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作文

如题所述

① 作文,以《伤仲永》的故事中提出一个新观点,并加以叙述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仲永的事迹,便是这句名言最好的真实写照。

初读《伤仲永》这篇文言文,真有点“伤不起”。一个五岁的孩童“未尝识书具”。竟能“书诗四首,并自为其名”,此子若稍加指导,定当出列拔萃。仲永的才能受到邑人的好评,他们“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足见仲永的天资聪慧矣。然而他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从而酿成了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悲剧。

仲永之所以泯然众人,主要原因在于他父亲,他目光浅短,愚昧无知,贪财误才,“不使学”的错误做法,耽误了仲永大好的学习时光,最终沦为常人。仲永出生在这样一个世隶耕的农民家庭里,一开始便注定了结局。难道就只是其父之过也?非也非也,若不是邑人有着和众心理,仲永的父亲也不会环谒于他们,不让仲永学习。如此说来,邑人也为“帮凶”之一。而我认为,真正的原因出在仲永本身。倘若他幼时的资质潜退是父亲的错,但他。e252。长大了却还不懂的学习的重要性,懒惰而不思进取,不正是他自己的责任吗?即便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没有条件学习,也要去创造条件。就像一个海绵只会挤出水分,却丝毫没有吸进“墨汁”,也总会江郎才尽的一天的。

我们正值学习的大好时光,有着优越的学习条件,有什么道理不好好学习呢?莫非要步了仲永的后尘,重蹈覆辙?要知道颜真卿曾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我们无法决定出身,却可以创造未来。我们无法回到昨天,却可以把握今天。一个人的天资固然可贵,但后天的教育更为重要。付出的汗水和收获的硕果是成正比的。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② 围绕伤仲永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600字左右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走访,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不叫人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爱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学考了两次才被录取,毕业后到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他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和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③ 《伤仲永谁之过》这个作文怎么写

除了传统的解读,总觉得《伤仲永》和《孙权劝学》还另有深意。
因为两个故事都和学习、教育有关,所以我把这两篇文章进行了整合教学。在讨论过程中,有一个并不新颖的问题引起了教学双方的探讨兴趣。
这个问题是:题目“伤仲永”可不可以改成“方仲永”,“孙权劝学”可不可以改成“吕蒙发愤”。
对于前者,大家都说不可以改,“伤仲永”重心在“伤”,这个词语奠定了故事的情感基调。我追问是谁在“伤”,同
学们说王安石。我问原因,同学们说作者是王安石啊。我继续追问故事还涉及到哪些人物,大家说有方仲永的父亲、秀才、邑人、王安石的舅舅等。我问为什么这些人不去“伤”,大家沉默。后来一个同学说,其实他们还是“伤”了的,舅舅家的人说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这话挺沉重的,就是证明。但另一个同学不同意,他说这个句子结尾没有用感叹号,天知道说这话的人是感慨还是幸灾乐祸。大家沉默。
至于后者,同学们也一致认为不能改。因为改了之后,故事表达的重心就转移了,就不能凸现孙权的重要作用了。我追问:那大家的意思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孙权而不是吕蒙了?如果这样,故事的后半部分为何又完全抛开孙权而重点写吕蒙呢?大家沉默。
于是我引导学生转移视线去探究方仲永和吕蒙周围的人——方仲永和吕蒙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两类主人公。与其说这两个故事是在写方仲永和吕蒙,不如说写的是造成仲永悲剧和成就了吕蒙进步的人。进一步说,从这两个故事并不引人注目的细节里,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沉重的现实。
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对文化的畸形尊崇。农民的儿子方仲永因为年少就能“指物作诗”,于是迅速提升了家庭的社会地位。“邑人”不仅“宾客其父”,甚至“以钱币乞之”。《孙权劝学》当中也是一样,听劝始学的吕蒙不仅被同事鲁肃热烈赞扬,而且离别之时他还去“拜蒙母”,“结友而别”。可以这样说,吕蒙因读书而大大提升了他在朋友心中的地位。这和“邑人”对神童方仲永的态度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认为:“邑人”也好,鲁肃也罢,他们的行为其实都是“劝学”。但这劝学的本质是什么呢?从文本的描述来看,当时的社会是重知识尊读书的。但是,这种尊崇从表现形式上来说是功利的落后的市侩的,当读书有意无意地成了提升个人社会地位,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和台阶时,读书就并没有真正体现它对于人的深层价值。但孙权不一样,他劝导吕蒙是非常高明的,他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不经意的两句话,却展现出了孙权超脱功利的对于读书的高境界的认识和体验。我猜想,固执的吕蒙被打动之深,应该远远胜于后来鲁肃对他的赞美之效吧。《孙权劝学》之迷人以及题目中以孙权作为主人公,我想,就来源于这段话中蕴藏的深刻理念:对读书的终极目的的思考。可惜,在中国社会,在大多数人眼里,读书直到现在也依旧不过是获取功名利禄的便捷手段,所以,中国社会的教育境界是比较低的。
吕蒙之“成”,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孙权这一番明晓读书大义之劝。但方仲永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包围着他的充满着铜臭味儿的“劝”实际上从一开始就预示了天才的悲惨命运。因为,他的父亲以及“邑人”的行为折射出了一个落后的社会必然的短视的选择。
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伤仲永》开篇就强调仲永家“世隶耕”,这仅仅是为表现仲永天才的智商作反衬吗?我想,这更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农村的教育极为落后,落后到了不是一代人不受教育,而是世世代代都无法受到教育。经济的落后制约了农民的意识,安于现状,以不合理的现状为合理,无心也无力反思自己的命运,这就是几千年来大部分农民的生存现状。而农民之上的其他社会阶层也对此见惯不惊,以之为正常。这是社会的悲哀,也是个人的悲哀。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才可能理解为什么方仲永的父亲会“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当代许多贫困山区中,就算农民们教育子女的意识有了,但是受经济条件限制,失学儿童的问题不是依旧还是严峻的社会问题吗?
学生们问:为什么当时就没有人对方仲永伸出援助之手呢?他的父亲愚蠢就算了,那些有文化的秀才们,“邑人”当中的有文化有财力者,甚至包括王安石,为什么都眼睁睁地看着神童的父亲糟蹋自己的神童儿子呢?我实在很难回答学生的这个问题。个人觉悟往往受制于社会的整体觉悟。当整个社会都还处在懵懂的不开化的状态中时,我们还能强求个人的觉悟到达什么高度吗?更何况,对一个国家而言,个人可能受到的关注程度实在是个人不可以抱希望的一个未知数,或者这样说,个人的命运在社会的发展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在传媒高度发达,老百姓的生活受到社会空前关注的今天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在落后的农耕社会了。但是,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是有价值的,这是不是可以让我们思考一个健全的文明的发达的社会应该对人的发展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王安石“伤仲永”之“伤”的对象不仅仅是方仲永,也包括愚蠢的仲永之父、麻木的“邑人”,以及那个无能为力的社会,甚至,也包括冷眼旁观但又回天无力的王安石自己。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思考:仲永的“悲剧”可不可以避免?促成吕蒙“喜剧”的原因还有哪些?两个故事的诸多不同点中有一个不同特别需要重视:《伤仲永》的主人公是一个五岁的天才儿童,儿童本身一般无法对抗成人社会的引导以及施加的压力,而《孙权劝学》讲的是成人的故事,吕蒙自身的觉醒是他改变的关键因素。这些是不是可以启示我们:一个成熟的文明的社会应当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儿童的成长担负重要的责任,而个体的人的意识的觉醒也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键原因呢?

④ 《伤仲永》的故事 作文

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妈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村子里有一个孩子叫仲永版从来没有读过书,等到五岁的权有一天,他突然大哭大闹了起来,说要纸和笔,可他们家里实在是太穷了,连一支笔和一张纸也没有呢!家里的人都劝他,他不听,结果只好在邻居家借了一张纸和一支笔他马上不哭了,还写了一手好字呢!结果村外的和村内的人知道的都叫他去写字了,他爸爸带着他到处去给人写字,有的人为了感谢他就给了他一些银子,他爸爸认为仲永能帮他挣钱了,就不让他去读书。
过了很多年后,有一个村子里的人出去回来了永现在如何了?”有一个人回答:“跟普人没什么两样了。”我听完这个故事明白一个道理:天才不读书也会笨蛋。

⑤ 当仲永读到伤仲永600字的作文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伤仲永》这篇课文,通过王安石先生的思路,我深刻理解了“玉不琢,不盛器”的道理。这篇文章讲的是方仲永从小就有天赋,却被他父亲贪图眼前利益,而不去学习,最终成为普通人。

王安石先生讲述的这件事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怜悯吗?恐怕不是,里头还包含着对方仲永父子的谴责之意。仲永父亲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值得吗?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无关紧要吗?”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其实不然,仲永就这样“葬身”在茫茫人海中。

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当初立场坚定地变“不使学”为“我要学”,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们就不是“伤仲永”而是“赞仲永”了……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父亲能够让仲永继续使学,继续努力,那他说不定还是一位大诗人,能与王安石相提并论或是王安石的一位徒弟;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邻居们不花钱来求他来自己家里作诗,也就不会让仲永的父亲贪钱到极点,以至于荒废了一个好人才,设想一下……

王安石先生写这篇文章也发表了对天才的看法。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勤奋的”。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来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通明,被船夫当作渔灯,这样的事情许多许多,像方仲永这样的事情也有不胜枚举。

是啊,成功得靠后天的努力!我会更加勤奋,成为方仲永的“相反数”。

⑥ 作文:我从《伤仲永》那里学到的

我从《伤仲永》那里学到的
读了王安石先生的《伤仲永》,我的感触很深,方仲永这个天才,竟然会最终变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对他的遭遇仅仅只有惋惜和同情吗?恐怕还应有一些对方仲永父亲和县人的批评吧,他们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却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吗?王安石写这片文章的目的应当不只是这个,还有对天才的看法。
天才,顾名思义:从上天那里得到了才华的人。天才,当然比普通人要优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学习,就能成为一个社会难得的人才。但为什么方仲永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呢?这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没有进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别人却都在努力奋斗,不断进步,最终他只有被超过。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在好的才能也会被荒废。反之,一个普通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可能也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要得到进步,就应当勤奋地学习。古人说:“业精于勤”。勤学是成功之母。勤能补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透明,被船夫当作渔灯,他对天才的认识“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终他成为了一代大文豪。他们都并非是天生聪慧。他们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优秀,他们的成功来源与他们的耐心和勤奋。
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甚至养活自己都很困难;一个人,天资一般,如果能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学是成功里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或许我们并不是天才,但让我们现在做起,努力、勤奋地学习,必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⑦ 作文:一个天才神童的故事-伤仲永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文章,它讲述了一个天才儿童因为不去学习,而沦落成一个凡人的故事.我认为这篇文章非常引人深思,特别是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
首先是对于学生来说.从文中可以看出,方仲永的确是个极有天赋的儿童.他五岁时就可以指物立诗,并且这些诗都很有文理,令人称奇.可是拥有天赋并不表示拥有永远的优秀与成功.方仲永虽然有非凡天资,但他没有去学习,去提高,所以最后成为了普通人.如此聪明的人不努力会沦为普通人,那么没有很高天赋的人不努力,结果会怎样呢?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结果.所以说,我们更应该加倍地努力进取.
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一下:设想方仲永是一个天赋不高的孩子,但他十分要求上进,日夜都在刻苦地学习.那么这个故事的结局会怎样呢?我估计这个后天不断努力的方仲永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许多人都认为后天的努力比先天的天赋更重要.没错,因为“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所以现实与想象中的两个方仲永有着不同的天赋,不同的努力程度,同时也有不同的结果.这正如大文学家茅盾所说:“天分高的人如果懒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发展他的才能,则其成就也不会很大,有时反会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因此得到,后天自身的努力是相当重要的.
其次该深思的是家长.方仲永那么聪颖的孩子,最终竟会沦为普通人,主要的责任是在他父亲身上.方仲永的父亲发觉了儿子的天赋,很是高兴.但他没有及时把孩子送去读书,让孩子进一步提高,而是每天带着孩子到处拜访,以孩子的天赋换取别人对他的宾客礼节和钱财.方仲永的父亲就这样,贪图自己所得的一点蝇头小利,而毁了孩子的一生的美好前程.这不仅仅是方家的损失,更是社会人才的损失!所以作为家长,应该对孩子负起责任,不可为了自己,而摧毁充满希望的明天.
方仲永的教训告诉人们:家长必须给孩子创造条件,而孩子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不能辜负了自己、家长和社会。

⑧ 作文《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五六百字,急用!!原创哦~~~

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后,的确让我感到有些“伤”。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年纪内小小容就能作诗,但最后却得到“泯然众人”的结果。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地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
天才方仲永为什么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呢?我觉得这是方仲永父亲的错,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他要承担主要的责任。仲永的父亲贪图财富,在仲永年小的时候,每天带着他四处拜访,寻求利益,而不让他去学习,耽误了他学习的机会,白白荒废了一个天才的一生。这也告诉我们,作为父母的应该给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应该着重与眼前的利益。
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勤奋的。”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学习又是那么重视,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勤奋学习。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最好的时机,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能“老大徒伤悲."

⑨ 通过伤仲永这篇文章懂了什么道理作文300左右

小时候才华横溢的方仲永,不到二十岁就变得“泯然众人”。 读罢此文,我不禁为仲永而之惋惜,愚昧无知、惟利是图的方父,由于他的“不使学”,导致仲永天赋泯灭。
随波逐流、整日“环谒于人”的仲永,由于“不受之人”,而断了自己的成材之路。

天才,一是努力不懈、刻苦勤学所得来;二是先天所得到的恩赐。而真正的天才是二者结合。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是呀,仲永这块好玉,是难得的。可再好的玉不经过雕琢也会成为烂石,但换一块肯努力的烂石,有一日也会成为人们赞颂的美玉。

举世闻名的音乐家贝多芬,没有先天的聪慧,在生理方面,他还是个残疾人--聋子。但是,他为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努力不懈,创作出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

人人皆知的科学家牛顿,并无过人的天赋,可他越发喜爱读书,最终在那极为普通的苹果树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的许多贡献成为千古佳话。

古今中外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离子,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都是一个道理:努力,是成功的基本。

有句话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如果我是方仲永,一定会铭记这个道理。将自己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发挥出来,不断充实自己,厚积薄发。让自己的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然而,我不是他。我只有通过自己不懈的奋斗,努力的追求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哦。”那么,我要用自己的百分之九十九加上那微薄的百分之一。我坚信,我能行!

朋友,如果你是一块玉,定要尽情地“琢”,使之为“器”;若你是一块铁,也要不懈地“磨”,使之为“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