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而不耀,静水流深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光而不耀”的意思——光亮而不刺眼。

“静水流深”的意思——通过表面平静的水并不知道水底下有多深,暗喻表面不声不响的人却蕴藏着大智慧。


【作品出处】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作品原文】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春秋时期] 老子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作品注释】

1、闷闷:昏昏昧昧的状态,有宽厚的意思。

2、淳淳:一本作“沌沌”,淳朴厚道的意思。

3、察察:严厉、苛刻。

4、缺缺:狡黠、抱怨、不满足之意。

5、其无正也:正,标准、确定;其,指福、祸变换。此句意为: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

6、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方正、端正;奇,反常、邪;善,善良;妖,邪恶。这句话意为:正的变为邪的,善的变成恶的。

7、人之迷,其日固久:人的迷惑于祸、福之门,而不知其循环相生之理者,其为时日必已久矣。(严灵峰释语)

8、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割伤人。

9、廉而不刿:廉,锐利;刿,割伤。此句意为:锐利而不伤害人。

10、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

11、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眼。


【作品译文】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作品赏析】

前面几章论述“德”在政治、社会、人生方面的体现,本章讲的是政治、社会、人生方面的辩证法。本章里提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对于此句将在本章评析中详细论及。对于此章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各段落之间的文义不一致,不连贯,可能有错简的情况。我们这里仍依据原文引述,未做文字方面的调整。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八章里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句,自古及今是极为著名的哲学命题,往往被学者们征引来用以说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冯友兰在分析此句时这样说:“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的变革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周易》以降,即有辩证法的思想,但用一般的规律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这还是老子的贡献。但是,老子还没有把客观辩证法作为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最一般的规律提出来。除此之外,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还有很多严重的缺点,对形而上学思想作了很大的让步。第一,老子虽然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但是认为这些运动变化,基本上是循环的,不是上升和前进的过程。它所谓‘周行’,就有循环的意义。第二,关于运动和静止,是哲学中重要问题,‘动’与‘静’也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老子承认事物经常在变化之中,但是他也说,‘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十六章)。万物的‘根’是道,‘归根曰静’。他认为‘道’也有其‘静’的一方面;而且专就这一句话说,‘静’又是主要的。因此,他在实践中特别强调清静无为,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二十六章),‘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六十一章),实际上表示对事物变化运动的厌弃。第三,对立面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互相转化,不具备一定的条件,是不能转化的。祸可以转化为福,福也可以转化为祸,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是如此,例如主观的努力或不努力等,都是条件。照老子所讲的,好像不必有主观的努力,祸自动也可以转化为福;虽然有主观的努力,福也必然转化为祸。这是不合事实的。老子的这种思想,也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意识的表现。他们失去了过去的一切,自以为是处在祸中,但又无力反抗,只希望它自动地会转化为福。老子认为对立面既然互相转化,因此就很难确定那一方面是正,那一方面是负。这样的‘其无正’的思想,就对相对主义开了一个大门。后来庄子即由此落入相对主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72页)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冯友兰先生的批评十分中肯,指出了其中的要害问题,但我们的看法又与冯先生略有不同。我们感到,老子的辩证法已经具备了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的性质,相反的东西可以相成,同时,他又知道相反的东西可以互相转化,这种观察事物、认识的事物辩证方法,是老子哲学上的最大贡献。


【创作背景】

相传老子修道德,著书上下篇。春秋末期已有老子其人。据道教典籍记载,老子曾任周守藏史,后来迁为柱下史。周朝衰落之际,老子辞官离去,经函谷关时,县令尹喜恳请他著书传世,于是老子写下五千余言,即传诵千古的《道德经》。现存通行本《老子》,多数学者认为在孔子、墨翟之后,可能成书于战国中前期。王弼注本、傅奕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则上篇为“德篇”,下篇为“道篇”。在上下篇中分章次第,以及《道德经》的题名都是后人所加。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大约于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出生于楚(原为陈)国苦县。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老子著述了《德道经》,是古今中外唯一一部由圣人亲自撰著留存于世的“一本正经”。老子是德道文化的开创者,与五千年前的黄帝法道文化、七千年前的伏羲易道文化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的主根。


【静水流深解析】

静水流深(Still waters run deep):暗喻表面不声不响的人却蕴藏着大的智慧。

静水:象征着为人处世不张扬,态度柔和;流深:意味着胸中自有万千丘壑,真的是很有想法、很有内容。 静水流深的真正含义恰可比喻为做人的态度:洞察一切却不被矛盾束缚,不被欲望捆绑,这样就能拥有和谐的生命,拥有长久的快乐,拥有真正的自由。 静水流深,一个平常极为少用的成语,极富内涵。想到对外而露着的静水下的另一片世界,谁也不知有多少的劲流在涌动,狂澜,让人思绪猛然。 静水流深,从字面上看来,这个成语是对大海、江河、湖泊等水自然现象的描述。简单的说来就是我们看到的水平面,常常给人以平静的的感觉,可这水底下的世界谁也不知有多深?底下有多少东西?或许还真是一片碧绿静水,或许急流向前,或许有许多旋涡,或也许还是一个暗流涌动的世界。在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未知世界里,一切都不能知晓。很多情况下,人们是用这个简单的成语来描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中国人讲修身,大凡是成功者,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宰相肚里能撑船""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一种气度,这是一种修养。这些人,往往能在喜悦中沉静中思考,在失败中从容面对,很少言表于脸上,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这种中国人的思想推到了至高的境界。古代中国人了不起,能让这么一个自然现象去解释心灵深处那些轻易不能到达的境界,表达得又是如此的酣畅,淋漓尽致。静,就是生命的完满,水,就是生命的本源;流,就是生命的体现;深,就是生命的蕴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18

光而不耀(guāng ér bú yào)是一个文化术语。翻译:光明而不刺眼。

静水流深( jìng shuǐ líu shēn)翻译:为人处世不张扬,态度柔和。


光而不耀

出自: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老子·五十八章》) (因此圣人方正而不孤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老子用“光而不耀”来形容执政者对百姓的影响。在老子看来,执政者具有显赫的地位,并且掌握着足以影响百姓生活的权力与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执政者对百姓的影响如同光照一样,是显明而不容回避的。但老子同时强调,执政者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百姓,而应因循、保全百姓的自然状态。百姓受到影响却不被伤害,如同在光明之中而不感到刺眼。“光而不耀”也可用于形容强者对待他人的方式。

静水流深

静水流深,成语来源于对大海、江河、湖泊等水自然现象的描述。静水象征着为人处世不张扬,态度柔和,流深意味着胸中自有万千丘壑,内心很有想法、很有内涵。因此,静水流深可用来比喻为做人的态度:洞察一切却不被矛盾束缚,不被欲望捆绑。

第2个回答  2022-03-02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的意思是:表面平静的水,却不知道水底下有多深,用来比喻表面不声不响的人却蕴藏着大的智慧,指表面平凡无奇,但心中存有大智慧。
静水象征着为人处世不张扬,态度柔和,流深意味着胸中自有万千丘壑,内心很有想法、很有内涵。因此,静水流深可用来比喻为做人的态度:洞察一切却不被矛盾束缚,不被欲望捆绑。静水流深,成语来源于对大海、江河、湖泊等水自然现象的描述。
第3个回答  2023-06-21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的意思是:
表面平静的水,却不知道水底下有多深。比喻表面不声不吭的人却蕴藏着大智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