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有哪些宝贵的动物?

如题所述

四川省宝贵的动物有:大熊猫、华南虎、金钱豹、金丝猴。

1.    大熊猫

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文名称:Giant Pand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2. 华南虎

拉丁学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厦门虎,南中国虎)。于1981年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Ⅰ保护名单,亦称“中国虎”,华南虎头圆,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较长,胸腹部杂有较多的乳白色,全身橙黄色并布满黑色横纹。毛皮上有既短又窄的条纹,条纹的间距较孟加拉虎、西伯利亚虎的大,体侧还常出现菱形纹,在亚种老虎中体型较小。

3. 金钱豹

拉丁学名:Panthera pardus 英文名:Leopard,又称开普士花豹。金钱豹属于食肉目,猫科,豹属。是目前已知河南省唯一的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哺乳动物。

4. 金丝猴

仰鼻猴属(学名:Rhinopithecus):有5种,川金丝猴(模式种)、滇金丝猴、黔金丝猴、越南金丝猴、缅甸金丝猴。体型中等,51-83厘米不等,尾长与体长等长。毛色以金黄或黑灰色为主。鼻孔与面部几乎平行,俗称“朝天鼻”,是对高原缺氧环境的适应,鼻梁骨的退化有利于减少在稀薄空气中呼吸的阻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20
麋鹿:俗称四不象偶蹄目,栖息于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生植物为食,1894年以前曾饲养于北京南苑,以后仅余少数于国外,野生种均已灭绝,1985年后由英国运回若干只放养。 大熊猫:栖息于箭竹林间,惧寒畏暑,性孤独,雌雄分居,能游泳,善爬树住树洞石隙喜食竹类,亦食果实和动物尸骨,性温顺,自卫能力弱,常受天敌伤害,分布于我国四川西部和北部。 扬子鳄:又称鼍爬行纲,我国特产珍稀动物,栖息于池沼底部,以鱼、蛙、小鸟为食。7月繁殖,产卵,以日光和杂草腐熟孵化。雌鳄护巢性强。 大鲵:娃娃鱼,两栖纲,世界最大的两栖类,我国特有,栖息于山地溪流,昼伏夜出,捕食鱼虾昆虫,体外受精,广布我国,以华中和华南多;叫声类婴儿。 金丝猴:灵长目,肩批金黄色长毛,生活于3000米高山树林中,树栖,群居,以野果、嫩芽、竹笋为食,我国特产珍稀候类。 白鳍豚:哺乳纲,栖息于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汛期水位上升,结群游入洞庭湖及附近繁殖,水位下降回长江,多在深层活动,晨昏靠近浅水捕食鱼类,濒临灭绝。 鸟类 卷羽鹈鹕——别名塘鹅、鹈鹕,属于鹈鹕科,学名为 Pelecanus onocrotalus。大型涉禽。全长约180厘米。全身灰白色。枕部羽毛延长卷曲。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红色。嘴宽大,直长而尖,嘴的下面有一个与嘴等长且能伸缩的皮囊。嘴、眼周裸皮及喉囊黄色,脚肉色。栖息于湖泊、江河、沿海水域,喜群居和游泳,但不会潜水。以鱼为主食。成年鹈鹕一般配对生活,在地面营巢产卵。每窝产卵1~3枚。两性孵卵并喂雏。刚出蛋壳的小鹈鹕体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浅浅的白绒毛。亲鸟以半消化的鱼肉喂雏鸟,等雏鸟长大后,把头伸进亲鸟张开的嘴巴的皮囊里,啄食带回的小鱼。 产于新疆、青海及山东以南沿海等地。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红脚鲣鸟——别名鲣鸟,属于鲣鸟科,学名为 Sula sula。 游禽。全长75厘米左右。通体大部呈白色。雄鸟两翅黑褐色。雌鸟背、腰和尾上覆羽染灰褐色,尾羽先端白。脸侧裸皮黄色。嘴灰蓝,基部转为粉红或仅稍缀以红色。脚红色。营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长,善飞行。繁殖期从3月至初秋。营巢于石滩或岛屿上的矮灌木和乔木上,偶亦在地面筑巢。每窝产卵1~2枚,椭圆形,表面粗糙,色青白。育雏期间,亲鸟反刍胃内食物哺喂雏鸟。产于西沙群岛。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鲣鸟,属于鲣鸟科,学名为 Sula leucogaster。游禽。全长约70厘米。上体棕褐色,翅和尾羽的羽轴色更浓,各羽具白或棕白色羽端。前颈和胸部与上体色同,下体余部纯白色。嘴及围眼裸皮黄绿色。脚淡黄。冬候鸟,营海洋群集生活,善游泳,以鱼为食。繁殖习性似红脚鲣鸟。产于西沙群岛。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东方白鹳——别名老鹳,属于鹳科,学名为Ixobrychus minutus。 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白色。眼周红色,前颈下部有饰物。肩羽、翅覆羽、飞羽黑色,具光泽。嘴长而粗壮,黑色。腿、脚红色。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吃鱼。蛙、昆虫等。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我国东方白鹳约有2500~3000只。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鹳——别名乌鹳,属于鹳科,学名为 Ciconia nigra。 大型涉禽。全长约110厘米。嘴长而粗壮。上体、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绿色光泽。眼周裸皮红色。胸以下的下体白色。嘴和脚红色。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涉水取食鱼、蛙、蛇和甲壳动物。4月份开始繁殖,在岩崖缝隙中或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浅橙黄色隐斑块。孵卵期31~34天。65~70日龄的幼鸟有飞翔能力。在东北、河北、新疆及甘肃北部繁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朱鹮——别名朱鹭,属于鹮科,学名为 Nipponia nippon。 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未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产于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鹮——属于鹮科,学名为 Threskiornis aethiopicus。大型涉禽。全长约7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头与上颈皮肤裸露,呈黑色。背及颈的下部有灰色饰羽(冬季无)。嘴长而下弯,黑色。脚黑色。栖息于河、湖岸边及沼泽湿地。涉水啄食小鱼等水生动物。繁殖期两性共同在近水岸边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2~4枚,淡蓝色,有少许斑点或无斑点。在东北北部繁殖;广东、福建越冬。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白琵鹭——别名篦鹭、琵琶嘴鹭,属于鹮科,学名为 Platalea leucorodia。 大型涉禽。全长8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颏、上喉裸皮黄色。嘴长直、扁阔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头部冠羽黄色(冬羽纯白)。颈、腿均长,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栖息于沼泽地、河滩、苇塘等处。涉水啄食小型动物,有时也食水生植物。筑巢于近水高树上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3~4枚,白色无斑或钝端有稀疏斑点。雌雄轮流孵卵约25天,雏鸟留巢期约40天。在东北、华北、西北一带繁殖;长江下游和华南一带越冬。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黑脸琵鹭——别名黑面琵鹭,属于鹮科,学名为 Platalea minor。 大型涉禽。全长约80厘米,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羽簇构成的羽冠;额至面部皮肤裸露,黑色。嘴黑色,长约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状。腿长约12厘米,腿与脚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与夏羽有别:冬羽纯白,羽冠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黄色。栖息于湖泊、沼泽及沿海滩涂等处。涉水觅食小鱼、虾、蟹及螺类等动物。产于东北至华南沿海、长江流域、海南岛、台湾、香港。黑脸琵鹭现存约400只,主要分布于我国、俄罗斯、朝鲜及日本。在我国东北可能有繁殖地,但迄今尚无确证。我国发现的大部为迁徙及越冬种群,台湾台南县曾文溪口海岸滩涂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种群栖息地,多时可达200只;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广东福田自然保护区及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也曾记录有数十只的越冬小群。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第2个回答  2015-12-02
六不像——扭角羚
羚牛
编辑
同义词 扭角羚一般指羚牛
羚牛(学名:Budorcas taxicolor):体形粗大,肩高110-120厘米,雄性体重可达400千克,最大者肩高可达2米,重达1吨。雌雄均具短角。是一种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麓密林地区的大型牛科食草动物。由于产地不同,毛色由南向北逐渐变浅。分为4个亚种:高黎贡羚牛、不丹羚牛、四川羚牛、秦岭羚牛,中国均产。
栖息于2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喜群居,每群约20-30头,多至50头。体型雄健,性情凶悍。数量稀少,中国仅存数千头,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于中国西南、西北及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羚牛是不丹的国兽,在不丹被叫做“塔金”。
中文学名
羚牛
拉丁学名
Budorcas taxicolor
别 称
扭角羚、牛羚、金毛扭角羚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亚 纲
真兽亚纲

偶蹄目
亚 目
反刍亚目

牛科
亚 科
羊亚科

羚牛属

羚牛
亚 种
4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Hodgson, 1850
英文名称
Takin
目录
1 外形特征
2 栖息环境
3 生活习性
▪ 集群
▪ 取食
▪ 行为
4 分布范围
5 繁殖方式
6 亚种分化
7 种群现状
8 保护级别

外形特征编辑

羚牛 (11张)
羚牛的肩高为110-120厘米,雄性体重可达300千克,雌性250千克,最重的羚牛甚至可达1000千克。雄性和雌性都长有较短的角,一般长约20厘米。[1]

全身毛色为淡金黄色或棕褐色。颌下和颈下长着胡须状的长垂毛。雄性和雌性都有粗大的角,角尖光滑,从头顶先弯向两侧,然后向后上方扭转,角尖向内。体形粗大,四肢粗壮,肩高大于臀部,体长约1.8米,成年雄性可达到2米以上。成年雄性体重200-300千克,尾较短,吻鼻部高而弯起,似羊。肩高于臀,角粗而弯向两侧。其毛色色泽依老幼而不同。遍体白色或黄白色,老年个体为金黄色,背中不具脊纹。吻鼻部和四肢为黑色。幼体通体为灰棕色。[2]
羚牛并不是牛,它居于牛科羊亚科,分类上近于寒带羚羊,是世界上公认的珍贵动物之一,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它体形粗壮如牛,长2.1米,约重300千克,活像一头小水牛,而头小尾短,又像羚羊,它叫声似羊,但性情粗暴又如牛,故名羚牛。它生有一对似牛的角,角从头部长出后突然翻转向外侧伸出,然后折向后方,角尖向内,呈扭曲状,故又称扭角羚。[3]

栖息环境编辑
羚牛是一种高山动物,栖息于高海拔的高山悬崖地带。由低至高依次生长着常绿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高山草甸灌丛,海拔愈高条件愈酷,气候也愈冷。可是羚牛并不在乎,林下生长的灌木、幼树、嫩草及一些高大乔木的树皮都是它们的美味佳肴,它们白天隐匿于竹林、灌丛中休息,黄昏和夜间出来觅食。上下往来于群山之中,纵横于悬崖峭壁之间,如履平地。它们身上长有一身厚密的被毛,能抵御严寒,不怕寒冷,可是怕热,夏季气温接近30℃时,每分钟气喘即达100次以上。
羚牛是典型的高寒种类,常栖息于2500米以上的高山森林、草甸地带,冬季又迁移至2500米以下的针叶林中的多岩区。

生活习性编辑

集群
羚牛集群性强,常十多只一起活动,多至二、三十只,甚至多达百只以上的大群,冬季还会出现数量更多的集群。羚牛行进时的队伍非常有纪律,健壮的公牛分别走在队伍的前面和后面,队伍的中间是母牛和幼牛。群牛不会主动攻击人,危险性要低很多。但独牛的性情跟生活在群体中的羚牛则大不一样。牛群移动时,由强壮个体领头和压阵,其他成员在中间一个挨着一个地随后跟着顺小道行走。牛群平时活动时,一般有一只强壮者屹立高处瞭望放哨,如遇敌害,头牛会率领牛群冲向前去,势不可挡,直至脱离险境。平时成年雄兽喜欢过孤独的生活,故有“独牛”之称;也有2-3头同栖的,称为“对牛”。[4]
羚牛主要以集群的方式采食,但也见到单独活动采食的羚牛。在野外累计见到羚牛146群次共1090只羚牛,其中单独活动的羚牛有50只,占所见羚牛总数的4.6%;集群活动的羚牛个体数占95.4%。研究期间在佛坪自然保护区所见羚牛的最大群体有59只,有50%以上的羚牛是在大于15只的羚牛群体中见到的,群体大小平均为10 8±9 4(n=96)只。羚牛常通过低沉的吼叫来传递位置信息,从而达到聚群和共同采食迁移的目的。羚牛采食移动时的吼叫是从一个采食域向另一个采食域的行走过程中发生的。发声时羚牛的头并不仰起,也不向四周张望,头仍然是向下向前觅食的姿式。母头牛在采食过程中不时地从喉部发出低而深沉的吼叫声,这会使群体中的其它个体向其活动的方向移动。如果母头牛来到陡峭处见不利于迁移采食而改变移动方向后,其低沉的吼叫会引起近邻的几只牛紧随其后改变走向,稍远处的其它牛则不再前往陡峭处,而是往声源方向行走采食,母头牛的吼叫声所起的作用极其明显,表明了群体内个体间的通讯对于羚牛集群采食迁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4]

取食
羚牛和山羊一样,凡是能够到达它们宽阔嘴边的植物,几乎都吃,它的食料至少包括100多种植物,甚至可达300种。因此具有多方面的营养,有些是天然的中草药,有止泻驱虫的功能,能抵御疾病,它还喜爱舐食岩盐、硝盐或喝盐水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林中含盐较多的地方,常是牛群的集聚点喜群栖。羚牛春季采食禾本科、百合科青草、竹笋与竹叶以及灌丛的一些嫩枝幼叶。夏季迁移至高处采集多种维生素及淀粉的草本植物。秋季采食植物的果实,冬季进入高山台地或向阳的山地,主食箭竹,冷杉等树皮及灌木嫩枝。[4]
研究区域的海拔高差将近2000米。随着不同海拔区域气候的季节性变化,其植物生长的情况也会有相关的变化。羚牛为选择优质的食物会作季节性的、上下垂直的迁移活动。羚牛在12月初至3月底的这一段寒冬季节期间内基本上稳定在海拔1800-2000米之间活动,此时的羚牛较喜欢选择支梁背风一侧的半坡作为栖息场所,啃食树皮及以华桔竹叶、苔藓等为食物。每年春季来临后,羚牛活动处的植物并未萌发,萌发的植物出现在气温先期变暖的较低海拔处,因此羚牛开始向下迁移采食。5月份羚牛迁移到海拔1500米附近的区域活动,采食萌发出的新鲜幼嫩的食物。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高海拔处的各种植物也逐渐萌发生长,羚牛逐渐向上迁移采食,到6月底时羚牛基本上迁移到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顶附近活动。6月至9月羚牛主要在高海拔区域活动。随着高山植物枯萎落叶,10月份羚牛又开始往低海拔处迁移,并越过羚牛冬季栖息的海拔高度区域,采食低海拔处的针阔叶混交林及针叶林内的一些未落叶灌木和小乔木,于11月中旬下移至1700米附近活动,尔后再往高处迁移回到冬季栖息区域。[4]
羚牛主要在白天进行采食活动。研究期间所见的96群次集群的羚牛中,有75群次在采食、5群次在行走、16群次在休息;所见单独活动的50只羚牛中,有21只在采食,21只在行走,8只在休息。羚牛的采食活动多见于上午和傍晚,晨昏时期较为活跃。

行为
凭借强壮的体躯和力气,羚牛可以随时赶走到来争食的毛冠鹿、麝、鬣羚和其它有蹄动物。因此,没有什么自然天敌。别看扭角羚体驱臃肿,在行进时弓腰驼背,步态蹒跚,可是在需要时却能跃过2.4米高的枝头,或者用前腿、胸膛去对付一根挡在前进道路上的树干,使之弯曲直至折断。据沙勒博士测定,扭角羚能用这种方法,轻而易举地推弯或折断直径为12.7厘米的树干。[4]
夏天一般是羚牛的发情期,为了争夺配偶,羚牛群中的公牛会展开决斗,通过“暴力手段”确定等级序位,失败者往往会“愤”而离群出走,成为独牛。一些羚牛由于从群体中走散,而不得不独自“流浪”。这些看似忧郁的“独行客”,往往性情暴躁、极易伤人。所以,在遇到独来独往的羚牛时,要特别小心,及时避让,以防遇到危险。碰到羚牛时,不能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可以立刻爬上高处,或者就地卧倒一动不动,羚牛就不会伤害到人。[4]

分布范围编辑
仅产于亚洲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五个国家,中国是羚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分布区域在北纬25°15′-34°10′,东经 97°30′-109°30′之间。[5]
羚牛分布图

繁殖方式编辑
羚牛每年7-8月进入交配季节,这时雄牛的性情变得格外凶猛,为了争夺雌牛,强壮雄牛间互相展开殊死的角斗,失败者退居群后,胜利者才得以与雌性交配。羚牛的孕期约9个月,一般在翌年3-5月产仔,每胎一头。平均寿命为12-15年。[6]
在每年8月左右的繁殖季节里,它们很热切地四出寻找配偶,争雌格斗时常发生:以不灵活的步志蹒跚而上,口鼻部几乎低垂在两腿之间,双角直向敌手冲出,并发出嗥叫和哼叫声。经过几个回合之后,如果一方认输败逃,获胜者便不再追击。倘若双方势均力敌,在猛烈角击后彼此往往会隆起背脊,在2米距离内以体相击,企图以自己巨大而健壮的体驱压倒敌手。假使双方仍然各不相让,接踵而来的角击便更为激烈,常常是一方头角落地,鲜血直流。一场格斗往往可以持续几十分钟,少数自不量力的雄兽如不及时认瑜,轻则重伤,重则死于情敌之手。[4]
获胜的雄兽与雌兽相爱,双双进入深山密林,进行秘密婚配。母兽怀孕8个多月,一般次年4月产下仔兽。仔兽消大一些后,它们的“妈妈”便把自己的“儿女”放在一个扭角羚幼儿园里,由一头扭角羚照管,自己外出觅食和进行其它活动。据说,“独牛”有时会混入家牛群中一起吃食,甚至同雌家牛交配。[4]

亚种分化编辑
羚牛(4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1 秦岭羚牛 Budorcas taxicolorbedfordi
2 高黎贡羚牛 Budorcas taxicolortaxicolor
3 羚牛四川亚种 Budorcas taxicolortibetana
4 不丹羚牛 Budorcas taxicolorwhitei
[5]

种群现状编辑
西藏接近3000头;云南约10群,每群约30-40头,另加一些离群独栖者,接近500头,总计约3500头。80年代初在察隅、墨脱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目前西藏在这两地已发展到近2000头。云南高黎贡山建立保护区后也有所发展。致危因素 除采伐森林破坏栖息地生境缩小外,当地群众还利用它们集群和舔盐碱的习性,加上躯体庞大行动规律性强易于猎获,故常于冬季猎杀肉食。迄今西藏少数民族仍以它们为主要狩猎对象,如林芝的东久、迫隆两乡,每年捕杀100余头。察隅、墨脱自然保护区外,每年也捕杀100多头。[7]

保护级别编辑
羚牛属中国一级保护动物,被中国公布的红皮书列为濒危种。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6]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我把百度文库全抄下来了。。。。。。
第3个回答  2016-12-26
云豹、麋鹿、华南虎、熊猫、雪豹、金钱豹、金丝猴、小熊猫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4-02-20
熊猫啊,我最爱,,,,还有很多独有的猴、猿
相似回答