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翻译

jejjwieifje

第1个回答  2020-01-02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编辑本段译文
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然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因)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一、注释
1
辱:受屈辱
2
只zhǐ:只是,注意:在古文中,“只”译为“只是”,并不是通假字。
3于:在。
4
奴隶人:马夫。
5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面。
6
骈(pián):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7
骈死:并列而死。
8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9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10
以:把。
11一食:吃一顿。食,吃。
12
或:有时
13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4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5
食(sì):通“饲”,喂养。
16
其:指千里马,代词。
17
是:这样,指示代词。
18
能:才能。
19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0
且:犹,尚且。
21
欲:想要。
22
等:等同,一样。
23
不可得:都做不到。
24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5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6
策之:鞭打马。
27
策:名词,马鞭。前后有名词时,策字名词活用作动词。
28
之:指千里马,代词。
29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30
道:正确的方法。
31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32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3
材:通“

”,才能。
34
鸣:马叫,
35
之:无意义。
36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7
临:面对
38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0
其(2):其实,表推测
41
邪:同“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显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能。
(3)其真无马邪:







,表示疑问,相当于“

”。
(4)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饲”,饲养;喂养。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古义:趋势,驾驭
今义:策划,策略
四、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宾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并列,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识别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辱——辱没
骈—两马并驾
称——称为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貌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着
知——识别,了解
六、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
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七、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八、特殊句式
1.
反问句:其真无马邪?
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3.介词结构后置: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4.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九、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据2010年河北保定望都所发语文教参)
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论点;主旨句;点明中心)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被埋没的具体表现)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据2010年河北保定望都所发语文教参)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
十、主题归纳
本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十一、理解式默写
1
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用)
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
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
全文的主旨句
中心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9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
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1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的感叹):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2
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3
写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编辑本段文体介绍
文体说,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韩愈
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韩愈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考点。
第2个回答  2019-12-04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HOHO
第3个回答  2019-10-06
世界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伯乐不是经常有。因而即使有了千里马,也只是屈辱地被埋没在平凡马夫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的名声让世人了解。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因吃不饱,而力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平常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用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来驾驭它,没有按照千里马的食量来喂饱它从而发挥它的才能,不能明白它鸣叫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不识千里马吧!
英文版得也给你一份
The
world
has
Bo
Le,
and
then
has
a
winged
steed.
The
winged
steed
often
has,
but
Bo
Le
has
no
often.
Therefore
the
horse,
brings
disgrace
to
hand
of
Yu
slave
people
respectfully
though
well-known,
parallel
do
not
fit
with
long
distance
between
dying
of
the
slot
manger,
also.
Once,
long
distance
person
of
horse,
eats
or
uses
up
one
dan
of
millet.
Food
horse
person
is
not
aware
of
whose
energy
long
distance
but
eats
also.
Be
that
the
horse
also,
eats
acoria
,
force
deficiency
though
having
energy
,
of
long
distance,
only
US
sees
nothing
more
than,
desire
and
common
horse
etc.
is
not
allowed
to
have
to
find
a
place
for,
seeking
whose
energy
long
distance
at
present
also?
Block
of
wood
of
scheme
says
that
unable
of
food
uses
up
whose
material
,
express
that
but
can
not
exchange
whose
intention
with
the
person,
holds
a
scheme
but
faces
that
,
says:
"Land
under
heaven
have
no
the
horse
"!
Give
up
the
ghost!
Does
the
person
have
no
horse
evil
really?
The
person
is
not
aware
of
a
horse
really
also
《马说》解词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辱:受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为是千里马而著称。以,凭借。称,著称。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古代喂马的口粮
石,十斗为石。
7、食: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2、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本意指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之:不译(转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临之:面对千里马。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20、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第4个回答  2019-09-28
世上先有伯乐,这样之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隶的手里受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凭借千里马的名称而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和能力也就表现不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的待遇都得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得不识得千里马啊!
第5个回答  2019-04-24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