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关于 劳动三要素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的论述是在高中政治教材哪一册,哪一章?

十分感谢!

当前,无论是经济研究还是经济建设,都带有一种明显的倾
向,即过分注重生产力而忽视生产关系研究和建设。这种倾向应
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生产力,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十分重
要,因此把它作为标准提出来加以强调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但是
,我们应该弄清楚,至少理论界应首先弄清楚,生产力是判断什
么的标准。我的观点是,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实现程度的一种标志
,是判断生产关系先进与否的标准。我们切不能就标准而标准,
就生产力而生产力。经济研究还是经济建设,都应该针对生产关
系。不讲生产关系,就谈不上经济研究;不讲生产关系,就谈不
上经济建设。本文的目的,在于澄清以往人们对生产力、生产关
系概念的模糊认识,以期经济研究者及经济决策者们对生产关系
的重视,重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研究和建设。

一、现有生产力概念的内在矛盾

迄今为止,在所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有关生产
力概念的内涵定义和外延界定都是自相矛盾的。关于“生产力”
这一概念,从内涵上都是这样定义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征服自
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或力量;从外延上又都
是这样界定的: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即生
产力指的是实体三要素,又叫“生产力三要素”。生产力既是能
力、力量,又是实体、三要素,出尔反尔,显然,这既不符合辩
证逻辑,更违背了一般逻辑规律:“同一律”和“不矛盾律”。
逻辑规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判断必
须是同一的、确定的(“同一律”);两个相互矛盾、互相反对
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个假(“不矛盾律”)。当前教科书中
关于生产力概念的定义和界定,既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也违反
了不矛盾律的要求,导致生产力概念自身不具有同一性、确定性
,而且自相矛盾。这是现有生产力概念的一个致命的缺点。正是
因为这一致命的缺点,使我们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在有关生产力的
思考和研究中,都不知不觉地偷换了概念,把本来是生产三要素
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误解为生产力三要素,把生产力
概念偷换成生产三要素,混淆了能力与实体;也使我们的经济实
践工作者们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混淆了生产力概
念,误认为发展生产力就是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解放生产力就
是无限度地开发、利用资源,把生产三要素与生产力混为一谈。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如果暂且撇开这种内涵定义的准确性、完备性不谈,那么,作为
能力范畴的生产力,不管视其为系统还是视其为类,它的构成要
素或划分项都应该是能力要素或能力项。同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应该是同一的。这是起码的逻辑要求。因此,有一点是可以肯定
的,这就是,传统的生产力三要素观念是不合逻辑的,即劳动者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根本不属于生产力范畴。

二、生产要素 生产关系 生产力

怎样界定生产力呢?换言之,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呢?
这要从生产的实现条件、生产的主体问题、及生产活动的内容谈
起。

首先,生产的实现要有生产的条件,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劳
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这三者的结合是生产活动得以进行
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要生产必须得有生产
三要素,但有了生产三要素并非一定能够进行生产。“如果不以
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
产,为了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马克思语)
(1)。生产三要素是生产关系赖依存在或产生的物质基础,生产
三要素只有通过在自身基础上建立起的生产关系才能发挥应有的
生产作用。只要在生产三要素基础上建立起了一定的生产关系,
就能进行生产,也只有在生产三要素基础上建立起一定的生产关
系,才能进行生产。在生产三要素基础上建立起一定的生产关系
,是生产得以实现的充要或唯一条件。联系到当前实际,我们的
有些国有(集体)企业之所以生产不能顺利进行,经济难以实现
,根本原因不在于生产三要素欠缺或过剩,而在于没有建立起适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关系。产权关系不明,交换关系不畅
,是制约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生产的主体,不是劳动者,也不是生产三要素的结合体,更
不是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而是社会,是建立了一
定生产关系的人们构成的社会机体,是“一个以人为肢体的生产
机构”(马克思语)(2)。生产不同于劳动,劳动的主体是劳动
者,是具有一定协调关系的各肢体构成的人体。劳动是人的肢体
分工协作的过程,生产是社会中的人分工合作的过程。没有人的
分工合作,就不会有社会的生产活动。一个劳动者的劳动,是否
是生产的,这要看他的劳动所创造的是否大于他所消费的,即是
否有剩余,是否有积累。如果一个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等
于或者小于他自身的消费,即没有做出任何社会贡献,这种劳动
就不是生产的;如果一个人的劳动有部分劳动(或劳动产品)转
化为别人的劳动条件,即转化为社会积累(资本),这个人的劳
动就是生产的。也就是说,一个劳动者只有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
,他的劳动才是生产的,才谈得上生产。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人类社会生产的历史活动有三方
面内容: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活动和
生产人口的生产活动(即“增值”)(3)。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
的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是人类社会生产的物质手段,人口是人
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主体构成。这三方面的生产活动构成统一
的社会生产历史活动,三方面生产活动缺任何一方面,都构不成
人类社会生产历史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三方面生产活动
是人类社会生产历史活动的三个因素,而不是三个阶段。社会生
产历史活动的实现,生产的历史,是人类在这三个方面生产活动
中分工合作的过程。无论是生活资料生产,还是生产资料生产,
还是人口生产,任何一方面的生产活动都必须具备劳动资料、劳
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要素,而且都必须在生产三要素基础上建立起
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为了生产借助于生产三要素建立起的
一种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交换(
分配)关系和家庭关系。任何一方面的生产活动的实现,都离不
开这三种生产关系的建立。社会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历史活动得
以实现的内在因素。比如一个企业,为了实现生产,首先,要确
立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事实上,没有某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的确立,就不会有生产资料,因为生产资料本身是一种社会积累
,是一种投资,没有某种所有制关系,就不会有积累,没有积累
也就不会有投资;其次,要确立企业外部交换关系和内部分配关
系,因为既使有了前期积累、前期投资,确定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关系,如果不建立起当期的交换分配关系,企业的再生产也不能
实现。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或部类,只有建构在一
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之中才能进行生产。

生产从来都是社会的生产。生产力从来都是社会的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即社会生产的实现程度,是建立了一定生产关系的
人类社会所具有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生活资料、生产资
料及增殖人口的能力。社会生产力包括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生
产生产资料的能力和生产后备劳动者(增殖人口)的能力。这三
种生产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统一的社会生
产力。社会生产力水平正是这三种生产能力的综合表现,它反映
了社会生产的实现程度。这就是生产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三
种生产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生产力三要素。

三、生产力:判断生产关系先进与否的唯一标准

生产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社会生产历史活
动决定社会其他历史活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根本内容。

人类的历史最基本的是生产活动史。生产的实现,生产的发
展,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进步。社会生产关系的进步不仅决定
了社会生产的实现和发展,决定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且
也决定了社会的进步。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
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一步演变都首先表现为生产关
系的进步,都是由社会生产关系的进步决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
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实现和发展,决定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
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在:劳动资料越来越先进,劳
动对象起来越丰富,生活资料越来越充足,也因此,人口越来越
多,人口素质也越来越高。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之所以极其低下
,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简单、落后的必然结果。生产资料共同所
有、共同使用、共同劳动,生活资料平均分配,正是生产关系的
这种原始性、简单性决定了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生产不能实现
,具体表现为:生产资料(工具)简陋,生活资料匮乏,人口增
殖缓慢。相比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
产关系有了极大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步决定了资本主
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资料的先进性如工业大机器的出现、
生活资料的丰富性如生产过剩的产生、人口素质的提高如科学文
化的发展,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积累的结果,这充分表达了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实现程度。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实现程度,生产资料的先进程度、生活
资料的丰富程度及人口素质水平,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状
况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如果生产关系落后简单,社会主义生
产就不能充分实现,就不会有先进的生产资料和丰富的生活资料
。如果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落后或不合理,就不会有好的积累机
制,所有制是一种积累机制,积累机制落后,也就谈不上生产资
料的先进性;如果交换关系不健全、分配关系不合理,即使有了
先进的生产资料,社会再生产也难以实现,也就不会有丰富的生
活资料。先进的生产资料,是前期积累的结果,是前期生产力的
表现,但不代表当期社会生产力。。多么先进的生产资料,如果
使其处在原始、落后的另外的社会生产关系中,是不会有先进的
生产力表现的。改革前,我国社会主义实行“一大二公”的生产
资料公有制关系,分配关系实行绝对平均主义,交换关系采取虚
无主义,正是这种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导致社会主义生产不
能充分实现,人民不能温饱,更不用说有剩余,当时社会主义生
产力水平是可想而知的。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完善和健全,从而社会主义生
产才比较充分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才不断得以发展。

实质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加市场经济。社会
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关系为主要特征;市场经济以发达的交换
关系为主要特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建构社会主
义生产关系体系。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
生产要素作为物质基础,建筑坚强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体系,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关系、发达的交换关系和健康的
家庭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关系选择,以及市场经济这
种发达的交换关系的选择,都是正确的,这种选择有利于发展社
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因此是符合生产力标准的。目前,我们面临
着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改革要着眼于生产的实现,实现生产就得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通过存量资产的产权界定确
立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完善生产经营组
织形式,建立起稳定的、有信用的市场交换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62页。

(2)《资本论》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
34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33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24
人教版新课标的话是高中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在第四课第一框第三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和第十一课第一框第二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都有出现
第2个回答  2010-03-13
人教版 1.文化生活必修3

第一章 文化与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 第10页

2.哲学生活必修四(主要论述)!!!!!!!

第一章(介绍劳动)和第四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独立

性,先进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落后的则阻碍 生产关系随生产力变化而

变化)

生产力 包括劳动者 劳动对象 和劳动资料

生产关系 包括分配方式,所有制,人与人关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