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时期,道光皇帝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惩处林则徐?

如题所述

1839年"虎门销烟"的正义行动,被英国侵略者利用了,他们以此为借口,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

气焰嚣张的英军封锁广州、占领浙江定海,而后又北上天津大沽口。面对英军压境,道光帝几乎无力应对,他慌乱之中找替罪羊出气,林则徐、邓廷桢就遭了殃。

1840年9月底、10月初,道光帝先后两道谕旨,将林则徐(此时任两广总督)、邓廷桢(任闽浙总督)革职查办,严责二人"办理终无实济,转致别生事端,误国病民,莫此为甚"。

道光

当他痛骂林则徐、邓廷桢"误国病民"时,他完全忘了,"虎门销烟"正是在他的领导下进行的,而且他对结果非常满意。

道光帝之所以前后矛盾,就在于他希望通过惩罚两位大臣安抚英军,阻挡侵略者的脚步。他认为,英军北犯,是因禁烟给英国人造成了"冤抑",处理了林则徐邓廷桢,就能息事宁人。他在回复英方照会时说:"上年钦差大臣未能仰体大皇帝之意,以至办理不善,现已恩准查办,定当重治其罪,冤抑无难立伸。"道光帝的反应,说明他对敌人的来意完全不了解。

英国对中国的垂涎由来已久,"虎门销烟"之后,制定了一整套战争方案,其目的包括:让中国赔偿鸦片烟价和军费;割占一处或数处中国沿海岛屿;允许英商在中国东海岸主要城镇贸易、定居,并允许英国设驻领事;攫取片面最惠国待遇等。道光帝没有任何的情报渠道,他无法获知英国侵略者贪婪的欲望和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他的应对之策,都出自他的一厢情愿。

一年以后,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期间,浙江定海被英军攻陷的时候,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书,林则徐的意思是,英国士兵都打着绑腿,军服较为紧身,在肉搏作战中非常不灵活,将其诱上岸后,发挥肉搏优势就能轻易将其击倒打死。即英军因为长期使用火器,故缺乏肉搏训练,又因为穿厚重军服,手脚不灵活。所以主张诱其上岸,以清军擅长的肉搏战以长击短。

关于英国人的作战计划,林则徐并不知情。但他禁烟之时为应对敌人随时可能发起的武装挑衅,还是做了一定防御的。英国军舰到达广州的时候,发现这里已经做了战备。既有政府的训令,又看到了林则徐早已做了防备,英军自认不敢轻易冒进。

林则徐

1841年8月起,经过一年更大规模的战事,道光帝终于明确了对外策略;投降。战事进行中的1842年3月,清军在浙江溃败,道光帝居然再次颁发谕旨,催促押解林则徐前往伊犁效力赎罪。

1842年8月29日,清廷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暂时满足了英国的贪欲。

整个鸦片战争过程中以及其后,道光帝除了诿过于大臣之外,他没有任何反思。

他到死都没有花心思去弄明白,清军为何被打得丢盔卸甲,英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清朝身处的是个什么样的世界。道光帝虚骄的心理,以及琦善等人对林则徐的欺骗、诬陷,导致了道光帝的错误判断。也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判断,才造成了大清国在战争中一直处于不利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