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2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三、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本质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

一、世界

二、作者

三、作品

四、读者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一、文学活动的发生

(一)巫术发生说

(二)宗教发生说

(三)游戏发生说

(四)劳动说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一节文学的含义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四、文学与非文学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一)无功利与功利

(二)形象与理性

(三)情感与认识

第三节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一、文学与话语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第三编文学创造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和关系

(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一)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二)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

1.客体即“自然”说

2.客体即“情感”说

(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2)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2.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1)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3)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一)关于文学创造主体的解释

1.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

2.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一、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二、艺术发现

三、创作动机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一)回忆与沉思

(二)想象与联想

(三)灵感与直觉

(四)理智与感情

(五)意识与无意识

二、构思方式

(一)综合

(二)突出和简化

(三)变形与陌生化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一)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二)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三、即兴与推敲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第一节文学的真实

一、文学中的求真

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一)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1.内蕴的真实

2.假定的真实

(二)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1.主观的真实

2.诗艺性

三、真实的发掘与表现

(一)从“个别”到“一般”

(二)“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第二节文学的伦理与情感

一、伦理与情感是文学的核心要素

二、情感与“诗意的裁判”

(一)情感与善的价值追求

1.高尚的品格

2.利他的取向

(二)情感的表现方式

1.诚挚的情态

2.艺术的呈现

三、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一)人文关怀:“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二)人文与历史:文学价值取向的交汇

第三节美的创造

一、审美理想的烛照

(一)审美理想的特征

(二)审美理想的功能

二、文学形式的升华

(一)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

(二)化丑为美与美丽地描写悲哀

三、文学形式之美

第四编文学作品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

(一)再现性

(二)逼真性

二、理想型文学

(一)表现性

(二)虚幻性

三、象征型文学

(一)暗示性

(二)朦胧性

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一)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

(二)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

1.浪漫主义文学

2.现实主义文学

3.象征主义文学

(三)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一、诗

(一)凝炼性

(二)跳跃性

(三)节奏韵律性

二、小说

(一)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二)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三)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三、剧本

(一)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

(二)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三)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四、散文与报告文学

(一)散文

1.题材广泛多样

2.结构自由灵活

3.抒写真实感受

(二)报告文学

1.及时性

2.纪实性

3.文学性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文学言语层面

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二)文学形象层面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三)文学意蕴层面

第二节文学典型

一、典型论的发展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三、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一)什么是典型环境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第三节意境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一)情景交融

(二)虚实相生

(三)韵味无穷

三、意境的分类

第四节文学意象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

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五)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三、审美意象的分类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一节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四、叙事的构成

第二节叙述内容

一、故事

(一)事件

(二)情节

(三)人物

(四)场景

二、结构

(一)表层结构

(二)深层结构

三、行动

第三节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二、视角

(一)零聚焦叙述

(二)内聚焦叙述

(三)外聚焦叙述

第四节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

第一节抒情界定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二、抒情与现实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四、抒情与宣泄

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作品与抒情话语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

(二)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一)声与情

1.诗与乐

2.声调与情调

3.节奏与情感运动的方式

(二)景与情

1.诗与画

2.情景关系

3.真与幻

第三节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一)比喻与象征

(二)倒装与歧义

(三)夸张与对比

(四)借代与用典

二、抒情角色

(一)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二)代言的抒情方式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第一节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

一、独特的言语形式

二、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

三、主体与对象相契合的特色

四、读者辨认出的格调

第二节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一、创作个性是内在根据

(一)文学风格、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

(二)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

二、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基本条件

三、言语组织和文体特色是外部特征

(一)语言编码、修辞分布与文学风格

(二)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1.体裁

2.语体

3.风格

第三节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一、风格类型的划分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第四节文学风格与文化

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

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第一节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一、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

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四、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一、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

二、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

三、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

四、文学接受作为审美交流活动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一)期待视野的层次

1.文体期待

2.形象期待

3.意蕴期待

(二)期待视野的形成

(三)期待视野的类型

二、接受动机

(一)审美动机

(二)求知动机

(三)受教动机

(四)批评动机

(五)借鉴动机

三、接受心境

(一)接受心境的形成原因

(二)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一)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

(二)选材与隐含读者

(三)文本内涵与隐含读者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一)填空、对话

(二)兴味

二、还原与异变

(一)异变

(二)异变与读者的期待视野

三、理解与误解

(一)正解与误解

(二)正误与反误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一)顺向相应

(二)逆向受挫

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

一、共鸣

(一)思想观念相通

(二)情感经验相似

(三)意志愿望相近

二、净化

(一)净化界说

(二)净化的表现

三、领悟

四、余味

第十六章文学批评

第一节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文学批评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

文学批评既是文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又是文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作为一种文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来看,它属于接受范畴,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理性评价活动;从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来讲,它又超越了接受范畴,它对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甚至包括自身在内都要加以分析和评价。

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意味着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与文学创造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表现在这样两个突出的方面:第一,文学创造的现状和走向以及作品的存在价值和社会影响,是批评的基本着眼点。

在文学史上,一种新的文学作品的勃兴并形成一时代、一地区的文学创作主潮,除社会历史和文化习俗等因素外,往往得力于一定的批评优势。这种批评优势以其鲜明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形成某种导向或规范,直接影响着文学创造,从而使某种文学创造也形成优势,兴盛起来。

第二,文学创造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是一种非常具体的个别存在,因此文学批评的对象也常常是具体的作品和作家的个体性创造。

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又意味着文学批评是在接受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是接受活动的一种形式或一部分,因而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有着内在的深刻关系

(二)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

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模式

一、传统批评模式

(一)伦理道德批评

(二)社会历史批评

(三)审美批评

二、现代批评模式

(一)心理学批评

(二)语言学批评

(三)文化批评

第三节文学批评的实践

一、了解对象

二、选点切入

三、确定要旨

四、布局安排

五、力求创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