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五号的相关资料

kuai

神舟”载人飞船全长8.86米,最大处直径2.8米,总重量达到7790公斤。从构型上来说,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以及一个附加段组成。采用的是典型的“三舱一段”式结构。整个飞船按照功能还能分为13个不同的分系统。这13个分系统都是用它的功能来命名的,它们是:有效载荷、结构与机构、热控制、指导导航与控制、推进、电源、数据管理、测控与通信、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乘员、回收与着陆、仪表与照明和应急救生分系统。这些系统分别布置在这“三舱一段”式结构的神州飞船中,相互分工合作,完成一次太空遨游。下面分别介绍各个舱段的情况:

一、轨道舱(长2.8米,直径2.2米)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的外形为圆柱形的。为了使轨道舱在独自飞行的阶段可以获得电力,轨道舱的两侧安装了太阳电池翼,每块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面积为2.0×3.4米,轨道舱自由飞行时,可以由它提供0.5千瓦以上的电力。轨道舱尾部有4组小的推进发动机,每组4个,为飞船提供辅助推力和轨道舱分离后继续保持轨道运动的能力;轨道舱一侧靠近返回舱部分有一个圆形的舱门,为航天员进出轨道舱提供了通道,不过,该舱门的最到直径仅65厘米,只有身体灵巧、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出自由。舱门的上面有轨道舱的观察窗。
轨道舱是飞船进入轨道后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场所。舱内除备有食物、饮水和大小便收集器等生活装置外,还有空间应用和科学试验用的仪器设备。
返回舱返回后,轨道舱相当于一颗对地观察卫星或太空实验室,它将继续留在轨道上工作半年左右。轨道舱留轨利用是中国飞船的一大特色,俄罗斯和美国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分离后,一般是废弃不用的。

二、返回舱(长2.00米,直径2.40米,不包括防热层)
神舟飞船的返回舱呈钟形,有舱门与轨道舱相通。放回舱式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内设可供3名航天员斜躺的座椅,共航天员起飞、上升和返回阶段乘坐。座椅前下方是仪表板、手控操纵手柄和光学瞄准镜等,显示飞船上个系统机器设备的状况。航天员通过这些仪表进行监视,并在必要时控制飞船上系统机器设备的工作。轨道舱和返回舱均是密闭的舱段,内有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确保舱内充满一个大气压力的氧氮混合气体,并将温度和湿度调节到人体合适的范围,确保航天员在整个飞行任务过程中的生命安全。
另外,舱内还安装了供着陆用的主、备两具降落伞。神州好飞船的返回舱侧壁上开设了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测窗外的情景,另一个共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测地面驾驶飞船。返回舱的底座是金属架层密封结构,上面安装了返回舱的仪器设备,该底座重量轻便,且十分坚固,在返回舱返回地面进入大气层时,保护返回舱不被炙热的大气烧毁。

三、推进舱(长3.05米,直径2.50米底部直径2.80米)
神舟号的推进舱又称设备舱,它呈圆柱形,内部装载推进系统的发动机和推进剂,为飞船提供调整姿态和轨道以及制动减速所需要的动力,还有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部分设备。两侧各有一对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太阳翼的面积为2.0×7.5米。与前面轨道舱的电池翼加起来,产生的电力将三倍于联盟号,平均1.5千瓦以上,差不多相当于富康AX新浪潮汽车的电源所提供功率。这几块电池翼除了所提供的电力较大之外,它还可以绕连接点转动,这样不管飞船怎样运动,它始终可以保持最佳方向获得最大电力,免去了“翘向太阳”所要进行的大量机动,这样可以在保证太阳电池阵对日定向的同时进行飞船对地的不间断观测。
设备舱的尾部是飞船的推进系统。主推进系统由4个大型主发动机组成,它们在推进舱的底部正中。在推进舱侧裙内四周又分别布置了4对纠正姿态用的小推进器,说它们小是和主推进器比,与其他辅助推进器比它们可大很多。另外推进舱侧裙外还有辅助用的小型推进器。

四、附加段
附加段也叫过渡段,是为将来与另一艘飞船或空间站交会对接做准备用的。在载人飞行及交会对接前,它也可以安装各种仪器用于空间探测。
对于附加段现阶段的设备没有官方介绍,但是一些业内人士进行了大胆的推测,如:其中一个半环型装置,据推测是用来安装方形的仪器装置。而三个相互垂直并可伸出的0.4米的探针被推测为可能是导航系统的一部分或对接系统的一部分。因为美国的阿波罗飞船上曾有类似的装置用来进行对接。神舟飞船轨道舱前端可能装有俄罗斯式的对接系统。但这些装置可能只是一种试验型,在将来执行与太空站对接的任务时肯定会被新型对接系统所替换。

附:神舟一号至六号发射及回收时间及地点:

神舟一号
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发射,21日回收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神舟二号
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发射,1月16日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神舟三号
时间:2002年03月25日22时发射,4月1日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神舟四号
时间:2002年12月30日零时发射,2003年1月5日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神舟五号
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发射,21小时后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

神舟六号
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整发射,115小时33分钟后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

神舟七号
【“神七” 设备】

宇航服、出舱背包、航天员:确保太空行走进行

我国载人航天计划的第二步和随后的第三步计划包括,开展航天员出舱活动试验,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专家解释,航天员出舱活动试验,就是航天员从新型的“神舟”飞船的密封舱出来进行太空行走。自1965年前苏联航天员走出“上升2号”飞船在太空停留了24分钟后,至今美俄两国航天员共进行了近250次舱外活动,累计在舱外停留的时间达1000多小时。

“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的目的,是为了维修、装卸、更换和回收航天器及航天器的外部设备。”专家称,“神舟七号”将具备航天员太空行走的几项必备条件。首先,会提供航天员在舱外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舱外航天服,它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热屏蔽、气密、保压、通风、调温等多种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灵活,头盔透明密封。其次,出舱背包有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其控制系统配有的喷气装置使航天员可以借此控制行走方向。据悉,航天服和背包构造复杂,技术难度大,造价昂贵,美国生产的一套航天服约为150万美元。第三当然是必须拥有技术操作熟练、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稳定的航天员。

【“神七” 设计】

各种要求比“神六”都高一些

“神舟五号”时,我国的载人航天还只是对一人一天上太空的考核,当时杨利伟仅待在返回舱里,轨道舱的舱门是紧闭的。此次“神舟六号”虽然在外形上与“神舟五号”几乎一样,不同的是,两名航天员将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从事多人多天的空间飞行作业程序。专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两名航天员就是在‘一室一厅'里活动。”而到了“神舟七号”,航天员除了在“一室一厅”里活动外,还将走出“厅”,从轨道舱侧面的窗口出来在太空行走。

据介绍,“神舟七号”对航天员的生命保障系统、出舱设备、结构气密性要求更高,因此“神舟七号”会在外形上与“神舟六号”有明显的不同,相关系统也会有所改变,特别是轨道舱。

通常飞船发射上太空后,航天员在进行出舱活动之前,会先在气闸舱内进行2-3小时的适应性准备,在气闸舱内穿戴好舱外航天服,背上背包,带好用品。实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所穿戴的航天服体积庞大,地面重量就达125公斤,根本不像在地面穿衣戴帽那么容易,必须在其他航天员的帮助下才能穿上。“所以‘神舟七号'时上天的航天员起码得两人,这样可以相互配合,至于会有多少人出舱活动则未定,估计会是一人进行太空行走。”

【“神七” 训练】

航天员在水池里模拟失重现象

据悉,“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神七” 发射】

明年发射可能性不大,交会对接是下步计划

充满神秘感的太空行走让人期待,“神舟七号”会在何时发射呢?“‘神舟七号'明年发射的可能性较小,但相关工作已在进行。”进行太空行走之后,下一步将实行交会对接(即两个飞行器在太空上实行精确对接),这些都是载人航天里最重要、最关键的基础技术。交会对接一是要实现人员交换,二是进行物资(科学仪器、生活用品、垃圾等)交换,对接活动将会在一个密封性极佳的通道内进行,因而“神舟七号”之后的飞船在外形上还会有变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11
2003年10月10日,中国正式向全世界宣布,神州5号载人飞船将在10月15日——17日择期发射。这之前,只有美国和前苏联成功把自己的宇航员送入了太空。很快,我国就会成为世界上第3个完成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啦!今天,我们就先来看看——

近来,科技界最“轰动”的新闻要算中国神州5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啦。趁还没发射,让我们先来看看神州5号的“两大件”吧。

在我们身边,其实存在很多新鲜的东东哟!只要用心,每天都可能会有新发现,即使是在吃鱼的时候……

E探008

神州5号主要由“两大件”组成——载人飞船和运载火箭。完完全全是“Made In China”
据我国航天科学家介绍,前苏联第一艘载人飞船十分简单,仅仅为了显示“一个人能上天、转一圈就回来”。直到80年代,前苏联才开始研制多功能天地往返飞船——联盟TM飞船,并一直用到现在。而神舟飞船从开始就是作为多功能天地往返宇航器来研制的。与目前俄罗斯使用的飞船相比,神州5号飞船在某些性能上还要更胜一筹呢!

俄罗斯飞船的直径只有2.2米,3个人在里面太挤了。而我们的飞船返回舱直径有2.5米,在目前世界上在用飞船中,可利用空间是最大的。轨道舱在分离之前,可以为宇航员提供活动空间,并可做实验。但俄罗斯飞船在返回时,就把这个轨道舱作为“垃圾”扔在宇宙空间。神州5号的轨道舱却还能运行半年,有动力、电力、控制系统,可以做科学实验,并为今后的飞船交会对接提供方便。
同样,将把神州5号送入太空的长征2号F(CZ-2F)运载火箭也是“身手不凡”。长征2号F捆绑式两级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全长58.3米,运载能力达7.6吨。它是为载人航天“量身订做”的新型火箭,是我国起飞重量最大、长度最长、系统最复杂的运载火箭。

作为宇航员的护送者和保护神,长征2号F火箭的可靠性指标提高到了0.97%,安全性系数更是达到0.997%!火箭上的多个部件和系统采用了冗余设计,如果一套系统出了问题,可以立即切换到另一套系统,好比上了“双保险”。

长征2号F型火箭上有两个系统是独有的。一个是故障检测系统,包括火箭自动诊断和地面诊断。这套系统共有310种故障检测模式,能在飞船待发射阶段和上升阶段自动进行故障检测。而俄罗斯火箭只有自动诊断功能,这可是中国人在航天史上夺得的一个“第一”哟!

另一个是逃逸系统。为保证宇航员的安全,长征2号F火箭配备了可以随时启动的逃逸系统。逃逸系统在飞船顶部,看上去就像火箭的避雷针。它装有独立的发动机,万一火箭在发射前和发射阶段发生故障,它能“拽”着轨道舱和返回舱与火箭主体分离,并降落在安全地带,从而使宇航员脱离险境。而在发射阶段,就连美国的航天飞机也没有逃逸系统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