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历史经验谈如何加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工作

如题所述

着眼于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党员干部队伍,有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强制度建设,改进教育管理工作,完善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使党员干部管理确实走上科学、公正、公开、真实、有效、有序、比较民主和相对法制化的轨道上来。[关键词]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制度创新;法制化;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认真考察党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党从成立时的50多人,历经种种艰难险阻,领导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走向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胜利,党的队伍也发展到拥有六千四百多万党员,中国也从"东亚病夫"变成令世人瞩目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辉煌成就的取得,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她所以具有如此强大地生命力,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及时而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任人唯贤、奖惩分明、公正无私、能上能下、优进劣出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干部教育管理制度,保证了大多数党员干部的杰出优秀,保证了党的科学和正确的路线与方针的有效贯彻执行,从而保证了党的团结和富有战斗力,保证了党始终能够赢得民心,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认真研究和借鉴这方面的成功历史经验,结合新形势新情况的实际要求,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保证“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落到实处,抓住重点,有效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以有效抑制腐败等不正之风的发展蔓延,保证党的纯洁和战斗力,以更有效地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使党当之无愧地承担起领导人民建设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是十分必要的。一、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必须面对的现实状况和历史前提(一)现实状况: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必须着重解决党内少数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正之风,比如,严重脱离群众和实际,对工作极端不负责任;不钻研业务,不依法、科学行政,盲目决策造成巨大浪费和损失;官僚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公然违背中央和国家政令法纪,使恶性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重大责任事故屡屡不断,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各种各样的腐败触目惊心,甚至发展到个别省、部级干部同黑社会分子和重大走私犯罪分子同流合污,等等。问题的迫切和严重是显而易见的,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就会危及党的执政地位乃至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所以,必须寻根把脉,有针对性地完善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二)历史前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继承和创新的运动发展过程,历史和现实之间,总存在着种种密切和复杂的联系,这些联系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道德和法律等经济基础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社会长期"人治"的历史,遗留给我们两个直接而沉重的文化积淀,表现为:第一,"官本位"思想和习惯的突出影响。由于一旦当官,意志薄弱者不加强自律的话,种种特权和意外福利就会接踵而至,使人无法拒绝,继而成瘾,逐渐走上有意无意地不择手段去谋求私利的道路;在这同时,由于权力监督的薄弱,当权者不仅可以凭主观意志和自己好恶去行使所占有的国家权力,而且可以常常假公济私,徇私枉法,于是,"当官"就成了一些人的人生追求的价值取向和重要内容。今天,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坚信"万般皆下品,惟有当官好",就是这种思想和习惯影响的鲜明写照。现实中,"吃饭基本靠请,抽烟基本靠送,工资基本不动,老婆基本不碰"这个所谓某些干部的四项基本原则,也是当官好的一种精致描绘和生动比喻。第二,以此为基础,"人治"社会中,官、权、势、利的四位一体,使老百姓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心理定势--崇拜和敬畏官及其所代表的权势,习惯于无条件地服从它、崇敬它、学习它和模仿它。于是,古今一切社会不正之风,大多先发端形成于官场,尔后才弥散、发扬于民间。所以,官的言行和官场的风气,实际上非常直接、强有力地引导着全社会的精神价值取向,对普通百姓起着很强的示范和影响作用,从而事实上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的道德和审美的价值追求,影响着社会风气的内容构成和社会风气的形成,这正是缺少民主、法制,一切向官和权看齐的必然结果。这两个结果,前者同政治和法律制度等密切相关,属于上层建筑中政治、道德意识形态的内容;后者则作为社会心理,构成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形成一种社会文化、一种习惯、一种固定的价值追求。当然,客观地讲,目前党员干部中和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事实上同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与价值观的碰撞、交融,中国民族文化在新形势下的变化、更新发展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无论从现实出发还是从历史继承上看,都有必要首先从整肃党纪官风开始,强化党员干部主体的政治、业务、道德和人格素质修养,使党员干部能自觉做到率先垂范,达到政治合格、业务过硬、道德完善、依法行政、讲求民主、尊重知识和人才、对上向党负责、对下为民尽职等这样一些基本要求,来引导和确立民众团结向党、修德向善的信心和决心。二、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一)逐步淘汰"农民意识"及其行为习惯,培养建立一只现代化的党员干部队伍。1.逐步淘汰"农民意识"及其行为习惯。我党所强调的封建残余影响、市场经济的影响等,归根到底,就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发达经济、技术、大工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等现代社会文明的洗礼,也没有经受足够的民主和法制的熏陶和影响,因此,人们的文化观念、道德修养、民主法制意识和能力、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等,同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要求有较大差距。尤其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条件下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理论的超越和新发展,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又应当高于资本主义,于是,这中间巨大的落差,就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有效健全来逐步培养提高,加以补充完善。邓小平说的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百年,其深刻内涵就应该包含着这种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调整变化和人的现代化运动发展过程。在我国,长期小农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形成了落后于时代要求的特定个体人格,如目光短浅、主观片面、心胸狭隘、惟我独尊、封闭、孤立,习惯于散漫、分散和家族式的生产生活模式等。这些特点表现在实践中,就是没有长远目标和远大志向、不能很好地欣赏和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不善于同强于自己的人和谐相处和团结合作、看问题比较片面、做不到对人才和知识的应有尊重、不善于创新、缺乏对民主与科学和自由及法制的自觉理性追求和相应的实践能力、缺少严谨的职业作风和敬业精神、自律性相对较差、往往要求别人比要求自己高许多、缺少融入现代化社会开放式竞争的素质和能力等。以上这些,表现在官场上,就是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盛行,嫉贤妒能,只能听人恭维巴结、容不得不同意见和强于自己的同事及下属出现,相互亲近、支持、结合的原因往往是老乡、各种熟人关系、各种亲属关系等非理性的东西,而不是对对方才能、人格、智慧等的敬佩和折服,等等,不一而足。"上午你整我我整你(工作中的较劲和拆台),中午你敬我我敬你(酒桌上的相互糊弄),下午你赢我我赢你(麻将桌上的一拼高下),晚上你抱我我抱你(舞厅里的潇洒走一回)",这是对极少数醉生梦死的干部的一种形容,它从另一方面反映着"农民意识"和习惯必须从党员干部身上剔除掉。这种意识和习惯的改变和剔除,将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也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因为文化传统的积淀,是融化在人们的血液中、非常习惯和不自觉地落实在行动上的、自然而顽固的心理定势和行为模式。2.培养党员干部的现代化素质和能力,建立一只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党员干部队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关系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败和社会现代化的能否真正实现。所谓的现代化意识和能力,不外乎我们已经熟悉了的这样一些内容:尊重知识和人才,有较强的民主法制意识和能力,信奉并遵循公平竞争,具备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和下属的大胆革新和发明创造的精神与勇气,善于和观点不同的人团结协作、和谐相处,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精神和人格健康等。他因此而能够依法行政、奉公守纪、恪尽职守,能作到向上对党负责、同时向下为民尽职,既为党当好兵、又同时为民服好务。淘汰农民意识和培养现代化素质及能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有机结合起来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改革开放首先促进了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又促进了人的现代化;反过来,真正意义的社会现代化的实现,又以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充分实现为基础,所以,培养党员干部和全民的现代化素质和能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之一。(二)标本兼治,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养成和有效的干部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坚持政治标准要求的同时,重视和强化干部的主体内在素质养成教育;坚持德才兼备标准,把德、才、能、绩的及时、有效、科学考评同干部的奖惩、升降、任免密切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估、任免、监督、奖惩机制,把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纳入科学、公正、公开、真实、有效、有序和比较民主的相对法制化轨道上来;强化竞争、淘汰机制,废除干部的职业化与终身制,使能者进、庸者出,优者上、劣者下,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和旺盛的生命力与战斗力。下面,分条予以简要说明。1.国家干部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岗位和职业要求有与之配套的专业化教育和管理体制。关于这一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有一些相关论述,在今天仍对我们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他把社会人员分为三等,其中最高一级的是哲学家--社会统治者。他们的产生,经过这样一个过程:7岁以前,接受音乐和儿童游戏教育;7--18岁,接受体育锻炼和音乐熏陶;然后经过两年军训,其中大部分人成为战士,少数才智优异的,再接受10年心智教育(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乐理等),以此发展他们的"理智",使之成为国家一般官员;然后从这些人中选拔少数出类拔萃的,进行5年哲学教育,使之达到理智和正义的要求,从而培养出依理念世界绝对真理来制定法律和治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这样一个理想模式,同当时的城邦制、多战争等因素有直接关系,今天当然不能照搬,但这种将官员作为特殊对象来进行专门培养的理念,我认为极其有道理,尤其他强调政府官员应具备理智、正义的修养,应具备根据客观规律和实际需要来依法治国的素质和能力(对其理念世界绝对真理的修正),这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对党员干部进行培养和教育,恐怕仍然不外乎基本的两条,其一是内容、方向正确,其二是形式和方法科学有效。如果切实作到了不走过场和不流于形式,讲求内容和对象的有机联系,即层次性和针对性,不产生逆反心理,就会有比较理想的成效。2.坚持和完善德才兼备标准,重视考察干部内在的德、才、能,科学公正地认识和评价干部的业绩,把德才能绩的优劣同对干部的奖惩升降直接联系起来,重视和强调敬业精神和奉献品格,关注其言行的表里如一和道德与人格的健康与完善。孔子在《大学》里讲到,人的自我修养的要求和途径,简要概括为"三纲八目"。即总的原则是明德(实践和弘扬光明正大的优秀道德)、亲民(即新民,就是要日有所进,每日弃旧图新,弃恶从善,自我完善)、止于至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可理解为在什麽位置、该做什麽,就无条件地作到最好),称为三纲;具体修养过程,由依次递进的八个方面组成,它们每一个都是后一个的前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以修身为核心,这前面五项是内修,后三项是外治。这样做的最后结果,人就达到文质彬彬的君子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内在修养和外在表现的和谐融洽、完美统一。孔子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但他的思想仍然对我们具有很强的启迪作用和现实意义。单就主体的应有人格修养讲,他的这种要求,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认真研究和好好借鉴的。应该说,这也是党员干部所应具备的主体素质。具体到具体的德和才的标准,德的方面就不谈了,因为大家的认识都比较统一,内容也比较熟悉。关于才的要求,还是应该有一些硬标准的,比如必需的学历、专业、经历、经验、知识结构、业务和政治才干等。这样才能造就一支比较知识化、革命化和专业化的现代化干部队伍。3.建立健全及时、科学、公正、民主、有效和有法可依的考核、任免、监督、奖惩制度。在坚持重大事故责任追究、用人过错追究、厅局级干部省际交流、市县级干部省内交流等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干部教育、培养、考评机制,使得教育有效、培养及时、考评真实科学,使干部好坏易别、功过易显、奖惩合理而分明,防止党管干部蜕变为党委一把手管干部,或党委少数人管干部,作到考评不走过场,舆论和群众监督有力。实行长期的固定责任制,象建筑法规的规定一样,不管什麽时候、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当初是谁负责推荐、考评、任免和监督的,就由谁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这样,管干部的人才会把管理对象的德才标准作为任免奖惩的基本条件来认真对待。4.强化和突出政府的管理、协调和服务职能。适当发展社会公益组织和群众性集团组织,使之合理承担应有的社会的组织、管理、服务等职能,从而在微观和局部上合理弱化政府的强权与强制职能,一方面减少各个部门每个人依靠国家强力职权谋求个人私利的机会,同时也使这些社会集团和组织对政府形成合理的制约、监督和影响,来促进政府决策和行政行为的合法、公正、高效、科学、有利。这一点,同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密切相关,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5.区分政府干部和公务员系列,将前者非职业化,将后者职业化。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干部的非职业化,就是坚决废除干部终身制,尽量少地从职业公务员中选用干部,而从各行业的优秀人员中择优录用,从而避免行政机关中的人形成的投机、钻营等蝇营狗苟之风弥漫官场,以免导致官风不正、效率不高、政令不畅等负面效应。真正作到干部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奖优罚劣,激励公平竞争,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循环、竞争机制和体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1
先把老祖宗的文化翻出来再说吧。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只会出越来越多见利忘义不为民生的贪官污吏。还有2014年除夕不放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