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的名桥以及它的来历

遵义的名桥以及它的来历

遵义的名桥:迎红桥、可桢桥;遵义县乌江镇的乌江大桥、山盆镇落炉的铁索桥、江界河大桥。
它的来历:
1、迎红桥位于遵义市万里路南端,原名丰乐桥。此桥始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正月十日,同年冬月二十二日竣工,命名丰乐桥,取"民丰崇乐"之义。桥跨洛江,为五孔圆拱石桥,长60、宽7米。解放后于桥面两侧各扩宽2米作人行道,并铺设沥青桥面。1966年为纪念"遵义会议"三十一周年,经遵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易名为今名。
2、 2002年新建的可桢桥,位于城中心闹市区,以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来命名。
3、遵义乌江大桥,位于贵州省遵义县乌江镇,跨乌江,于1995年3月开工,1997年12月竣工,是交通部与贵州省“八五”科技联合攻关项目。
   乌江大桥全长461.6米,桥宽14.5米,主桥上部结构为薄壁钢纤维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加劲梁、吊拉组合主缆,跨径组合为66+288+66米,中跨中部168米为悬索部分,两侧各60米为斜拉部分。设计荷载汽车-20;挂车-100。
   该桥为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连续加劲梁吊拉组合桥(简称P.F.C吊拉组合索桥)。其“全截面缆吊预应力悬拼”的施工工艺,获1999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4、铁索桥坐落于遵义县山盆镇与桐梓官仓镇的交界处,两岸悬挂危壁,铁索桥横跨于混子河上。全长约30米,桥上遮檐盖瓦,既可以供行人乘凉,又使桥体不受雨水侵蚀。两边设有扶手,靠中间是两根对称的横木,过道约1.5米宽,为实木铺成。铁索桥的建成,为两岸群众往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江界河大桥,位于贵州省瓮安县江界河风景区,在瓮安县城以北48公里处的震天洞峡谷中。此处旧志称“浪挟风霆”。天下第一桁式组合拱桥。获1997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优工程)。
江界河大桥飞架山巅,横空出世,巍峨壮观。全长461米,宽13.4米,江界河大桥雄姿桥面至最低水面263米,主孔跨径330米。在同类桥梁中,江界河大桥雄居世界第一,堪称天下第一桥。它的建成,宣告了桁式桥梁新的世界纪录的诞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6-03

遵义的名桥:

    迎红桥:迎红桥位于遵义市万里路南端,原名丰乐桥。此桥始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正月十日,同年冬月二十二日竣工,命名丰乐桥,取“民丰崇乐”之义。桥跨洛江,为五孔圆拱石桥,长60、宽7米。解放后于桥面两侧各扩宽2米作人行道,并铺设沥青桥面。1966年为纪念“遵义会议”三十一周年,经遵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易名为今名。1935年1月9日,遵义的工人、农民、学生、平困市民、工商业者一路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高喊“欢迎红军!”“欢迎朱毛总司令!”的口号,欢天喜地,直奔丰乐桥“接官厅”前,迎接红军进驻遵义。下午五时左右,经过长途跋涉、历尽艰辛的毛泽东、朱德、洛甫(张闻天)、王稼祥等,在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口号声中踏上了丰乐桥,毛泽东等领导人,与涌上前来的群众代表握手致意,并肩走过石桥。

    可桢桥: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时,学校本部和下辖的文学院、工学院、史地所、教室及师生宿舍等均分布于城中心的湘江两岸,可惜当时桥少,给浙大师生造成许多不便。当年的浙大师生,包括他们的校长竺可桢,经常出入于这一带,小城古老的街道上,留下他们的足迹。可桢桥建成后,恰好就把原来浙大被湘江隔开的校舍等连在了一起。为记住那段逝去的历史,弘扬遵义历史文化,便以“可桢”冠以桥名,而且桥石栏上镌刻了数十幅图画和文字,详细地介绍了竺可桢辉煌的一生。

    遵义县乌江镇的乌江大桥:川黔高速乌江大桥建于贵州乌江镇,2008年通车。桥梁采用连续梁柔性墩,最大跨度200米,最大桥墩172米。乌江镇位于乌江南岸,在2公里范围内集中分布了4座桥,川黔铁路桥,公路双曲拱桥,公路悬索斜拉桥,川黔高速特大桥。乌江大桥汇集了1965年到2008年的四种形式的公铁大桥,有"桥梁博物馆"的美誉。

    山盆镇落炉的铁索桥:来到落炉你一定要去落炉大桥观看它的宏伟!建立在侧壁如刀切的两夹岩大峡谷上面。站在桥上俯视下去让人眼头晕炫目。

    江界河大桥,位于遵义县団溪镇与瓮安县交界处。此处旧志称“浪挟风霆”。天下第一桁式组合拱桥 --江界河大桥飞架山巅,横空出世,巍峨壮观。大桥全长461米,宽13.4米,桥面至最低水面263米,主孔跨径330米。在同类桥梁中,江界河大世界第一,天下第一桥。它的建成,宣告了桁式桥梁新的世界纪录的诞生。

第2个回答  2016-07-09

    遵义的名桥:

①新华桥,又名万寿桥。

②石龙桥。

③万里桥。

④可桢桥。

⑤丰乐桥,又名迎红桥。


    遵义名桥的来历:

①新华桥,又名万寿桥

清代康熙年间,有位名照彻的江苏僧人,化募资金将桥重修,得名吴桥,又名万寿桥。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军民大量涌入贵州,遵义城内的外来人口剧增,为缓解城市交通,由浙大土木系教授朱跃根设计,抗战负伤到遵义的军官队集资,将万寿桥改建为可通行汽车的石拱桥,但只有8米宽。解放后更名为新华桥,将桥镶宽为16米,基本满足城市交通的需要。


②石龙桥

解放后政府新建的第一座石拱桥。1955年,中共遵义地委作出第一次城市建设规划,考虑到遵义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特别划定了一个纪念区,纪念区分布于湘江两岸,为将湘江两岸的纪念建筑连接成一片有机的整体,决定在纪念区建桥,1956年建成,当时称纪念桥,1982年更名石龙桥。


③万里桥

1935年中央红军沿丰乐路(今万里路)经过狮子桥入城,解放后因城市人口和车辆增加,狮子桥已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于1972年在狮子桥下游约100米处建成一座钢筋混凝土桥,取代了狮子桥的交通地位,取名万里桥,万里桥宽36米,长70余米,是遵义市最长的一座双曲拱桥,极为雄伟壮观。


④可桢桥

位于城中心闹市区,以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名命名,原因是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时,学校本部和下辖的文学院、工学院、史地所、教室及师生宿舍等均分布于那一带的湘江两岸,可惜当时桥少,给浙大师生造成许多不便,但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领导下,把浙江大学建成了“东方剑桥”。可桢桥建成后,恰好就把原来浙大被湘江隔开的校舍等连在了一起。为记住那段逝去的历史,弘扬遵义历史文化以“可桢”冠以桥名,而且桥石栏上镌刻了数十幅图画和文字,详细地介绍了竺可桢辉煌的一生。


⑤丰乐桥,又名迎红桥

1935年1月9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林伯渠、张闻天等中央领导,随红军中央纵队通过这座桥进入遵义城,遵义各界群众数千人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到桥头欢迎红军。因此,遵义人习惯称丰乐桥为“迎红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