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杀碑历史推测

如题所述

据历史记载和文物线索,个人推测“七杀碑”的传说形成过程大致如下:


张献忠时期,他下令将“六言圣谕”刻于石碑之上,这一事件并非孤立事件,有相关文献支持(“六言圣谕”的内容并非无迹可寻)。
成都官署中,张献忠的碑刻曾被提及,然而可能由于当时人们识字率不高,或是碑文未能完整保存,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至于后续内容,已无人能详述(仅剩前两句流传,后文成谜)。

满清平定四川后,为了将屠杀的罪责嫁祸于张献忠,他们将这句口碑发展成“七杀碑”,并宣称它位于官署中,以此来强化其言论的可信度(满清统治者对口碑的操纵与夸大)。


口碑流变的研究表明,凭空杜撰的口碑难以持久,而基于既有传说的加工则容易引发广泛传播。张献忠的碑刻与流传的口碑相结合,使得“七杀碑”的说法得以深入人心(口碑的强化与传播)。

由于碑刻存于官署,普通人难以接触,统治者更是以火灾风险为由禁止接近,以至于连官署居民都不敢靠近(封锁与禁令的实施)。直至辛亥革命后,这块碑才重见天日,被陈列于“少城公园”,这是它在三百多年后首次为学者和大众所知(历史重见天日与质疑)。


当时有人对“七杀碑”的名称和传说提出质疑,并在陈列说明中有所提及。如今,我们称之为“献忠碑”,而非“七杀碑”,这为相关疑问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质疑与正名的出现)。


扩展资料

“七杀碑”是民间长期以来流传的一则关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的传闻。据说,张献忠杀人如草,还特别立碑明志,上书“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这也就是有名的“七杀碑”。据说,49年以前此传闻天下皆知,作家田闻一在采访中特别提到,这块碑一直保存到解放初,他父母那辈的都见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