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毛鱼和黑鲷的区别?

如题所述

黑毛鱼和黑鲷所属类别,所在区域,生长习性不同。

黑毛鱼属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周围,温暖季以肉食为主,冬季改食青苔海藻。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见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

黑鲷是鲷科、黑鲷属鱼类。体高而侧扁,体呈椭圆形,背缘隆起,腹缘圆钝。头中大,前端尖。口端位;上下颌约等长。黑鲷为浅海底层鱼类,喜栖息在沙泥底或多岩礁海区,一般在5-50米水深的沿岸带移动,不作远距离洄游。杂食性,极贪食。


鱼类饮食的一般规律:

1、子夜凌晨[约00:00~04:00]鱼类好象跟人们一样的在休息,基本上不行动,乖乖的待着。

2、黎明时分[约04:00~05:00]鱼有一小阵急食,但是时间很短,鱼类为夜钓类:海鳝、黄姑
、加吉等。

3、太阳初升[约06:00~10:00]鱼类喜欢觅食,属鱼类早餐时间,多数鱼类均有进食。 

4、中午时间[约10:00~14:00]鱼类的午休,这个时间段,很少有鱼类急食的。

5、午后小食[约14:00~15:00]鱼类有一小阵急食,时间很短。

6、傍晚抢食[约16:00~19:00]鱼类喜欢觅食,属鱼类晚餐时间。

7、午夜前夕[约21:00~22:00]鱼类有一小阵急食,时间很短。

8、浪花翻滚鱼喜食,风平浪静鱼休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11

    如题      百度百科中有些图片是错误的     ,     斑鱾(黑毛)颊部无鳞    区别于  黑棘鲷(黑鲷) 体侧有明显纵纹     学名   

    鱾科      Girellidae        鱾(jǐ)属      Girella      鱼类   

    下图为     斑鱾     Girella punctata ,俗称  黑毛鱼、黑瓜子鱲、小鳞黑鱾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头背平直。头短,吻钝,唇较薄。眼中大或小。口小,口裂近水平。上颌骨大部为眶前骨所覆盖。颌齿前端呈门齿状,能活动,齿端呈3尖头;两侧齿细小,2列,呈圆锥状;锄骨、腭骨和舌上皆无齿。体被中大栉鳞,不易脱落;体侧鳞片基部具小黑斑;吻部无鳞,主鳃盖上方仅1/2覆盖细鳞,背鳍、臀鳍具鳞鞘;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尾鳍末端凹入,上下叶略尖;体一致为灰褐色至暗褐色;主鳃盖后缘不具黑边;胸鳍基部有暗褐色斑,除此外全身无任何色斑。体长可达50厘米。

    区别于    

    鲷科     Sparidae      棘鲷属      Acanthopagrus      鱼类    

    下图为      黑棘鲷     Acanthopagrus schlegelii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而高。体背面极狭窄,形成 棱状线。头中大,背缘浅弧形倾斜隆起至背 鳍起点,前部圆锥形,吻端钝尖。口中大,前下位,稍斜裂。两颌等长。上下颌前端各有 犬齿6枚,上下颌两侧各有3行臼齿。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宽而隆起,宽为眼径的 2倍多。前鳃盖骨边缘平滑,鳃盖骨后缘有1 扁平钝棘。鳃孔中大。尾柄较粗,背鳍1个,始于胸鳍起点背上,基底长,棘可收于背沟中,第4棘最长。胸鳍尖 长,侧下位,第6鳍条最长,向下渐短,最长鳍条可伸达肛门后至臀鳍起点。腹鳍较小,始于胸鳍末基下方,有1棘。臀鳍基底短,与背鳍鳍条部近相对,前缘有3棘,第2棘粗壮而长。尾鳍叉形。体被较大弱栉鳞。 有侧线。体青灰色间有黄色,有若干条褐色 横纹,腹部色较淡。侧线起处有1黑斑。背鳍基底黄色,边缘暗灰色。胸鳍黄色。腹鳍、 臀鳍暗黑色。尾鳍黄色,边缘黑色。体侧有6~8条深色纵条纹,背鳍暗灰色,尾鳍浅黄色,后缘黑色,其余各鳍 均灰白色,臀鳍间有黑色。体长一般为12~30厘米。

    生活于10~50公尺水域,常在河口区的蚵棚、红树林或堤防区的消波块附近活动,属广盐性鱼类。杂食性,以藻类及小型底栖动物为主。摄食贝类,甲壳类,小鱼,藻类,有机碎屑。冬季繁殖,集结至河川出海口处产卵,春季时幼鱼开始出现於河口,并能溯河至淡水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18

第3个回答  2020-12-03
百度百科就是一群网络乞丐,屁都不懂码字赚钱的可怜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