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如题所述

乃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下:

1.文言词乃作连词的用法:表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翻译为于是 。

例:乃重修岳阳楼。

2.文言词乃作代词的用法:可翻译为你、你的。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文言词乃作副词的用法①表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翻译为才 。

例:乃悟前狼假寐。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表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翻译为就 。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③表出人意料,翻译为竟 、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是 、就是的意思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乃”字表承接的用法: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于是”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⑤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5.“乃”字表转折的用法: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6.“乃”字表递进的用法:译为“甚至”“乃至”“而”“又”。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7.“乃”字用在判断句中的用法: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正是”等。

①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②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⑤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