耻辱而是我的荣耀——我们梦寐以求的不就是希望我们的学生终有一天会超越自我、超越教师、超越前人吗?!

(二)终结性评价

1、考试评价:

(1)在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即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考试例题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

(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考试的方式应灵活多样,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如辨论、课题研究、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一种方式。同时试行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同一考试也多样化呈现,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考试还分类,分项进行,加强综合评价。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加强分析指导,重视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而不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

2、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成长记录袋)

在教学与评价活动的并行实施中,和学生创造相互信任的氛围。在每一堂课或每一学习单元结束后,由学生自己选择能够体现自己付出努力的,取得进步和成果的学科学习过程资料,加注日期和顺序号,连同家长信,反思或总结一起,放入《成长记录袋》中,我也把平时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特别有创造性的资料及时的存放到学生本人的《成长记录袋》中。

在关注学生能力增长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近、小、实”的学习目标,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实践,形成教学和评价活动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学生个人档案的建立过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从感到有负担和压力,到经历了学习失败和成功的体验后,会将学习系统内化,从而更加自然主动的学习,学生从开始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包括了以下内容,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的结论;他人评价的结果。

3、自我评价

发展性评价中要重视学生同伴之间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论语上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反思的警句,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用三种方式来自我评价。

(1)参照过去对现在的自我进行反思和评价。课堂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对照自己过去是怎样的,昨天是怎样的,今天怎么了?进行对比,在这个对比中,学生会发现自己今天是否进步了,自己是否比昨天做的要好等此类简单的判断来时时的提醒自己。

(2)根据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课堂中与某些学生做的好,受到老师表扬评价,或得到同学称赞时,及时诱导学生来评价自己,促使自己更加积极努力的学习。

(3)通过和同伴的比较来评价自己。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和同伴比较“他怎样,我怎么样?”“他那些方面比我好,那些方面还我好?”等。让学生通过比找差距,通过比找出参照什么样的同伴,对自己的发展更有利,促进自己更好更大的进步。

二、思考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样一种观念:“教育过程是一种体验”,但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去创设这种氛围和意境呢?有专家认为,教师必须“以生气唤醒生气,以激情感动激情,以理想鼓舞理想,以生命点燃生命”,以自身鲜明的教学个性去感染和激励学生的学习个性。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如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关注越来越多了,但是对教师如何形成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的研究却相对薄弱。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就很难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呢?必须打破那种片面的、单一的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种新的评价体系的特点是;一是评价对象层次化。因为每位教师都有一些不同于别人的具体情况,发展也往往不平衡,所以必须区别对待,在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他们工作业绩的时候,同时关注他们的专业成长和自身的需要,激励他们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高。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因为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新课程、新教材其机动性、灵活性更强,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任何一堂成功的教学,肯定与教师本人丰富的个性化特征以及形态各异的教学风格密切联系在一起,为了防止单一主体评价造成偏差所以必须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并且特别推崇教师的“自评”。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对教师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又培养了教师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激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三是评价手段多样化。因为伴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的拓展。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也将越来越丰富起来,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的行为表现,更要“以学论教”,更多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感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四是评价过程动态化。因为课堂是生命活动场所,灵感和机智随时都会发生,赋于教师随机应变的创造权利和机会,它可能就会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大放光彩。因此,评价本身也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充溢着对创新精神的期待与欣赏。但这些是评价要求在我们现在的教学现状,教学条件下,在我们教师现有的思想意识、教育教学观念支配下,要实现还须我们不断努力探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