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怎么贬低杜甫的

如题所述

“文革”中,郭沫若出了一本“学术著作”《李白与杜甫》。因为毛泽东喜欢李白,所以在此书中,郭沫若对李白捧之上天。为了衬托,还顺手对自古以来就与李白并驾齐驱的另一个唐代大诗人杜甫按之入地,以此证明领袖眼光卓越伟大英明。书中打压杜甫的一个主要做法是认定杜甫是不折不扣的“大地主”。本来,一般都以为老杜的诗歌具有古代文人中最为突出的“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民本主义思想,是古代诗歌中少有的富有人民性的代表作。可郭沫若却慧眼独具,偏偏从杜诗中看出杜甫是个不折不扣的地主老财——“诗里面赤裸裸地表示出诗人的阶级立场和阶级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怎么表示出来的呢?在书中《杜甫的地主生活》一章中,郭老引用了杜甫一首题为《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的诗:“久客应吾道,相随独尔来。熟知江路近,频为草堂回。鹅鸭宜常数,柴荆莫浪开。东林竹影薄,腊月更须栽。”——而后指出“后四句,赤裸裸的是一种地主心理。鹅鸭不少,怕被人偷掉,故‘宜常数’;柴门闩好,提防强盗进来”云云。数自己的鹅鸭,关自己的柴门,就成了“赤裸裸的地主心理”。推测郭诗人的意思,似乎是讲杜甫既然孜孜不倦地数鹅鸭而关柴门,说明他财产不少,也因此说明他是地主——贫农哪有什么鹅鸭?还有层含义似乎是讲:杜甫所以这么经常数他的鹅鸭,是因为他怕自己的鹅鸭被贫下中农偷去下酒:财富既多,又如此小气,岂非“赤裸裸的是一种地主心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22
“唐诗中我喜欢王维、孟浩然,喜欢李白、柳宗元,而不甚喜欢杜甫,更有点痛恨韩退之。”(郭沫若《我的童年》1947年)
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可以看得出来
啦啦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