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在古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1、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物)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有人说:“六国交互灭亡,都是由于贿赂秦国吗?”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有的跑了一百步之后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之后停下来。

2、也许,或许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吴越一带的人说起的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或许能够看见。

3、有时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有时遇到他发怒斥责,我的神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复他。

4、如果,假如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 三峡》)

——如果遇到皇帝有紧急命令宣召,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江陵。

扩展资料:

逻辑运算——或

逻辑运算符包含逻辑与、或、异或、非等逻辑运算符。

如果一个操作数或多个操作数为 true,则逻辑或运算符返回布尔值 true;只有全部操作数为false,结果才是 false。

逻辑或满足以下性质

结合律:A||(B||C)≡ (A||B)||C

交换律:A||B ≡ B||A

分配律:A||(B∧C) ≡ ((A||B)∧(A||C))

A∧(B||C) ≡ ((A∧B)||(A∧C))

A||(B≡C) ≡ ((A||B)≡(A||C))

幂等律:A||A ≡ A

单调性:(A→B)→((C||A)→(C||B))

(A→B)→((A||C)→(B||C))

保真性:所有变量的真值皆为“真”的命题在逻辑或运算后的结果为真。

保假性:所有变量的真值皆为“假”的命题在逻辑或运算后的结果为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31
(1)
用作虚词 [or] (1)∶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连词。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或乃(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变换叙述内容)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如:有病或无病,他不都应该在这里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内 (4)∶两个词或两个短语同义、等义或替换的性质
或尽粟一石。――唐·韩愈《杂说》
君实或见恕。――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或异二者之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跌下悬崖或峭壁
(3)
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 [if]。如:或若(假使,倘或)

huò
(1)
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 [perphaps]。如:或是(或许;也许是);或恐(也许;可能);你仔细找一找,或能找到
(2)
间或,有时 [occasionally;sometimes]
或长烟一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至相殴。――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或时(有时)

huò
(1)
通“惑”。迷惑 [puzzle]
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墨子·备蛾传》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擅创为令,迷或其君。――《管子·回称》
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盐铁论·错币》
贫贱吾恐其或失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别从东道,或失道。――《汉书·霍去病传》
惟恐或后。――清·周容《芋老人传》
(2)
又如:或或(迷惑。或,通惑);或乱(昏乱;惑乱);或疑(怀疑,疑惑;有人怀疑)

huò
语气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莫或兴之。――清·黄宗羲《原君》
莫或除之。
或许
huòxǔ
(1)
[perhaps]∶可能但不肯定;也许
他或许没有赶上火车
(2)
[maybe]∶不一定
他或许能来
或曰
huòyuē
[someone says] 有人说。这是设问。或,不定代词,不是连词里的“或”
或则
huòzé
[or] 或许(表选择)
明天我或则去图书城,或则去图书馆
或者
huòzhě
[maybe;perhaps] 也许
或者其于道不远矣。――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或者曰。――清·洪亮吉《治平篇》
你赶快走,或者还能赶上末班车
或者
huòzhě
(1)
[or]∶在可供选择的东西、状况或过程中的挑选
决定学医或者学法律
(2)
[either…or…]∶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从两种以上的事物中选择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同时存在
这个任务可以交给小李或者小张

huò ㄏㄨㄛˋ
(1)
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许。~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然。~则。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缓。不可~忽。不可~缺。
多半是“有时”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