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赵丽宏

蝈蝈 赵丽宏

窗台上挂起一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扎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

“怪了,它怎么不肯叫呢?买的时候还叫得起劲。真怪了……”一位白发老人凑近蝈蝈笼子看了半天,嘴里在自言自语。

老人的孙子和孙女,两个不满8岁的蔗子,也趴在窗台上看新鲜。

“它不肯叫,准是怕生。”小女孩说。

“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

小男孩说着,伸出小手去摘蝈蝈笼子。

“小囡家,别瞎说!”老人把笼子挂到小孙子摘不到的地方,然后又说:“别着急,它一定会叫的!”

整整一天,蝈蝈无声无息。两个孩子也差点把它忘了。

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他很自信。两个孩于又来了兴趣,趴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

整个白天,蝈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眼朦胧,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于里终于发出了怨言: “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 “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

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于是两个孩子自问自答了。

“它大概也热得睡不着,所以叫。“

“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大人们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声……

早晨醒来时,听不见蝈蝈的叫声了。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上一看,小笼子还挂住那儿,可里面的蝈蝈不见了……

“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

1、本文的线索、顺序各是什么(分条概述)? (4分)

2、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对蝈蝈的态度各是怎样的(分条概述)?(6分)

1

2

3

3、“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老人为什么叹息?(3分)

4、老人说:“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笼子真的是咬破的吗?请说明理由(3分)

5、文章结尾有怎样的特点(与开头对应起来考虑,两点即可)?(4分)

第1个回答  2010-04-15
蝈蝈,是一篇构思精巧哲理性很强的散文。以一只蝈蝈的命运为线索,作者具体描写了一家三代人对待蝈蝈的不同态度。意在启发人们思考:怎样才能和动物和谐相处,怎样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蝈蝈》是一篇构思精巧哲理性很强的散文。以一只蝈蝈的命运为线索,作者具体描写了一家三代对待蝈蝈的不同态度。意在启发人们思考:怎样才能和动物和谐相处,怎样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存。本文语言简洁朴实。人物的语言,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对于十一二岁的初一学生来说,本文的语言很好懂,内容也比较简单。所以可以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感受与情感体验,充分地感悟文本所蕴涵的深刻哲理,从而能够身体力行地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笼子不是咬破的,从“小笼子还挂在那儿,可里面的蝈蝈不见了”可以看出。
结尾体现出了爷爷对蝈蝈的喜爱,但又无奈的把蝈蝈放走。老人听到孙子的话语,深深的触动。“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这样的结尾,更能体现老人对蝈蝈的喜爱。不忍蝈蝈失去自由。
文中描写了,爷爷,孙子,孙女,儿子(爸爸)。爷爷对蝈蝈是喜爱与无奈。孙子对蝈蝈是心疼的,为的是蝈蝈没有自由而心疼。孙女对蝈蝈是喜爱体贴的。爸爸对蝈蝈厌烦。
开头对蝈蝈的描写是做铺垫用的,为以后的蝈蝈的发展做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